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1研究区概况
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50°~80°E,35°~55°N,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个国家,北靠俄罗斯,南邻伊朗、阿富汗,东接中国,西达里海,土地面积接近400万km2.地貌特征南北差异明显,南部是荒漠、绿洲和山区,北部为草原、平原和丘陵.2012年GDP总量达3039.06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为0.42%,二、三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三次产业之比为8.46∶42.67∶48.88,人均GDP达4651美元,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454.42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76%,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中亚地区日益成为世界能源供给的重要地带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亚各国历年的统计年鉴、世界银行网站等,为方便各国间数据比较,货币单位均转换为美元.
2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及阶段划分
2.1经济发展特征
近20年中亚地区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三次产业增加值等均有较大的提高.其中,经济总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增长速度平稳推进,人均GDP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1)经济总量先减后增,各国差异显著中亚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848.08亿美元降至1995年的339.68
亿美元,随后快速增加,2012年GDP达3039.06亿美元(表1).由于各国经济基础和政策不同,经济总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第一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在波动中快速增长,占中亚地区经济总量比重由5.50%增长到66.97%;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总量变化波动较大,整体略有增加;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总量先减后增,其占中亚地区经济规模的比重变化不大.2)经济增长速度波动上升中亚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6.95%,各年增长率呈波动变化.1993—1994年因通货膨胀塔吉克斯坦生产总值较高,导致1995年中亚地区的生产总值表现为明显下降.1996年以后中亚地区经济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3.76%,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1998年和2009年中亚地区生产总值有所下降.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一定差异,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增速较快,1995—2012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6.20%与16.51%,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低于中亚地区的平均水平,1995—2012年经济增速分别为9.96%,11.09%和9.02%.3)人均GDP不断提升中亚地区人均GDP随地区生产总值有所增加,1993年为304美元,2012年为4651美元,增长近15倍.各国变化具有差异性,哈萨克斯坦人均GDP增长最快,增长42倍,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增长7倍和8倍,塔吉克斯坦1993年人均产值数值较大导致增长幅度较小,土库曼斯坦则因人口基数大,导致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的人均GDP变化幅度较小.2012年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分别为12121美元
和6798美元,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人均GDP分别为1717美元和1155美元;塔吉克斯坦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仅953美元(表1).4)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亚地区的三次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值规模大幅增加.其中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由1993年的179.50,373.32和295.2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57.09,1296.62和1485.34亿美元(表2),年均增速分别为1.91%,6.77%和8.87%,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第一产业.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亚第一农业大国,农业产值规模增长近5倍;哈萨克斯坦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工业发展迅速,逐渐取代土库曼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的工业大国,到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755.11亿美元,较1993年增长近8倍,占中亚五国总产值比例达68.35%;第三产业发展以哈萨克斯坦最为突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其他产业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国际贸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塔吉克斯坦的发展则较为缓慢.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由1993年的21.17%减小到2012年的8.46%;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由1993年的44.02%下降到1997年的33.26%再上升到2012年的42.67%;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1993年的34.82%上升到2012年的48.88%.总体而言,中亚地区的农业地位显著下降,产业发展趋向于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表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哈萨克斯坦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二产比重先降后升,三产比重先升后降;其余4国第一产业比重相对稳定,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二产业逐步增长、
第三产业波动减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二产业比重波动减小,第三产业显著增加.
2.2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中亚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结合前人研究将其经济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1)经济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
从独立到1995年,中亚各国开始打破旧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该阶段各国经济发展骤然失去依靠和联系,为制止经济形势恶化、巩固国家独立成果、建立独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亚各国逐步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并相继发行本国货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下滑,三次产业均有所衰退,地区生产总值降低50%左右,其中一、二产业产值下降比较明显,分别从1993年的179.50亿美元、373.32亿美元下降到1995年的67.65亿美元和126.21亿美元.
2)经济复苏阶段(1996—2000年)
该阶段中亚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各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经济或工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开始重视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实行具有稳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财政、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安排.这一阶段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各国经济普遍回升,但因亚洲经济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仍较为波动,1999年以后国民
经济发展重新回升.到2000年,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达72.82,156.09和160.24亿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71∶40.11∶41.18.
3)经济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001年以后,中亚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注重经济区内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能源战略地位促使其对外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开始日趋完善并发挥作用,各国依托丰富的能矿资源,以资源贸易、资源开发为导向,纷纷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各国经济普遍持续好转,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合理的产业结构演进.对外贸易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到2012年中亚地区对外贸易取得巨大发展,以能源矿产等原料为主体的贸易出口额达1414.91亿美元,以轻工食品等为主体的进口贸易额达1039.52亿元.
3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与推动因素
3.1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
基于数据可获取性,以中亚各国为研究单位,选取人均GDP为指标,计算1993—2012年中亚地区人均GDP的标准差指数和变异系数[15-17].结果表明,近20年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变化表现出先波动减小后逐步扩大的趋势.以标准差指数反映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1993—2012年中亚地区标准差指数总体有所上升,由478.49上升到4355.77,增长近8倍,年均增长204.07,这说明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在逐步扩大.根据变化幅度的不同,可
以划分为2个阶段:1993—2000年为波动减小阶段,该阶段处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止衰退与复苏阶段,绝对差异呈现波动减小,由478.49减小到428.23;2001—2012年为快速增加阶段,这一阶段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依托区域资源进行工业发展,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增大,由428.23增长到4355.77,年均增长327.30.这主要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关,进入21世纪以后中亚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能源战略地位凸显.以变异系数反映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差异,近20年区域经济差异先减后增,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99年以前为波动减小阶段,变异系数由0.99减小到0.54,这一时期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有所减小.2000年以后为平稳增加阶段,中亚地区经济发展走上快速增长阶段,各国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不同,经济总量增长与人均GDP增长也产生巨大差异,区域间经济差距逐步拉大,变异系数由0.65增长到0.96.
3.2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
为反映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变化,以1993年、2000年、2012年中亚各国人均GDP数据,按中亚地区人均GDP均值的50%、100%、150%为划分标准,依次将各国分为低水平发展区(<50%)、中低水平发展区(50%~100%)、中高水平发展区(100%~150%)、高水平发展区(>150%).能源产品出口长期给国家提供外汇收入,1997年以前土库曼斯坦是中亚的主要能源出口国,1993年其能源净出口量占中亚五国净出口总量的90%以上,是中亚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近年哈萨克斯坦逐渐成为中亚地区主要能源出口国,
2000年以后能源净出口占中亚五国总量的比重高于50%且逐年增长,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由中低水平发展区域逐步演变成高水平发展区域(表3),迅速成为中亚地区的第一经济强国,土库曼斯坦则由高水平发展区逐步演变成中高水平发展区.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其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由中低水平向低水平演变,吉尔吉斯斯坦则持续处于低水平经济发展区.从空间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降低,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演变成北高南低、一高多低的发展格局.
3.3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中亚地区的能矿资源丰富,尤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世界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能源工业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国均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国际原油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导致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也使其加快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出口步伐,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对象,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能矿资源匮乏,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导致了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中亚各国积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了重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逐步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使其逐步摆脱经济困境,经济联合作用显著增强.各国和平稳定的政治格局、连续的国家政策,及中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也促使俄罗斯、欧盟、美国和亚太国家对其能源进口需求的日益增加,有效促进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4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1)近20年中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经济总量先减后增,2012年中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9.06亿美元,因资源基础、经济政策与发展环境的不同,各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较大,整体有所上升,1993—2012年年均增速为6.95%;人均GDP不断提高,2012年达4651美元;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比重先降后升,三产比重持续上升,2012年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257.09,1296.62和1485.34亿美元,产业结构调整为8.46∶42.67∶48.88.
2)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3—1995年为从独立到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停滞和衰退阶段;1996—2000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的经济复苏阶段;2001年以后为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中亚地区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在时间上表现出先波动减小后逐步扩大趋势;空间上,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不断降低,由均衡发展演变成北高南低、一高多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归功于国内、国际因素的双重推动.能矿资源丰富、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市场经济改革的有效实施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中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的主要动因.
3)中亚地区是中国重要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地,也是中国轻工业等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地,其经济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扩大与中国的经济贸易
合作,为经济贸易发展和区域合作创造条件,促进中国外向型产业的发展.这要求中国在政策措施上加大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促进与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尤其新疆毗邻中亚各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应不断完善区域合作模式与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推动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宽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