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讲义: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情回顾
考纲展示
命题趋向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能量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太阳辐射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__地面辐射__。
2.两大过程
(1)__地面__增温: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而升温。
(2)大气增温: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__吸收__、__反射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__大气逆辐射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含量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
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影响。
昼、夜云层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表比较。
(3)
而影响气温状况。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
空气密度大→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
4.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来预防霜冻。
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5.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
(1)海拔相近:低纬地区热量优于高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海地区(天气晴朗)。
(2)纬度相近: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
(3)一般情况下,低纬地区热量充足,高纬地区热量不足;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
[例1]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图中能反映其原因的是(D)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B.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所致
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因为距海近
解析第(1)题,昼夜温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第(2)题,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而不是12时;该日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1 ℃,不可能为冬季;距海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最高气温应该较低;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可能受台风影响,产生降水。
二逆温现象的分析方法
1.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如图)
2.常见的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我国冬季的逆温主要是此类逆温。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水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故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4)地形逆温。
在山区的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盆地或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暖下冷的空气垂直结构,出现逆温现象。
3.逆温的影响
(1)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例2]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C)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的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后,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之后减弱;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根据图中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
第(2)题,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题干中提到),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存在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上界峰值。
1.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D)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解析“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
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D)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很强,即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强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会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
下图为冬至日某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能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最有可能是(A)
A.里约热内卢B.伦敦
C.新加坡D.上海
4.关于图中甲、乙区域和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甲区域表示该日气温正在逐渐下降
B.乙区域表示黑夜
C.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
D.B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一天中气温最低时
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图中实线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日变化,虚线表示地面辐射能量的日变化;由太阳辐射能量的日变化曲线可知,冬至日该地的昼长约为15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应位于南半球,A项正确。
第4题,甲区域表示太阳辐射能量大于地面辐射能量,气温正在逐渐升高,A项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能量大于太阳辐射能量,日出后的第一个小时,太阳辐射能量小于地面辐射能量,B项错误;该地地方时12时时,太阳高度最大,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日该地气温最高的时刻,C项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能量大于太阳辐射能量,气温逐渐下降,B点以后太阳辐射能量大于地面辐射能量,气温转为上升,B点时气温为该地一天中最低,D项正确。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5~6题。
5.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B)
A.9日~17时B.18时~次日8时
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
6.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D)
A.100米B.200米
C.400米D.500米
解析第5题,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由此可知,在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
第6题,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考点二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①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温度__差异。
②形式:__热力环流__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
①“热低冷高”和“热凹冷凸”(近地面)
甲地受热,形成e__低压__,等压面__下凹__;乙地冷却,形成f__高压__,等压面__上凸__;高空相反。
②热力环流原理应用
a.若甲、乙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则__甲__为城市。
b.甲地气流上升,多__阴雨__天气,乙地气流下沉,多__晴朗__天气。
2.风的形成
(1)直接原因: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
(2)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3)风速: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__大__,反之,越__小__。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主要形式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下垫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下垫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This document was truncated here because it was created in the Evalu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