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被
例:受制于人
“而”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三、转折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3)学 而不思则罔(4)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而计其长不盈寸(7)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足肤皲裂而不知(10)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11)而戍死者固十之六七
(12)而且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13)而君逆寡人者 (14)而智术浅短
(22)黔娄之妻有言(2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5)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 (26)骈死于槽枥之间(27)益慕圣贤之道
(2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9)无鲜肥滋味之享 (3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2)腰白玉之环(3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3、表动作行为所剧昔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 等
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 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3)安陵君其许寡 人!其:可译为“可要”。(4)其恕乎。(大概,也许)
且 1、况且,而且 (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
(2)以弱为强者
(3)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 用。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7)此独以跛之故 (8)不能称前时之闻 (9)仲永之通悟
(10)于厅事之东北角(11)忘路之远近(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水陆草木之花(14)菊之爱 (15)花之君子者也 (16)径寸 之木 (17)大道之行也 (18)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19)既而尽分合五阵之势(20)春冬之时 (21)实则欲界之仙 都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等
(1)或异二者之为
(2)二者不可得兼
6、用在某些描写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
(1)感极而悲者矣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4)中轩敞者为舱
7、用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7、代词,代人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借旁近与之(3)
邑人奇之(4)余闻之也久(5)于舅家见之(6)或置酒而招之 (7)楚人怜之(8)令辱之(9)陈胜佐之(10)杀之以应陈涉
(11)先主器之(12)将军岂愿见之乎(13)将军宜枉驾顾 之 (14)贤能为之用(15)悉以咨之(16)愿陛下亲之信之(17)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18)呼尔而与之 (19)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20)公与之乘(21)明日,徐公 来,熟视之 (22)人皆吊之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 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 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众人(2)且壮士不死则已 (3)且秦灭韩亡魏(4)且焉置土石 2、和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接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而 一、并列 (1)学而时习之 (2)任重而道远 (3)峨冠而多髯 (4)而僦赁看幕《观潮》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蔚然而深秀者(7)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往来而不绝者(9)溪深而鱼肥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念无与为乐者
指东西、物、地方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以中有足乐者(3)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 (4)虽欲言,无可进者 (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在因果复合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启超《谭嗣同传》 ②以崇祯十七夏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通假“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于”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二、承接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4)死而后已(5)或置酒而招 之
(6)既醉而退(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9)水落而石出

(10)太守归而宾客从(1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1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5)舍鱼而取熊掌也,舍生而取义也 (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17)公输盘诎,而曰
8、代词,代物,事
(1)项为之强 (2)使之冲烟而飞鸣(3)为之怡然 称快(4)观之,兴正浓(5)驱之别院(6)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7)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9) 忽啼求之(10)传一乡秀才观之(11)受之天(12)一 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16)闻之,欣然规往 (17)策之不以其道(20)走送之(21)心乐之(22) 乃记之而去(23)属予作文以记之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
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春秋三十有三。——清·梁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1.之
1、译为“的”的情况
(1)藐小之物(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4)其邻之父亦云(5)而疑邻人之父 (6)近塞之人有善骑术者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 以: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议译为“在”, “从”等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以中有足乐者 (4)以其境过清夫不能以游堕事 (5)扶苏以数谏故 (6)徒以有先生也
3、宾语前置的标志
(1)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6、补足音节,无实义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久之,目似暇, 意暇甚 (3)妇拍而呜之 (4)卒之为众人 (5)怅恨久之 (6)公将鼓之(7)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
(8)委而去之(9)寡助之至(10)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1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
(的)。 例:并自为其名。 3、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
(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1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
(1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8)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19)而山不加增
四、修饰
(1)拔山倒林而来
(2)随波而逝《观潮》
(3)溯迎而上《观潮》 (4)执策而临之
(5)朝而往,暮而归 (6)临溪而渔
(7)环而攻之
(8)仰而视之曰
(3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5)嗟夫!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7)山之僧智先也 (38)醉翁之意(39)山水之乐(40)山间之朝暮也 (4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2)若脱笼之鹄 (43)凡报沙之鸟,呷浪之麟,皆有喜气 (44)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45)余之游行将自此始 (46)鸿鹄之志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复前行,欲穷其
林。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4)其喜洋洋者也。5.译 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其一犬坐于前。(2)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
9、动词“去,往”
(1)辍耕之垄上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3)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2. 者
1、代词,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 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指人:
(1)又闻有早行者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3)京中有善口技者
(4)后遂无问津者
例: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 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 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 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而迎将军者乎?
◆3.其 一、代词 1.译作 “……的” (1)弃其杖,化为邓林。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
降辞色。(3)谓其妻曰。(4)帝感其诚。(5)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7)增其旧制。(8)请循其本。(9)屠大 窘,恐前后受其敌。(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译作“他/她/它(们)”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醉能同其乐。 (5)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3.译作“……自己的”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4)此之谓失其本心。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3、用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