海上油田储层特征及分层注水可行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油田储层特征及分层注水可行性分析
作者:王柳白鹏飞姜雨省刘铁明魏春平
来源:《机电信息》2020年第12期
摘要:不同油藏的储层特征不同,有的油田不适合分注的注采方式。
现详细介绍海上油田储层的特征,对现有的数种注水工艺进行适应性分析,并探讨分层注水的可行性,对相类似的油田的工艺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储层特征;分层注水;可行性
0 引言
不同的储层对油气的开采影响不同,清楚地分析储层的情况,有助于帮助我们合理安排设计油田的开发方案。
本文以海上油田为例,介绍其储层特征,并根据储层特征寻求最佳的油气开采方案。
1 海上油田储层特征
1.1 储层概况
馆陶组地层厚度在250~373 m,为新近系完整沉积旋回的下部粗段,底部以一套燧石砾岩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是区域岩性对比标准层。
向上过渡为灰白色砂砾岩、中细砂岩与灰绿、紫红色泥岩不等互层,与上覆明化镇组呈整合接触。
泥岩颜色均匀、质纯、较软,吸水较强;细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细粒为主,少见中、粗粒结构,次圆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疏松;含砾不等砾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砾石含量15%~20%,为石英砾,砾径1~2 mm,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泥质胶结,十分疏松,钻井岩屑呈散粒状;砂砾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砾石含量70%,砾径1~5 mm,其他成分为中粗粒,次圆—次棱角状,分选差,泥质胶结、疏松。
馆陶组上段以中细砂岩为主,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细粒为主,少见中、粗粒结构,次圆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疏松;下段以砂砾岩为主,砾石含量15%~20%,为石英砾,砾径1~2 mm,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泥质胶结,十分疏松,钻井岩屑呈散粒状;砂砾岩成分以石英为主,砾石含量70%,砾径1~5 mm,其他成分为中粗粒,次圆—次棱角状,分选差,泥质胶结、疏松。
1.2 储层分布特征
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环境,河道宽度较明化镇组加大,平面连通性增强,上部Ng1-1砂组砂岩厚度小,横向分布范围相对较小,Ng1-1a平均砂层厚度4.5 m;中部Ng1-2/Ng1-8砂组砂岩厚度大,平面分布稳定,平均砂层厚度10~24 m;下部Ng1-9和LNg砂组平均砂层厚度5~7 m,横向连通性差,受羊二庄断层控制,断层下降盘即工区北部河道宽度大,储层相对发育连片,断层上升盘即工区南部河道相对较窄,储层厚度相对小,连片性差。
1.3 油气分布及类型
馆陶组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Ng1-1、Ng1-2、Ng1-3、Ng1-4、Ng1-9和LNg砂组,分布较为集中;油层平面分布稳定,可对比性强,连通性好,除Ng1-3和Ng1-4砂组具有较统一油水界面外,其余砂组都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为受岩性影响的层状构造油气藏。
1.4 温压系统
DST测试资料表明,油田该井组具有正常的温度和压力系统。
1.5 流体性质
C/D开发区新近系原油主要为重质常规油,原油性质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密度、高黏度、高胶质沥青质,低凝固点、低含蜡量、低含硫量,说明海上合作区的原油经过长距离运移聚集成藏,属于次生油藏。
其中,明化镇组地面原油平均密度0.923 g/cm3,原油黏度平均86.02 mPa·s,凝固点-11.7 ℃,含硫量0.3%,含蜡量12.2%,胶质沥青质含量33.62%;馆陶组地面原油平均密度0.942 g/cm3,平均原油黏度170.36 mPa·s,凝固点-10.9 ℃,含硫量
0.30%,含蜡量6.66%,胶质沥青质含量36.5%。
天然气为溶解气。
据D-2井馆陶组上段油组溶解气的实际气分析:天然气相对密度0.583 0 g/cm3,甲烷含量96.61%。
地层水属碳酸氢钠型,由浅至深,地层水矿化度呈逐渐增大趋势。
2 现有分注工艺适应性分析
(1)管柱结构与油藏的针对性差,不能实现精细分层。
油藏开发进入中后期后,由于油藏沉积的非均质性和开采过程中油层水流状况的不均匀性,开采层间差异更加突出,层间干扰更加严重,纵向上吸水量不均衡,使注入水沿高吸水层突进,形成无效循环、无效注水。
而低渗透层则达不到配注要求,不能有效提高地层能量,致使储量动用不均衡,造成剩余油分布零散,主要存在于油田边、角、高点、低渗透层等。
采出程度不能大幅提高,既造成很大浪费,采收率又低。
水驱开采难度增大,驱油效果低下。
因
此,必须进一步细分层系,提高低渗透层、薄夹层油层的动用程度。
单管笼统注水和平行双管三层注水的方式无法实现精细注水,必须改进分注工艺才能实现有效注水,提高采收效率。
(2)现有注水管柱井控措施不完善。
海上油田注水管柱暫无井下安全阀或其他井控工具。
井控工具是井中流体非正常流动的控制装置,海上生产设施发生火警、管线破裂等非正常情况时,能自动关闭,实现井中流体的流动控制,是海上完井生产管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行双管分注井管柱结构复杂,检换管柱程序复杂。
平行双管分注管柱需采用专用的双油管座双卡瓦和双油管吊卡,起管柱过程中,油管卸扣需用撬杠撑开油管便于坐卡瓦,用手工管钳或麻绳卸掉一根油管后,再用油管钳卸掉另外一根油管,程序相当复杂,费时费工。
(4)注水管柱无有效防砂措施,停注后容易返吐。
现有分层注水工艺不能适应中高渗透出砂油藏分层注水。
由于海上油田分层注水工艺没有有效的防砂措施,油层出砂现象严重,大排量注水和提液,易造成油层激动出砂。
注水井在正常注水时一般不出砂,但一旦停注或测试维护就会大量出砂,从而堵塞注水通道,导致注水困难,甚至注不进水,造成砂埋。
3 分层注水可行性分析
海上油田构造是受羊二庄断层控制的大型背斜构造,平面上受羊二庄断层切割,使海上构造分为南北两部分,即C区和D区,主要含油目的层为上第三世纪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1,油藏埋深较浅,深度范围在1 180~1 960 m。
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环境,河道宽度较明化镇组加大,平面连通性增强,上部Ng1-1砂组砂岩厚度小,横向分布范围相对较小,Ng1-1a平均砂层厚度4.5 m;中部Ng1-2/Ng1-8砂组砂岩厚度大,平面分布稳定,平均砂层厚度10~24 m;下部Ng1-9和LNg砂组平均砂层厚度5~7 m,横向连通性差,受羊二庄断层控制,断层下降盘即工区北部河道宽度大,储层相对发育连片,断层上升盘即工区南部河道相对较窄,储层厚度相对小,连片性差。
馆陶组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Ng1-1、Ng1-2、Ng1-3、Ng1-4、Ng1-9和LNg砂组,分布较为集中;油层平面分布稳定,可对比性强,连通性好,除Ng1-3和Ng1-4砂组具有较统一油水界面外,其余砂组都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从储层特征角度分析,海上油田具备精细分层注水的条件。
4 结语
本文从储层概况、储层分布特征、油气分布及类型、温压系统、流体性质等5个方向,分析了海上油田储层特征以及现有分注工艺的适应性,发现:(1)管柱结构与油藏的针对性差,不能实现精细分层;(2)现有注水管柱井控措施不完善;(3)平行双管分注井管柱结构复杂,检换管柱程序复杂;(4)注水管柱无有效防砂措施,停注后容易返吐。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分层注水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缪长江.石油化工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廖谟圣,杨本灵.世界石油设备发展的新特点及机遇与挑战[J].石油矿场机械,2007,36(9):1-6.
收稿日期:2020-03-16
作者简介:王柳(1982—),男,河北保定人,工程师,注水项目经理,从事分层注水技术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