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壁赋与⾚壁怀古
苏轼的⾚壁赋与⾚壁怀古
苏轼的《⾚壁怀古》这⾸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苏轼谪居黄州时作,1082年秋、冬写下《前⾚壁赋》和《后⾚壁赋》。

【前⾚壁赋】
壬戌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

清风徐来,⽔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之间。

⽩露横江,⽔光接天。

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兮天⼀⽅。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妇。

苏⼦愀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川相缪,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驾⼀叶之扁⾈,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粟。

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客亦知夫⽔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间之明⽉,⽿得之⽽为声,⽬遇之⽽成⾊,取之⽆禁,⽤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尽藏也,⽽吾与⼦之所共适。

”(共适⼀作:共⾷)
客喜⽽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中,不知东⽅之既⽩。

【后⾚壁赋】
是岁⼗⽉之望,步⾃雪堂,将归于临皋。

⼆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叶尽脱,⼈影在地,仰见明⽉,顾⽽乐之,⾏歌相答。

已⽽叹⽈:“有客⽆酒,有酒⽆肴,⽉⽩风清,如此良夜何!”客
⽈:“今者薄暮,举⽹得鱼,巨⼝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

妇⽈:“我有⽃酒,藏之久矣,以待⼦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落⽯出。

曾⽇⽉之⼏何,⽽江⼭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震动,⼭鸣⾕应,风起⽔涌。

予亦悄然⽽悲,肃然⽽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登⾈,放乎中流,听其所⽌⽽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裳缟⾐,戛然长鸣,掠予⾈⽽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道⼠,⽻⾐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过我者,⾮⼦也邪?”道⼠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念奴娇·⾚壁怀古】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樽还酹江⽉。

(完)
附录1:苏轼⼆三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8⽇)出⽣于眉州眉⼭。

苏轼⽣性放达,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创造许多饮⾷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林。

嘉祐元年(1056年)与⽗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欧阳修评论:“此⼈可谓善读书,善⽤书,他⽇⽂章必独步天下。

”熙宁⼆年(1069年)王安⽯变法开始,苏轼反对新法,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后被迫离京。

元丰⼆年(1079年)给皇上写《湖州谢表》,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引发⽀持王安⽯变法的新党,酿成乌台诗案。

新党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王安⽯上书说:“安有圣世⽽杀才⼠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壁⼭游览,写下了《⾚壁赋》、《后⾚壁赋》和《念奴娇·⾚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作之余带领家⼈开垦城东的⼀块坡地,种⽥帮补⽣计。

故名“东坡居⼠”。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叶孤⾈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他把儋州当成了⾃⼰的第⼆故乡,“我本儋⽿⽒,寄⽣西蜀州”。

他在这⾥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不远千⾥,追⾄儋州,从苏轼学。

《念奴娇•⾚壁怀古》《⾚壁赋》与苏轼
◆字⼦瞻,号东坡居⼠,谥号⽂忠。

眉州眉⼭⼈。

北宋中、晚期著名⽂学家。

开北宋豪放词风。

⼀⽣才⽓纵横,诗、词、⽂、书法都有很⾼造诣。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弃疾并称为“苏、⾟”;“⽂”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宋代第⼀起⽂字狱——“乌台诗案”。

从元丰⼆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产⽣了重⼤影响。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亩荒地,⽥旁筑⼀茅屋,⾟勤躬耕,⾃得其乐。

黄州的⽣活使苏轼的思想发⽣了巨⼤的改变:⼀⽅⾯,他观察问题变得⽐较通达,在⼀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产⽣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如梦,⼀尊还酹江⽉”。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业;⼀⽅⾯⼜酷爱陶潜,追慕⽼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苏轼把它们统⼀起来,从⽽构成了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交织着齐⽣死、等是⾮的虚⽆态度。

◆苏轼乌台诗案:⼤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他去王安⽯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枝头叫,黄狗卧花⼼。

”苏东坡瞧了⼜瞧,好⽣质疑,觉得明⽉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怎么会在花⼼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改,将诗句改为“明⽉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天,他出室外散步,见⼀群⼩孩⼦围在⼀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过去问⼩孩喊什么,⼩孩说,我们叫⾍⼦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看,见有⼏条象芝⿇⼤的黄⾊、⿊⾊的⼩⾍在花蕊⾥蠕动,就问⼩孩说:“这是什么⾍?”⼩孩说:“黄狗⾍,⿊狗⾍。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这是什么鸟?”旁⼈答道:“这叫明⽉鸟。

”此
刻苏东坡才恍然⼤悟,知⾃⼰错改了王安⽯的诗。

当然苏轼被贬主要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变法。

◆每个⼈的⼀⽣都不可能是⼀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的⼀⽣也必然⾯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的⼀⽣,也都将⾯临着各种各样的⼈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苏轼)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从此逝,江海寄余⽣”。

(苏轼)贬谪黄州,⾯对寂静的夜晚,⾯对安谧的环境,诗⼈⼼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然。

诗⼈渴望解脱,渴望⾃由的⼼境在诗句中袒露出来。

◆读《⾚壁赋》给⼈⼀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饮酒、赋诗、⾼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美妙的神话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的苦闷不平之情。

苏轼为什么能在这⼀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对⼈⽣得失的⼀种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得失的超然态度。

在《⾚壁赋》中,苏轼借客之⼝提到,⼈⽣短暂,长江⽆穷,英雄伟业,终赴东流,凡夫俗⼦不过天地之间⼀蜉蝣、沧海中⼀粟粒,功业建⽴不得,飞仙亦不能成,岂不可悲!这些愁绪不是每⼀个⼈都会遇到的吗?苏轼虽借客之⼝说出,难道不是其⼀度产⽣的吗?苏轼宦海沉浮当⽐常⼈体会的更为深刻。

但苏轼不是常⼈,他能从愁绪中超脱出来。

苏轼说,⽔虽流去,终还是⽔,⽉有盈虚,终还是⽉。

⾃不变⽽看,万物同⼈⼀样都是⽆穷⽆尽的。

这不是苏轼对⼈⽣长短的超然领悟吗?当我们凡夫俗⼦正为此长吁短叹时,苏⼦已处之泰然。

◆凡夫俗⼦对待得失,⽆⼀时不患,⽆⼀地不患。

说刘宗元是凡夫俗⼦,是因为他在政治失意后牢骚满腹不平满腔,其在乎得失同凡⼈⼀般⽆⼆。

说苏轼是圣⼈,是因为苏⼦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别⼈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江上之清风,⼭间之明⽉”是⼤⾃然赐给我⽆情的宝藏,我还不满⾜吗?
对⼈⽣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间之明⽉”。

对⽐柳苏之后,我们会清晰地感到⼆⼈在性情⽅⾯的巨⼤差异,苏轼博⼤的胸怀,令三百年前的前辈为之汗颜。

◆余秋⾬先⽣有⼀篇散⽂叫《苏东坡突围》,这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活经历和⼼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向了成熟,因此,在⽂末余秋⾬写到 “成熟是⼀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种圆润⽽不腻⽿的⾳响,⼀种不再需要对别⼈察⾔观⾊的从容,⼀种终于停⽌向周围申诉求告的⼤⽓,⼀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种⽆须声张的厚实,⼀种并不陡峭的⾼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壁怀古》和前后《⾚壁赋》马上就要产⽣。


◆我们知道苏轼⼀⽣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

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居⼠是在家信佛的⼈。

就是在这⾥取的。

这看起来很⽭盾,⼈是⽭盾的统⼀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个⼈思想的真实体现。

⾃⼰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连⾃⼰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分明确⽽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
派,⼀个伟⼤的⼈道主义者,⼀个百姓的朋友,⼀个⼤⽂豪,⼤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个⼯程师,⼀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个瑜珈修⾏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个⽉夜徘徊者,⼀个诗⼈,⼀个⼩丑。

但是这还不⾜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提到苏东坡,中国⼈总是亲切⽽温暖地会⼼⼀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般的⼈,在忧患与⼈⽣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乐。

像曹操《短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解救⾃我的好⽅法。

李⽩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如梦,为欢⼏何?古⼈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位唐代诗⼈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杯满。

遇酒且呵呵,⼈⽣能⼏何!”。

但苏轼不⽤此法。

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苏东坡突然陷⼊困境……长途押解,犹如⼀路⽰众,可惜当时⼏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

贫瘠⽽愚昧的国⼟上,绳⼦捆扎着⼀个世界级的伟⼤诗⼈,⼀步步⾏进。

苏东坡在⽰众,整个民族在丢⼈。

⼩⼈牵着⼤师,⼤师牵着历史。

⼩⼈顺⼿把绳索重重⼀抖,于是⼤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

⼀部中国⽂化史,有很长时间⼀直捆押在被告席上,⽽法官和原告,⼤多是⼀群群挤眉弄眼的⼩⼈。

◆客对⼈⽣短促⽆常的感叹,客曾“羡长江之⽆穷”,愿“抱明⽉⽽长终”。

苏轼即以江⽔、明⽉为喻,提出“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度看,则事物和⼈类都是⽆穷尽的,⼜何必羡慕江⽔、明⽉和天地呢!⾃然也就不必“哀吾⽣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观,他赞成从多⾓度看问题⽽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