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自我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work summary, self-summary, contract agreement, memorandum letter, speech speech,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rogram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在文中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向人们强调了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更能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明
白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中查找、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分析教材的方法。
据了解,绝大部分同学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和运用资料,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
这些都为本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初中学生仍处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分组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先后运用情境导入法,想像联想法,分组讨论竞赛法,对比感受法,朗读法,换位思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习惯,我布置两项课前预习作业:预习课文并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在网上查找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翻开课本前,我先放映两组给人感觉截然不同的风景图片,让学
生通过想像和联想自由讨论图片的内容以及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初步领略罗布泊由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的景象。
然后告诉学生这两组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
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目的:把学生导入学习本课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初步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
)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1、请同学介绍关于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
(目的:A、鼓励学生网络求知的积极性,B、使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准确的新闻性和具体形象的文学性。
)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男、女两大组竞赛,从文中找出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然后说说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目的: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
3、让学生当一回公安战士,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文字概括。
(目的:培养学生寻找主旨句、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
4、让学生当一回律师,全班同学分两大组,分别从文中和网络中寻找证据来给人类定罪,可以运用文中的材料进行文字描述,也可
以用网络中的图片来展示说明,力求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来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罪恶行为。
(目的: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
5、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提醒人们要赶快醒悟过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经济建设的征途中,走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1、让我们一起去思考,去寻找,看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步伐是否停止?当学生从文中找出青海湖和月牙泉这两个例子后,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学生在忧伤的旋律中到网络中去查找还有哪些江、河、湖、海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正在萎缩、消失?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目的:让学生在查找、浏览、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2、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网络资料的浏览,学生已清楚地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也了解了正在萎缩或已消失的艾比湖和艾丁湖等的情况,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也可以拟写一些环保标语。
(目的: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地球的口吻写一篇题为《人类,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并发往网上的相关论坛,然后再把作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同时把自己作文在网上的发表情况告
诉老师。
(目的:培养学生查找、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
记得有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如果把网络当玩具,我们将误入歧途;如果把网络当工具,我们将受益无穷。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各位评委和同仁指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特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于科学文艺作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这篇科学文艺作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
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3、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类应吸取的教训。
(二)难点:
1、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
2、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3、中学生应如何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
二、说教法:
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且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
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胡杨诉衷肠的活动。
这样的课堂活动是从课文出发,依托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第二课堂。
三、说学法:
这批学生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查找和收集资料。
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
查阅彭加木、余纯顺、斯文赫定的有关资料。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从前段时间新闻中提到在罗布泊发现一具干尸可能是彭加木之事导入课文,引出罗布泊的神秘,同时也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2、解题。
根据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检查预习情况看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情况)
3、教师展示罗布泊今昔对比图片并请学生加以描绘,察看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步了解课文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
(1)罗布泊曾是怎样的?现在是怎么样的状况?
(2)什么时候消逝的?
(3)为什么会消逝?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划边思考。
读完后学生交流问题)穿插写作方法的分析:对比、列数据。
三、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语句交流。
(1)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4)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四、体会语言特点:
既有科学性,说明性的语言,也有文学的形式,优美的语言。
揭示文体:科学文艺作品。
五、拓展延伸
1、胡杨诉衷肠。
(1)图片显示:昔日的胡杨、现在的胡杨
(2)从文中找出描写胡杨树的语句,并朗读
(3)品味语言(明确:拟人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说一说(图片显示:胡杨的诉说)假如你就是昔日罗布泊边的胡杨树,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2、罗布泊的明天会是怎样?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让罗布泊重现往日的生机?
六、布置作业
每四人小组办一份环保小报,共同合作组织报刊,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保护我们的环境。
五、课后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呼吁人类要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
文章主旨鲜明,脉络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命运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触动并通过抒情语句的感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
震动;同时,通过设置情境,训练学生的写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学生的诵读中,明确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达成共识,让我们一起关心、保护我们的家园。
不足之处: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合作性探究氛围欠佳,如有机会应带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生物地理展览馆中更直接的学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
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热忱;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
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一、聚焦罗布泊: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
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品味罗布泊: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
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
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
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
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
)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
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
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四、期盼罗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
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
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
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
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
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特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
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于科学文艺作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2、说目标:
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联系现实,思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类应吸取的教训。
(二)难点:真正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环境保护应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学生对课文中提到了相关事物如沙漠,胡杨等应有一些了解,但如果用图片展示,效果就会更直观了,由于我们处于农村,学生平时对环境的知识和案例了解不是很多,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而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电脑操作技能。
三、说教法:
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所谓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且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
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四、说学法:
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查找和收集资料。
学生也已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查阅相关材料,了解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
查阅彭加木、余纯顺、斯文赫定的有关资料。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