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瓜芽地瓜蔓
于保月
(1)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会有一个春天的梦想。

(2)父亲一动不动地蹲在炕头上,出神地看着温床里正在生发的地瓜芽子。

我也禁不住对那些嫩嫩的幼芽产生了敬佩。

任何一种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心劲,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从来不会歇气。

(3)自第一点新绿挂上柳梢,乡下的日子便写满了忙碌。

父亲把厚厚的棉袄脱了,却天天抱来柴火给温床下的炉灶添火。

我知道,这为的是能让炕头温床里的地瓜芽子舒适地蹿个儿。

(4)每年开春,家里总是从地窖里把保存了一个冬季的地瓜种一筐筐运到上面。

在炕头用土坯垒出长方形的温床,温床里用肥土垫底,铺上厚厚的细沙,再把地瓜种一排排摆好,然后覆上一层细沙。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日喷水,给炉灶添柴,温床里的地瓜种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慢慢地生根发芽,一簇簇,一丛丛的鲜嫩幼芽顶破沙土,露出葱翠欲滴的笑脸。

家里人每每看着这些嫩红的茎秆、绿色的枝叶,心里都像喝了蜜似的甜。

(5)春时不等人。

地瓜芽秧苗长到半尺后,就迎来了开春后的栽种季节。

每一个清晨,院里的公鸡还没打鸣,家里的大人就会麻利地起床穿衣,然后开始细心地从温床里拔地瓜芽子。

春雨后的庄稼地早已打好了地垄,大马车装满了地瓜芽苗,男女老少担着水桶、扛着铁锨,一呼百应地匆匆走向山前山后的地瓜地里。

(6)老人们说,地瓜属土,沾地就活。

地瓜蔓苗生命力极强,天南海北随遇而安,多年前北方乡下的冬春主粮基本全靠地瓜。

然而,地瓜芽子离开温床栽到地里,生长的路却充满艰辛。

那些大小不一、坡上坡下的地瓜地,是用不了大型农具的,也没有浇灌设施,地瓜芽的成长命运全靠老天说了算。

(7)满坡浅黄色的土壤,在阳光的直射下更显厚重。

这时候,地瓜芽的倔劲就充分显现出来。

原来斜躺在垄上的纤细茎秆日渐挺拔,浅黃色的嫩芽利用一切时间蔓延储绿。

虽然地皮早已干涸,但地瓜芽的叶片翻卷拧成绳,贴伏在滚烫的地面,靠扎下的须根汲取大地深处的养分,并吮吸着夜晚空气中有限的水分,它们终于爬满垄上垄下。

用绿色的答卷无声地回应着大自然的考验。

(8)农谚说得好:地瓜不翻蔓,金蛋不值钱。

当田野里的地垄布满嫩绿,这时候便不能放任地瓜蔓疯长,
因为枝条四处蔓延扎根,不仅影响主根下的地瓜生长,而且蔓下结的瓜也长不大。

所以必须把蔓从土里翻出来,修理下侧枝,才能壮其主根,集中养分结瓜。

(9)翻地瓜蔓,也叫提藤,提藤时拉断的蔓可以带回家,上面的叶子可作青菜食用。

别小看了这地瓜蔓上的叶子,当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适时食用,有益健康。

(10)炎热的夏季过去后,迎来霜降时节。

这时候,圆圆滚滚的地瓜在土里面把地垄撑出一道道裂痕,它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

此时要收获地瓜,必须先把地瓜蔓割下来。

(11)割地瓜蔓和割麦子一样,是一项很累的农活。

夏季雨水少的地里,地瓜蔓长得稀疏,还好割些,如遇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的地块,地瓜蔓就会长得异常茂盛,这样的话就不能一棵一棵地割,必须是像卷席子一样成片卷起,卷到一定厚度再从地面上割开,然后将割好的地瓜蔓拖到一边,地瓜收后运回家。

(12)没有花开艳丽,也无珍馐美称,地瓜从嫩嫩芽苗到长长蔓藤,自始至终貌不惊人,却香甜其中,浑身是宝,让庄稼人的日子踏实中透着甜蜜。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6日20版)
1. 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会有一个春天的梦想”,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种子的赞美。

B. 第(4)段详写地瓜育苗,虽然程序繁琐,需每日精心照料,但看到顶破沙土的鲜嫩幼芽,心里充满甜蜜。

C. 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又引用俗话谚语,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

D. 文章通过描绘叙述地瓜的生长和农民的辛勤种植过程,突出了父亲样的农民的吃苦耐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2. 地瓜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归纳。

3. 本文布局谋篇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认识那根木头
刘亮程
也是沉闷的一声,在几年后一个阴雨绵绵的夜里,惊动了村子。

土地被同一件东西又震动了一次。

紧接着,细密的雨声中传来一个女人尖厉的哭喊。

“快,醒醒,出事了。

”是母亲的声音。

她在喊父亲。

父亲嗯了一声,哭喊声又一次传进屋子。

这个夜里我母亲没有睡着,她十二岁的儿子也没有睡着,在这张大土炕上我已清醒地躺过了好多个寂寞长夜。

父亲穿好衣服出去了。

我听见他关门的声音,脚在雨地里啪嗒啪嗒踩过窗根的声音。

狗出来叫了两声,又钻回窝里了。

我悄悄爬起来,套上衣服,黑摸着下了炕,找到鞋穿上。

“你不好好睡觉干啥去?”母亲说话了。

我没吭声,轻轻拉开门,侧身出去。

“快回来。

”母亲压低嗓门的叫喊声传到耳朵里时,我已经走到门外窗户边。

雨越下越大,路上黑黑的,父亲已经走得不见。

我正犹豫着去还是不去,又一声尖叫喊破夜空。

“救人啦。

”我像被喊叫声拉扯了一把,一头钻进雨中猛跑起来。

人们把雨忘记了。

雨啥时候停了都没觉着。

地上满是泥水,乱糟糟的。

黑夜像水一样一层一层渗到了土地里,村子渐渐浮现出来,先是房子、树,接着是人。

天亮了。

睁大眼朝周围看,这才看清刚才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来的一家人,全光光地站在泥水地里。

刚刚过去的一阵慌忙让人把啥都忘了。

我跑来时这里像有很多人,雨哗哗地往下泻,啥也看不清。

只听见一个女人不住地哭叫,“全埋在里面了。

”“全埋在里面了。

”感觉有许多人围着倒塌的房子,乱哄哄的。

“你们都傻站着干啥,赶快挖呀。

”这是另一个女人的喊声。

人们像突然酲过来,一齐拥向倒塌的房子。

啥也看不见,用手摸着扒拉,摸到啥搬啥,土块、椽子、土块。

我弓着腰挤在他们中间,用手在一堆东西上摸,摸到一个椽头,拉了几下,没拉动。

又往上摸。

“檩子,檩子。

”我喊了两声,好多人拥过来。

天亮后人们才看清,房子倒了三堵墙,前后墙和一个边墙。

那根歪扭的榆木檩子救了一家人的命。

也是那根歪檩条压塌了房子,它太粗太重了。

幸亏塌落下来时,一家三日正好睡在檩子的弯弓处,女人先被惊醒,她身子小,扒开土块,从一个椽缝里钻了出来。

“我认识那根檩子,是河湾里长的那棵歪榆树。

”要离开时我悄悄对父亲说。

“再别胡说,”父亲压低嗓子呵斥我,“皮都剥光了,你咋能认出就是那棵树。


“剥再光我都能认出来。

就是那棵榆树。

不信抬到河湾里对对茬子,树根还在呢。


“再胡说我扇你。

”父亲一把抓住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来了。

五年前一个刮风的夜晚,我听见一件东西碰响大地,声音沉闷而有力,我的心猛地一震。

外面狗没叫,也没人惊醒。

想出去看看,又有点怕。

躺到半夜时就觉得要出事情。

怎么也睡不着。

那时风刚刚吹起来,很虚弱,听到风翻过西边沙梁的喘息,像一个软腿人面对长路。

当它终于穿过沙梁下的苞米地走进村子,微弱得推不动草屑树叶。

后面更强劲的风已在远处形成,能听见天边云翻身的声音,草木朝这边弯腰点头的声音,尘土走向天空的声音。


了一阵,那场大风到达村子。

它呼啸着漫卷过西边那片无边大地,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经过的荒野、山岭、沙漠和大小村落的形状。

我在黄沙梁见过两种风,一种从地上往天上刮。

风在地上成了形,借着地力朝上飞升,先蹿上房顶,再一纵到了树梢。

那时树会不住地摇动,想把风摇下来。

如果天空有鸟群,风会踩着鸟翅迅速上升。

然后风爬上最低的云,可以看到云块倾斜,然后跌跌撞撞,不一会工夫,整个天空的云都动起来。

风上升时带着地上的许多东西,草屑、叶子、纸、布片、头发、尘土……风每次把它们带到半天空,悬浮一阵又落下来。

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风空空上行,最高的天空里没有黄沙梁的一粒土一片叶子。

另一种风从高空往下掼。

我们都不熟悉这种风。

一开始天上乱云翻滚,听到云碰撞云的声音,噼噼啪啪,像屋顶断塌。

地上安安静静的。

人往屋里收东西,地里的人扛起农具往回走。

云在我们村子上头闹事情。

有时候云闹腾一阵散了。

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人变得急匆匆,关窗户,关门。

往回赶的人,全侧着身,每人肩上像扛着很粗的一股子风,摇摇晃晃走不稳。

那声沉闷巨响是地传过来的。

它在空气中的声响被风刮跑,没有传进村子。

那时大风正吹刮我们家院门。

哐当、哐当的几声之后,听见顶门木棍倒地的声音、脸盆摔下锅台的声音、棚顶干草被撕走的声音……我又一次感觉到这个院子要飞升。

同时感到地下也在刮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听人说河湾那棵大榆树被人偷砍了。

我爬上房顶,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裸树。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善用短句,语言朴实、生动,内容安排上也有多处呼应。

B. 文章从“我”听到“沉闷的一声”开始,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村民们雨夜救助房屋倒塌的村民一家的过程。

C.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分别写从地上往天上刮的和从高空往下掼的两种风,旨在通过对比含蓄表达主题。

D. 文章结尾“看见空荡荡的河湾,再没有一棵树”暗示河湾曾经有很多树,而那棵歪榆树是最后被伐倒的。

5. 请从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1)不知是风不要它们了还是它们觉得再往上走不踏实。

反正,最后它们全落回大地。

(2)有时云会越压越低,突然落下一场风,那时可以听见地腾的一声,好像天扇了地一巴掌。

6. 文章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登泰山记
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最多在山门那里花几元钱买根手杖。

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

《字汇》中记录:“泰,安。

”庄子曾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多数人会爬不上去。

所以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

泰山本来也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

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

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蹬接着一蹬,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唯一目的。

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

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

要像水一样地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

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泰山在孟子那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

这就给我一种印象,泰山似乎是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和神迹。

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山谷苍翠,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

齐鲁大地上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

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种准绳。

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

这就是泰。

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

在石头上刻字是大事,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

石头本来不朽,但现在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不朽,在我们这些一代代生下来又死去的人群中不朽了。

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

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

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有个秀才题在岩石上的字是“虫二”。

同行中有智者,猜出是“風月无边”。

山顶李斯的字,意思看不明白了,只剩越发苍凉雄劲的一笔一画,似乎上天被这文字的神力感动,风吹雨刷,雷摹电刻,日日夜夜跟着描画。

一路上的文人刻字,大都在歌颂孔子。

我以为山顶大约也是孔庙独尊,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这也是泰山一泰。

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

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就是泰山海拔最高的几块石头,盖了庙围着。

从前,天子在此设坛,跪在石头上,在泰山这离天最近的地点,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有限。

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

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
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

上山途中我曾想到四个字——登泰仰丘,却没料到此丘不是彼丘。

下山时瞥见路边有牌子指出通往经石峪的路,就离开直线拐进去了。

这是古代的小路,顺着山势走。

松老横,鸟霸道,雾厚,苔滑,没遇见什么人。

谷底是一大片平坦的花岗岩,《金刚经》就刻在上面。

这是山瀑流经之地,经文大多数时候藏在流水下面,只在枯水期才偶尔露出。

经文清晰可见,雄劲飞扬,仿佛刚刚镌入。

不知道是谁写的,书者已逝,继续将这些字往深里刻或者磨去它的,乃是泰山。

沉默良久,咏而归。

(取材自于坚同名散文,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人为节省时间,修建了直达泰山山顶的石阶,这使登山变得无趣。

B. 久负盛名且数量众多的泰山石刻,从侧面呈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C. 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将泰山推到了文化圣地的高度。

D. 由于泰山顶上孔庙冷清又败落,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登泰山就应该依山势而行,尽享攀登过程的乐趣,而不能只在意于是否以最短时间实现登顶。

B. 受泰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作者内心对泰山充满敬畏,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

C. 泰山的石刻作品在形成时间、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其中艺术变化的解释,折射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

D. 文中写《金刚经》石刻的书写者已逝,然而经文仍清晰可见,流露出一种生命短暂而文化光芒永恒的思考。

9. 文中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

”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意?
10. 在文中,“登泰山”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泓,字元子,兴之长子也。

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

久之,乃立为太子。

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

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

时尚书王敏、右丞郭播以刑政过宽,议欲峻
制,泓曰:“人情挫辱,则壮厉之心生;政教烦苛,则苟免之行立。

上之化下,如风靡草。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敏等遂止。

泓受经于博士淳于岐。

岐病,泓亲诣省疾,拜于床下。

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焉。

兴之如平凉也,冯翊人刘厥聚众数千,据万年以叛。

泓遣镇军彭白狼率东宫禁兵讨之,斩厥,赦其余党。

诸将咸劝泓曰:“殿下神算电发,荡平丑逆,宜露布表言,广其首级,以慰远近之情。

”泓曰:“主上委吾后事,使式遏寇逆。

吾绥御失和,以长奸寇,方当引咎责躬,归罪行间,安敢过自矜诞,以重罪责乎!”其右仆射韦华闻而谓河南太守慕容筑曰:“皇太子实有恭惠之德,社稷之福也。

”其弟弼有夺嫡之谋,泓恩抚如初,未尝见于色。

姚绍每为弼羽翼,泓亦推心宗事,弗以为嫌。

及即位,任绍以兵权,绍亦感而归诚,卒守其忠烈。

泓下书,士卒死王事,赠以爵位,永复其家。

将封宫臣十六人五等子男,姚赞谏曰:“东宫文武,自当有守忠之诚,未有赫然之效,何受封之多乎?”泓曰:“悬爵于朝,所以惩劝来效,标明盛德。

元子遭家不造,与宫臣同此百忧,独享其福,得不愧于心乎!”赞默然。

姚绍曰:“陛下不忘报德,封之是也,古者敬其事,命之以始,可须来春,然后议之。

”乃止。

(选自《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B.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C.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D.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12. 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后也称有一技之长的人。

B. 东宫:因在宫中的建筑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

有时也用“东宫”代指皇太后。

本文中当指储君。

C.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加以祭祀。

故“社稷”借指国家。

D. 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按周制,爵称依次分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兴认为姚泓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且体弱多病,所以迟迟不立他为太子。

出征时常让他跟在后军督办
一切后勤之事。

B. 姚泓的经学老师淳于岐患病时,姚泓亲自上门问候病况,在床边拜见老师,开创了当时公侯见到师傅都下拜的先河。

C. 在平定了刘厥的叛乱之后,姚泓认为自己安抚管理不当,深深引咎自责,韦华认为有这样的皇太子是社稷之福。

D. 姚泓体恤下属,广布仁德,要追赠战死的士卒爵位,免除家庭劳役,还打算封东宫中的十六个臣子子男的爵位。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弼有夺嫡之谋,泓恩抚如初,未尝见于色。

(2)元子遭家不造,与宫臣同此百忧,独享其福,得不愧于心乎!
15. 姚赞和姚绍都阻止给东宫臣子封爵,请简要说明他们各自阻止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写“梦入”,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本人大作《天长地久》的新书签售活动将于10 月14日上午9点在长沙市音乐厅隆重举行。

特邀请您和您的老婆按时光临指导。

届时还将惠赠新书,恭请批评指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关于林冲的结局,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水浒》的结局,林冲跟随梁山泊一同接受招安,在凯旋途中得了风瘫,半年后病故;第二种是《荡寇志》的结局,梁山泊被官军剿灭,他在守护头关时被王进(曾和林冲同为教头)大骂,回营后羞愤交加,郁郁而终;第三种是央视电视剧《水浒传》的结局,得知宋江放走了被生擒的高俅后,他悔恨交加,被活活气死。

比较这三种结局,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林冲的命运?谈谈你的见解,8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

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

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