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资本论》的理论结构体系的规律性是在于围绕“资本”这一中心主干循序导出了一系列的资本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庞大理论体系。
这也就是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所说的《资本论》茫茫森林体系。
【关键词】资本理论;体系结构;分枝结构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交叉科学的完美统一。
江泽民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着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1](р.21)为此,我们现时期对《资本论》的研
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资本论》理论体系结构分析源起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即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2](P8)但马克思的这种用抽象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博大精深,不易读懂。
然而《资本论》的结构体系是非常科学的,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我们发现,《资本论》的这种结构体系的规律性是在于围绕“资本”这一中心主干循序导出了一系列的资本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庞大理论体系。
这也就是法国当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所说的《资本论》茫茫森林体系。
这就为我们将《资本论》
体系形象化提供了可能。
众所周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或偏重于哲学方面,或偏重于经济学方面。
而从哲学与经济学两个方面共同来研究《资本论》是大有可为的。
在国外,《资本论》的研究工作在法国可谓硕果累累。
较为有成就的有路易·阿尔都塞、艾蒂里安·巴里巴尔等。
主要著作有《读〈资本论〉》、《保卫马克思》等。
国内的专家学者刘永佶、张薰华等也推出了《资
本论》逻辑论纲、《〈资本论〉脉络》、《〈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生产力与经济规律》等著作。
近一、二年,国内有专家学者把《资本论》的研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姚挺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逻辑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李欣的《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几点启示》等等。
总而言之,《资本论》的研究在各学科交叉中进行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经济哲学、经济历史、经济文
化问题等在《资本论》体系中的交叉研究。
阿尔都塞提出的《资本论》森林体系无疑是由树木组成的。
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所有理论就是构成“资本”这座理论森林体系的大树。
对这些理论的树形结构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是一片空白。
开展这项工作的研究不但能填补国际、国内的研究空白,还会因研究完全立足于历史发展、经济与哲学交叉的三门学科中,会使《资本论》的结构体系形象化,从而实现结构方法论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结构的结合上的重大突破,以指导中国的特色经济发展。
同时也可以广泛应用于《资本论》的教学中,所以说,无论是在科研教学,还是在现实
工作指导上,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果说经济建设的实质是解决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那么《资本论》理论体系树形结构的形象化研究将更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学者对马克思“资本”的含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借鉴、吸收,使我们现
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造日趋完善。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论》结构的探讨
关于《资本论》的外部结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进行过专门探讨。
在读过《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清样后,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直言:“你怎么会把书的外部结构弄成现在这个样子!……思想进程经常被说明打断,而且所说明之点从未在说明的结尾加以总结,以致经常从一点的说明直接进入另一点的叙述,这使人非常疲倦,在没有密切注意的情况下,甚至会使人感到混乱。
在这里题目分得更细一些,主要部分更强调一些是绝对合适的,在准备英文版时,这一点一定要做到。
为使抽象阐述的思路明显地表现出来,恩格斯建议马克思“应当用黑格尔《全书》那样的方式来处理,分成简短的章节,用特有的标题来突出每一个辨证的转变,并且尽可能把所有的附带的说明和例证用特殊的字体印出来。
”[3](P10)马克思按恩格斯的建议对第一卷进行了认真地修改。
当然,人们是没有理由从这方面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外部结构和形式提出更多奢求的。
但是,从教学与科研的角度,我们却可以按阿尔都塞的思路走下去,尝试用树形结构来将抽象阐述的思路明显地表示出
来,因为形象化的理论体系更利于我们接受。
《资本论》的对象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包含的经济内容和历史内容无时无刻地不在引导我们去深入地思考。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又往往陷入这种哲学、经济学和历史交叉的包围之中。
显然,这正是《资本论》博大精深之所在。
经济的哲学和哲学的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发展使我们在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之时平添了几多视角。
这有别于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纯哲学的反经验主义、反还原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归纳与思考。
基于马克思的生产物质性理论,生产支配消费和分配理论、劳动过程条件的物质性和生产资料的支配作用理论以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统一的对象结构理论的论述,我们完全可以按结构层次展示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体系,将抽象的理论以形象化。
也就是“在《资本论》这个茫茫森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4](P2)
三、《资本论》第三卷理论体系树形结构扩展分析
《资本论》第三卷理论体系以三大理论即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和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理论为主干,按篇章结构又扩展出众多分枝理论,这里我们仅就第3卷尝试进行全面扩展性(大树形状)结构
分析,具体分枝理论分析如下:
理论体系结构分枝1:第一篇共包括七章。
其结构为:第一章研究所费资本怎样转化为成本价格,即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第二章研究剩余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各种因素,进而分析剩余价值以前者为前提转化为利润。
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利润和利润率。
第三、四、五、六章研究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这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利润和利润率。
第七章是对本篇的补充说明,着重指出经过上述转化,掩盖
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第一篇为一级转化。
理论体系结构分枝2:这是第一章的内容,主要研究商品价值c+v+m是怎样分解为成本价格和利润的。
这种划分是以c+v转化为成本价格(k)为前提的。
理论体系结构分枝3::由于(c+v)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m)随之转化为利润,从而商品价值表现为成本价值(k)加利润(p)即(c+v)+p。
理论体系结构分枝4: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即m′→p′,并从量的方面分析利润率的数量变化规律,从量的方面揭示利润
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理论体系结构分枝5-6:第二篇8~12章。
其结构为:第八章为本篇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第九章研究平均利润率(p-)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k+p-),第十章进一步研究利润的平均化,第十一、二章对中心问题作补充说明。
中心研究利润的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这是二级转化。
即利润(p)转化为平均12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其它经济学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