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
——六国论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兵”“得”“患”“殆”四字及次常用字“向”。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题解】六国,指战国时代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文章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作者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本文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32篇文言文全文背诵篇目之一。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
向秦割地求和,(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走上)被攻破灭亡的道路。
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全都(因为)向秦割地求和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因为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
”
弊在赂秦:赂,赠送财物。
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或曰:或,有的人。
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句,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六国互丧:互,彼此,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丧,灭亡、失败。
互丧,相继灭亡。
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
盖失强援: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不能独完:完,保全。
被动句:六国破灭/破灭之道也(破:被攻破)
判断句:
非兵不利(非:不是)
破灭之道也
【分析】第一小节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直接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就是贿赂秦国,向秦国割地求和。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所以作者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贿赂秦国,于是“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对此,苏洵做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因此,归根结底“弊在赂秦也”。
第一小节直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秦国(除了)用攻占(的方法)取得(土地)以外,(还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小的就获得城邑,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而得到的土地,它(指受贿赂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
诸侯(贿赂秦国)丢失的土地,与战败丢失的土地,它(指贿赂秦国的土地)实际上也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尺寸大小
的土地。
子孙对待这些土地却不十分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
秦以攻取之外:以,用。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较秦之所得: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代指人或事物。
诸侯之所亡:亡,失去、丢失。
诸侯之所大患:患,忧虑、担忧。
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
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以有尺寸之地:以,才。
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举以予人:举,拿。
以,来。
予,给予、送给。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通假字:暴霜露(同“曝”,暴露)
古今异义:其实百倍/其实亦百倍(其,代词,它;实,实际上)思厥先祖父(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晚的安稳觉。
(但是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境,而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所以不打仗,而强弱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以至于国家灭亡了,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犹如抱薪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对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奉之弥繁:奉,进献、献上。
弥,副词,更加、越来越。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至于颠覆: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起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颠覆,倾覆,即指“国家灭亡”。
理固宜然:固,本来。
宜,应该。
以地事秦:以,用。
事,侍奉。
此言得之:得之,得其理。
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
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分析】第二小节从“赂秦”的角度,通过对比,论述了那些贿赂秦国国家灭亡的原因。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将秦国通过贿赂取得的土地与战胜取得的土
地对比,诸侯送出的土地和战败丢失的土地对比,得出“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将先祖父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对土地的不珍惜对比。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将诸侯土地有限和秦国的欲望无法满足进行对比,将诸侯给秦国土地越频繁和秦国侵占诸侯越急迫进行对比,表现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越无法满足。
通过这些对比论证,作者既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后果,又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4)最后结尾引用古人之语,论证自己的论点。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继五国之后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啊。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开始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
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
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与嬴,亲附秦国。
始有远略:始,开始。
远略,长远的谋略。
斯用兵之效也:斯,指示代词,此。
至丹以荆卿为计:至,到、等到。
以……为,用……作为。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速祸焉:始,才。
速,招致。
焉,句末语气词。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施行正义)
判断句:斯用兵之效也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liàng】。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交战,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
连击退秦国。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秦国)把(赵国都城)邯郸改为(秦国的)邯郸郡,可惜赵国用武力,但是没有坚持到最终啊。
而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除去消灭(其他国家)接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智谋穷竭,国势孤单,战败而亡国,确实不得已。
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容易判断。
赵尝五战于秦:尝,曾经。
二败而三胜:五战为虚设之辞。
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为哪五次。
李牧连却之: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以,因为。
洎牧以谗诛,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
邯郸为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
殆,近、接近。
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
诚不得已:诚,的确、确实。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从前。
使,假使。
向使,以前假使。
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良将犹在:犹,还。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指天数、命运。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当与秦相较:较,较量。
或未易量:或,或许。
易,容易。
量,估量、衡量。
易量,容易判断。
通假字: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古今异义:后秦击赵者再(两次)刺客不行(不去行刺)
词类活用: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即“击退”)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最终)
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于:与)
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诛杀)
【分析】第三小节论述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论证第一小节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个观点。
首先论述的是齐国,“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
接着论述了燕国和赵国,“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但是燕国最后“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
”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刺杀来解救危难,最终国灭。
赵国一开始也是占有很大的优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但是最后“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
再加上“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最后,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如果韩国、魏国和楚国不向秦国割地求和;齐国不依附秦国,而是去援助其他国家;燕国不对秦国采用个人刺杀手段;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必秦国胜利,六国失败。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wé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礼待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攻打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会寝食不安,内心惶恐。
可悲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一天天、一月月地割地,以至于趋于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以赂秦之地:以,用。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侍奉。
礼,以礼相待,即“礼待”。
食之不得下咽也:吃饭不能够下咽,即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
悲夫: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以趋于亡:以,以至于。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动词,治理。
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词类活用:日削月割(一天天/一月月地)
被动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被)
【分析】文章的第四小节是作者就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生发出的感慨。
开头紧承第三小节最后一句话“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作者提出设想,“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只要礼待谋臣贤士、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那么秦国即使想吞并六国,恐怕也是难以下咽的。
可惜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
“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所以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国势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秦国的国势。
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跟从六国被攻破灭亡的旧事,这又不如六国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犹,还。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以,凭借。
是又在六国下矣:是,这。
这又在六国的下面了,即“这又不如六国了”。
古今异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
词类活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作动词,降低身份)
状语后置句:其势弱于秦(于:比)
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被动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破:被攻破)
【分析】第五小节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
不同的是第四小节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小节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作者将六国与当代统治者进行比较。
六国【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当代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两者比较,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第1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答案①有人②相继③全都,一概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⑤保全(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
..
..()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答案①它的实际数量②本来③同“餍”,满足④更加⑤决定,确定⑥以至,以至于⑦灭亡⑧侍奉⑨如同,好像⑩适宜,得当
(第3段)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
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①起初②坚持正义③方,才④招致⑤使……退却⑥及,等到⑦智慧和力量⑧假使⑨天数、命运⑩天数、命运⑪通“倘”,假使,如果⑫较量⑬轻易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①服侍,侍奉②礼待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
在六国下矣。
答案①势力,力量②态势③如果④降低身份⑤跟随⑥旧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①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得分点:兵、弊、道)
②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得分点:厥、祖父、暴)
③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得分点:
迁灭、与)
④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得分点:积威、劫,“使”后省略“之”,被动句)
3.理解性默写
①文章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作者把中心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⑥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文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说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⑨文章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
答案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③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020年新高考卷Ⅱ)
答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二、重点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兵
例句释义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④草木皆兵.
⑤左右欲兵.之
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答案①兵器②战争,战事③军队④士兵⑤伤害,杀伤⑥策略
(2)得
义项例句释义
①此言得.之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⑤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⑦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⑧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答案①对,正确②取得,得到③能够④应该⑤收获⑥实现⑦得意,满足⑧同“德”,感恩
(3)患
例句释义
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④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
答案①忧患,祸害②担忧,忧虑③毛病,疾病④讨厌
(4)殆
例句释义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④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答案①接近,差不多②大概,恐怕③危险④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①暴.霜露
②暴秦之欲无厌.
答案①同“曝”,暴露②同“餍”,满足
3.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祖父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父亲的父亲
②智力可谓智力
..孤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③其实其实
..百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④不行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⑤故事下而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
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
的情节
答案①泛指祖辈、父辈②智谋和力量③它的实际数量④不去行刺⑤旧事4.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意义
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③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⑤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答案①假设,如果②朝某一方向行进③朝着,面对④往昔,从前⑤刚才⑥接近
5.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义.不赂秦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不能独完.
④始速.祸焉
⑤李牧连却.之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②名词作动词,礼遇③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④形容词作动词,招致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③洎牧以谗诛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③被动句诛:被诛杀④被动句标志词:为……所
7.文化常识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__________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__________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就属于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_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答案(1)时政当时统治者史论(2)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