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阳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
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
无论是对西洋诗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反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谈再次被提出来。
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积累起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
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标准,阻抗愈大。
“古今一体”的审美绿道通行,在某些时候(比如遇到早期白话诗)勉强还能凑合,但如果遇到稍微“怪”一点的现代诗,比如遇到某些超现实文本,势必捉襟见肘。
如若遇到更怪诞的后现代诗,简直就不知所措了。
由于现代诗写作更趋于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写作,讲究自我体验的微妙散发,所以有必要来一次观念疏通,清除一下误区:不是死死抓住古今诗歌的共通性,而是寻找、发现双方的差异,从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从差异性入手去解读。
其三,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是有效进入途径。
这就不能不提到英美新批评,尽管新批评被诟病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间各环节上不乏机杼独出。
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都成为现代诗解读的利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方法针对现代诗内部的架构更是十分有效。
一个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意象选择、搭配及隐显,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都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分层扫描”之内。
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那么,再深厚的漫天雾霭,还能不露出点“庐山真面目”吗?
(摘编自陈仲义《读诗就是再做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是海子之后的现代诗呈现出的诗歌格局。
B.海子后现代诗人或引进西洋诗人的文本,或挖掘本土日常诗性,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C.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这些“特殊知识”包括文学常识、传统修辞学以及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
D.认为现代诗和旧体诗是“共同体”,按照传统审美习惯,把古诗的评价鉴赏体系迁移到现代诗身上是解读现代诗的误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取得的重大突破、诗歌写作资源的复杂多样,让人们对现代诗感到越来越“困惑”,甚至抱怨、指责现代诗比古诗更难理解。
B.布罗茨基认为要理解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说明现代诗具有特异的质地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方法论。
C.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关系密切,所以解读现代诗时要将书本上的修辞格转化为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
D.英美的新批评虽然被批评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各环节上却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被视为解读现代诗的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诗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新元素,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与旧体诗大相径庭,因此,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也需与时俱进。
B.采用“古今一体”的审美标准解读现代诗,在某些超现实文本面前将难于应付,在怪诞的后现代诗面前更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古今通用”的标准是行不通的。
C.解读现代诗时,可以从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而细读和微观分析是解读现代诗内部的架构的基本前提。
D.细读与微观分析可“分层扫描”现代诗中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等等,这会让读者面对现代诗时多少读懂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放蜂人
王往
放蜂人跟着春天跑,他们的日子在地上也在空中:花朵和蜜蜂是他的情人和财富。
现在,他们来了。
农用小卡车裹着春风驶过乡村土路,到达了一片果园和菜园交接地带,卸下百十个左右的蜂箱,放蜂人一家三口,男人、女人和孩子站在某个高处,环顾四周,对这个叫盐码的村庄极是满意。
这个地点是他早就寻访察看过的蜜源,是花朵的世界,也是蜜蜂的天堂。
瞧,村庄的南边是大片的果园,桃子,梨子,苹果,还夹杂着少量的杏子、李子。
桃花正艳,梨花初绽,红的粉红,白的雪白。
它们将与蜜蜂签下一个芬芳的契约,它们将一拍即合,取得双赢:你为我授粉,我为你供蜜。
再看村庄的东边西边和北边,完全陷入了油菜花的包围,其间夹杂着半紫半白的蚕豆花。
它们纵横相连,排兵布阵,以压倒性的气势给放蜂人信心:你不会白来,你将在这里收获很多。
除了这些,盐码村人家的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槐树,一串一串的槐花悬挂着,组成了洁白的瀑布,香气扑鼻,好像对放蜂人说:我们一棵槐树抵上一大片油菜呢。
放蜂人被这里富足的蜜源迷醉了,他们被春风吹得粗糙的脸上露出舒展的笑容。
他们开始忙碌了。
搭好帐篷,摆好锅碗瓢盆,就此安营扎寨。
大好晴天是放蜂人永远的期盼。
灿烂的春光里,他的蜂群倾巢出动,在方圆几公里内展开它们适宜而辛苦的工作。
若要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它们要采上千百朵花。
放蜂人经常
不断地从蜂巢中取走蜂蜜,造成蜂巢中的蜂蜜始终处于匮乏状态,这样,工蜂就会不停地出去采集花粉,酿制蜂蜜。
和它们的命运一样,放蜂人辛苦得来的收入,也同样会被各种支出耗尽,同样年复一年地奔走在谋生的路上。
世间万物的命运何其相似。
如果人们明白这一点,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从容?是不是能以“自然之子”的心态给万事万物以更多的爱?
放蜂人沉默着,人们没有听到他们发出什么感叹。
人们只看到他们戴着防护纱罩,清理蜂巢,刮取蜂蜜,一日日地重复劳动。
但是盐码村的人和他们也不是一点没有接触,那就是他们零售蜂蜜时。
一旦接触了,他们的话就多了,告诉你蜂蜜对人有什么好处,哪些蜂蜜才是最好的,他们会舀一勺新鲜的蜂蜜让你品尝。
小焕子去买蜂蜜那天,给她舀蜂蜜的是放蜂人的儿子,那个和她一般大小的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问她,要不要尝一勺?
小焕子摇摇头,奶奶从不让她占别人一点儿便宜。
少年又问,买多少?
小焕子说,就买一罐头瓶吧。
然后问少年,我奶奶老是咳嗽,人家说吃蜂蜜管用呢,到底管不管?
少年说,管用,最好是把白萝卜煮了,再捞上来跟这个拌了,吃上两三天就管了。
小焕子说,这么神奇啊,那快给装上一瓶吧。
少年给她装一瓶,称也不称,向不远处的父母看了看,有些诡秘地说,我就收你十块钱吧,快拿走。
小焕子回去后,邻居说,这么一瓶子蜜才十块钱啊,我那天买得比这个少多了,还花了二十多块呢。
奶奶连吃了两天白萝卜拌蜂蜜,果然不咳嗽了,小焕子开心死了。
她拔了一些青菜又拿了十几个鸡蛋给少年送去。
她知道他们放蜂人吃得都简单。
少年说,我不要你的东西。
小焕子说,拿着吧,人家说你少收我蜂蜜钱了。
少年笑笑,轻声道,别说了,让我爸妈听见就不好了。
你奶奶多大年纪了?
七十一了。
少年说,我奶奶七十九了,我们出发那天她也咳嗽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说完,目光投向了别处,好像他奶奶就在附近站着似的。
十多天后,放蜂人走了。
小焕子站在他们原来搭帐篷的地方,有些难过,心里责怪那个少年不跟她打一声招呼就走了。
就在她要离开时,发现地上有一只慢慢蠕动的小蜜蜂,她把它拿到手心看着,发现小蜜蜂的翅膀好像被什么粘住了,她将它捧回家,用针头轻轻地分开了它的翅膀。
小蜜蜂爬了两下,突然飞了起来。
小焕子就笑了。
可是一眨眼小蜜蜂就不见了,小焕子想它会飞到哪里去呢?会不会飞向北方,追赶放蜂的那一家人呢?
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选自2017年2期《小说林》,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花朵和蜜蜂是他的情人和财富”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放蜂人与蜜蜂、花朵之间的关系。
B.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作者关心放蜂人命运,同情底层百姓辛苦生活,还揭示出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哲理。
C. 放蜂人的儿子让小焕子回家将蜂蜜与煮了的白萝卜拌了吃,治好了小焕子奶奶的咳嗽病,表现他精通医理。
D.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富于意蕴,如“用针头轻轻地分开了它的翅膀。
小蜜蜂爬了两下,突然飞了起来”。
5. 试概括小焕子的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6分)
6. 有人认为最后两段删去会让小说显得更简洁。
你认为呢?(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1分)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 年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
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
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
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
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
年十五,父抃死。
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
昂
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
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去职。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
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
此恩此爱,毕壤不追。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
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
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
”不许。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
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 “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 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袁昂事亲至情。
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 袁昂备受期许。
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 袁昂深受器重。
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 袁昂谦卑低调。
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
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思,遂得全门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独”字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更添悲苦之情。
B.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C.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又击出激昂的羽声调后,在场的人反应是“____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___________,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____________的。
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
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
“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
”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_________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
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__________。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
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胜枚举别具一格行之有效不厌其烦
B.不一而足独辟蹊径立竿见影不厌其烦
C不一而足别具一格行之有效不胜其烦
D.不胜枚举独辟蹊径立竿见影不胜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