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季氏将伐颛臾》学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①疏通文意,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②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③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目标重点难点
①阐述孔子的主张。
②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第一课时
一.文学知识简介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
《论语》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社会风貌,还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他认为应该“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论语》语言简朴,生动、通俗、深刻,具有格言特。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正文全解
第一:疏通课文
(一).初读
1.正音:
颛臾()稷()兕()椟()与()冉()柙()费()2.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二)释读(解释加点字,并解决文段后的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翻译句子:
无乃尔是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句子: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翻译句子: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①
②
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疏通文意,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②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③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目标重点难点
①阐述孔子的主张。
②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一、复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3)且尔言过.矣()
(4)是谁之过.与()
(5)后世必为子孙忧.()
(6)无乃尔是过.与()
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5)既来之,则安之。
3.根据原文填空:
(1)夫颛臾,,,是社稷之臣也。
(2)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
,?
(3)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二.正文全解
概括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1)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意义:_________________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意义:_________________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意义: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意义:_________________
(4)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意义: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意义:_________________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意义:_________________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意义:_________________
(5)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意义:_________________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意义:_________________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意义:_________________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意义:_________________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意义: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殊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文本探讨。
思考: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达标: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加粗的字与其他三项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今夫颛臾
B.相夫子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夫如是
2.孔子称呼弟子,一般直呼其名,如“求也”“由也”等。
而在本文中,对冉的称呼,却省去了这个“也”字,三次直呼“求”。
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省去“也”,表现出孔子的语气急促,态度严肃。
B.突出孔子声色俱厉的那种神态。
C.突出了孔子的义正辞严和冉有的理屈词穷。
D.突出孔子对冉有的观点及做法深恶痛绝。
3.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B.孔子主张财物均匀分配,上下和好相处,相安无事。
C.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D.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特点?()A.孔子批评冉有政治品质的不端正,表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B.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表现了孔子“仁义治邦”的政治主张。
C.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D.孔子不赞成季氏攻打颛臾,表现了孔子在原则问题上有当仁不让的精神。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下面哪一项中“相”与例句中的“相”词性相同?()
例句:则将焉用彼相矣
A.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B.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B.是谁之过与过:错、差
C.且尔言过矣过:差错
D.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既来之,则安之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
4. 下列对文意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季氏将伐颛臾》从—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B.孔子—贯反对以力服人,推行以德服人,强调礼治。
C.文中对话符合人物身份,作为老师,孔子虽然义正词严,但出语温和;作为学生,冉
有话语简洁,显得恭敬、拘谨、有礼。
D.《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了孔子和弟子的三次对话,孔子引古语,用比喻,揭真相,驳斥冉有的托辞。
参考答案:
1.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2.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
3.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
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5.②
二、1. ③ 2.③ 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
5.④
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课堂达标
(一)参考答案:1.B 2.C 3.D 4.C
(二)参考答案
1.B 2.B(应为“正确”)3.D(应为“妒忌”) 4.D(同“现”,意为“露出”)
1.C(例句与C中“相”为名词;A、B中“相”为动词;D中“相”为副词。
)
2.A 3.A(D中“出”与“入”均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 4.C(孔子出语并不温和)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