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及其包容性;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

3.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 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阅读课本P63第一段,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温馨提示: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阅读课本P64第一段至第四段,回答: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汉字的地位、作用?汉字和文字的不同?
(3)史书典籍的地位、原因、特点?
试一试:你能论证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吗?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阅读课本P65最后三个自然段分析说明: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阅读课本P66至P67结合史实分析说明:
(1)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
(2)科学技术的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意义?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阅读课本P68至P69辅助文,分析说明:区域文化的成因、发展态势、具体表现?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阅读课本P69至P70第一段,分析说明: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2)意义
5.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阅读课本P70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归纳中华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哪里?
【预习自测】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3.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意义?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3.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
成分。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活动一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

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

“灋”从“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

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

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活动二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当堂检测】
1. 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 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 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 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 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B.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
C.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
D.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特征
4.从远古到近代,从昆曲到京剧,从吟诵《论语》到热唱《我和你》,从“四大发明”到“辉煌时代”……凸显“中国元素”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①源远流长②博大精深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④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5.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民族性 D.具有地域性
【课后拓展案】
1.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 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2. 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

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在中国,佛教是外来文化,在我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宗教的外在特征可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

这说明
A.中华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
B.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没有区别
4.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

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具有
①内敛性②多样性③开放性④流动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D.②③
5.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

”这说明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的反思】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1.× 2.× 3.× 4.×
【合作探究】
活动一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活动二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当堂检测】
1.C
2.D
3.B
4.A
5.D 【课后拓展案】
1.B
2.B
3.C
4.A
5.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