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整理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

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有三条重要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一、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首先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

列强不断侵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

为此,它们采取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手段,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殖民地。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列强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贫苦落后。

1、史实要点:
(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衰落
目的: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英国殖民地
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结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特点:是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从此中国在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背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中国门户已被打开
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结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特点:时间长;国家多,英法联合发动,俄美是帮凶;签约多;割地多;攻占大城市多,攻占广州,并且攻陷清王朝首都北京,攻陷天津;文物损失巨大(火烧圆明园);开放通商口岸最多(11个)
(3)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以大陆政策,谋求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是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派兵入朝,借机挑起侵略战争
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不宣而战;在中国境外爆发;危害大,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打败中国,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4)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保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结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特点: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帝国主义各国联合发动战争为形式,在天津、北京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侵略者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再次攻陷北京,进行公开掠夺。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年-1945年)
2、理解
(1)侵华战争的阶段特征:战争的发生,列强的侵略要求,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变化而变化的。

●两次鸦片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资本主义
的狭小市场发生矛盾,这一阶段,列强主要以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满足商品输出的需要;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这一阶段,资本输出
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到落后国家地区投资,利用廉价原料和劳动力,来榨取最大限度的超额利润。

为建立独占的投资场所和取得特殊有利的投资范围,帝国主义加紧瓜分殖民地,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2)列强之间的勾结与争夺
在侵华史中,列强既有矛盾,又有勾结。

在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之前,列强之间以勾结为主,之后以争夺为主。

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因为变中国为殖民地是列强共同目的,又因为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控制中国,所以列强要勾结起来。

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是英国单独发动,但法美也从中分享了权益
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是帮凶
八国联军侵华更是联合侵华的例证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相继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同盟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后,各国勾结起来,调集军队准备干涉革命
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原则,实际上是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盟约。

后期为什么以争夺为主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矛盾加剧,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而削弱对方。

争夺不可避免。

主要表现:
●三国干涉还辽
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主要表现有: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权,争相开设工厂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而战
美国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
辛亥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代理人,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打破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华盛顿会议召开,西方列强迫使日本妥协,重新恢复到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含义:半殖民地是指中国形式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被列强控制,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一部分;半封建是指在封建经济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封建正统思想发生动摇,各种资本主义思想涌入。

特点:(1)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有所发展,未能成为社会经济主要形式,发展非常艰难(2)封建专制制度虽然受到严重打击,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残酷统治中国人民
(3)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命脉,丧失了许多主权
(4)由于多个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使中国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在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的工厂里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

这样,在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二、抗争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按斗争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斗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一)六次反侵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
1、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坚守广州;陈连升、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裕谦、陈化成、海龄在
战争中壮烈捐躯;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
2、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清军在大沽口重创英法舰队
3、甲午战争:丰岛之战,高升号全船官兵壮烈牺牲;平壤之战,马玉昆、左宝贵英勇作战;黄海之战,
丁汝昌、刘步蟾指挥作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牺牲;聂士成率部队在辽东抵抗;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4、八国联军:义和团在廊坊、杨村一带猛烈袭击联军;
理解:失败原因分析:
组织者和领导者方面的原因:此时期是清政府当政,腐朽的封建统治战前不做认真的战争准备,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以胜求和,打击压制抗战派,一些将领贪生怕死。

证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担当反侵略战争的重任。

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以来,一直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侵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军事装备处于劣势。

发动民众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是地主阶级代表与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不可能也认识不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不可能发动人民全面参加反侵略的斗争
资本主义国家方面的原因: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共同侵略。

20世纪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中国人民反侵略中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抗日战争中国利用美日矛盾。

(二)近代中国人民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辛亥革命
斗争目标: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斗争:翻译进步书籍,创办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同保皇派论战
军事斗争: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萍浏醴、广州黄花岗、武昌起义
特点: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不敢公开反对帝国主义、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割据统治使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反对北洋军阀斗争
1、二次革命(1913年)
原因: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出卖国家主权,向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

斗争方式:武装起义,宣布独立;依靠力量是国民党人掌握的军事力量;结果夭折,原因是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队力量强大。

2、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
原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二十一条”
斗争方式:斗争力量是广大人民、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的护国军,取得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胜利
3、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是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即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外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一战期间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遭到无理拒绝
斗争的力量:学生,工人和市民。

学生站在运动的前列,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斗争的方式: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斗争的目标:(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内惩国贼)惩办北洋军阀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
斗争的结果:直接目标达到,即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特点: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比辛亥革命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彻底性。

三、探索史
面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为了寻求强国御之道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及各阶层为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胜利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建设社会道路的艰难探索。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探索
1、地主阶级(清政府内部官员)
(1)地主阶级抵抗派
代表:林则徐、魏源
背景及主张:鸦片战争失败后,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及局限: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
代表:奕忻、李鸿章等
背景和内容: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矛盾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后,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
评价: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只是器物层面的学习,零星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工业制造,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2、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资政新篇》是运动后期较为完整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是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早方案。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摆脱封建主义的历史趋势,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迫切愿望。

但是迫于当时战争形势,缺乏实施的资产阶级基础;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因此不可能实施。

3、资产阶级(制度层面)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王韬、郑观因等
背景和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派,本质属性是民族资产阶级;主张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和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局限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为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来源,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行动
(2)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这一思想的产生
主张: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结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评价:虽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起到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由于维新力量弱小,不敢公开改革,只能借助皇帝支持,在保留封建体制和君主的基础上,企图走上君主立宪道路,失败是必然的。

(3)辛亥革命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经历了维新变法、义和团、清末新政的失败,中国近代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合二为一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它是同旧势力妥协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
原因: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改革,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只有实现深层次的思想观念的彻底改革,共和制才可能进行。

主张: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高举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项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鲁迅《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文学创作的范例。

提倡新文学学和新道德,反对旧文化和旧道德。

评价: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通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对待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的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同时也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不可能给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理解:比较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相同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不同程度改革
不同点——
目的: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洋务派和维新派都维护清王朝统治程度: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器物,以求富强;维新派则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就核心思想来看,维新派和革命派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主张改变封建体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方案和方式不同,程度也不同。

五四运动前后探索史比较
五四之前,革命斗争力量为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按一般规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总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历史证明,靠资产阶级是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伴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探索进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后革命斗争力量变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