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的当下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学者千野拓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的当下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学者千野拓政
卢茂君
㊀㊀研究中国古典文学㊁传统文化ꎬ是日本汉学界一贯的研究传统ꎬ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ꎬ特别是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的日本学者ꎬ少之又少ꎬ日本早稻田大学千野拓政教授正是其中之一ꎮ千野拓政在多篇文章中一再强调ꎬ当下正在发展的文学艺术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点ꎬ当代青年阅读方式的变化ꎬ必将引领文学创作的变化ꎮ实际上ꎬ正在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读者群阅读方式的变化ꎬ还有像千野拓政这样的研究学者的研究方法也正在发生着变化ꎬ从以往旁观者的他者视野研究中国文学ꎬ到进入中国文学发生现场进行研究ꎬ指导中国读者阅读ꎬ也就是说ꎬ日本研究者已经加入了中国当代文学 生产 消费 再生产 的环流体系ꎮ正如千野拓政所说: 文化研究讲求的是一种现场感ꎬ你必须融入其中ꎬ把它当成一种与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来看ꎬ否则你的研究就很容易变成一种游戏ꎮ 这种研究方法的变化ꎬ对读者的文学阅读㊁作家文学创作ꎬ以及今后学者的文学研究也必将产生一定影响ꎮ
一、史料思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千野拓政早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时的研究对象是胡风ꎬ同时ꎬ他也是最早研究胡风从日本被驱逐回国的时间问题㊁胡风与«时事类编»的关者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ꎬ充分利用日本史料保存完整的优势ꎬ大胆对胡风回国的时间问题提出质疑ꎬ并进行深入考证ꎮ关于胡风回国时间的问题ꎬ其根据都出自胡风本人的自述ꎬ当时中国学者对此都深信不疑ꎮ千野拓政先后调查当时日本国内资料«外事警察报»ꎬ以及当时中国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上的相关内容ꎬ对胡风等留日学生被日本驱逐回国到上海的日期行程㊁人数及前后情况ꎬ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ꎬ精确地考证了胡风回国的时间问题ꎬ匡正了包括胡风本人在内的国内所有传记年表的谬误ꎬ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其后的现代中日关系史㊁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ꎬ也具有一定的价值ꎮ对于胡风与«时事类编»的关系问题ꎬ千野拓政在«胡风和‹时事类编›»②中广征博引ꎬ多方考证ꎬ最后认定«时事类编»虽是由国民党资助创办的ꎬ但却是与国民党中央持对立态度的民间文化教育机构ꎬ其主要成员有左权㊁胡愈之㊁张仲实等ꎬ其中ꎬ有些成员是中共地下党员或民主进步人士ꎬ有些成员还惨遭国民党暗杀ꎮ而胡风在«时事类编»任翻译期间ꎬ接受了进步文艺思想ꎬ对其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ꎮ此外ꎬ千野拓政认为: 对文艺和革命的
191
㊀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0.01.0282020年第1期㊀当代作家评论
① 日 千野拓政:«两份资料 胡风归国时间和穆木天的转向»ꎬ
关系方面ꎬ毛泽东和胡风没有矛盾ꎬ如有区别ꎬ就在于毛泽东从文艺在社会上的客观效果来谈ꎬ胡风从作家的主观(创作意识)来谈ꎮ其他区别估计来自他们所在的环境的不同ꎮ毛泽东在延安ꎬ为聚集在当地的工农兵发表讲话ꎮ胡风身在重庆ꎬ为重庆的读者写文章ꎮ他的周边几乎找不到为革命服务的工农兵ꎬ只能在日常生活上找到创作的动力ꎮ对这一点来说ꎬ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者ꎬ只是毛泽东根据延安的现实ꎬ胡风根据国统区的现实展开自己的理论ꎮ ①千野拓政独具特色的外部研究视角和史料思维的研究方法ꎬ对当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也有所触动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后日本和中国学界对胡风文艺思想研究议题的生成ꎮ
千野拓政对胡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日本发表两年后就介绍到了中国ꎬ«胡风生平考证二题»②«胡风与‹时事类编›»③先后在中国刊物上发表ꎮ日本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这么快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ꎬ一方面说明千野拓政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ꎻ同时也说明中国学者也意识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需要这种史料思维研究方法ꎮ中国国内对现代文学研究史料意识的觉醒和史料学建设起始于1980年代中期ꎬ此前相当长时期内ꎬ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处于同一时代ꎬ研究者缺少将研究对象从文学历史角度进行考察论证的意识ꎮ千野拓政扎扎实实的史料考证研究对胡风文学社团㊁文人集团ꎬ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ꎮ其后的20年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建设有了长足的进展ꎬ陆续整理出版了一大批文学运动㊁文学社团㊁作家作品研究的系统资料ꎬ这些史料学的研究成果又一次带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ꎮ同时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也表现出明显的实证性特点和趋势ꎬ并出现了一大批偏重史料和实证性的研究课题ꎮ
此外ꎬ也就是在对胡风文艺思想梳理的过程中ꎬ千野拓政注意到中国的总体战体制下的文化特点ꎮ总体战体制可以看作是为了一个目标或价鲜明ꎮ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带有这种色彩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ꎬ战时文化仍然对文学创作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ꎮ从外部视角来看ꎬ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文化心理ꎬ多少仍然带有总体战体制下的文化特点ꎮ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ꎬ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涌入中国ꎬ对当时中国社会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ꎮ创作者(动员方)和接收者(被动员方)分开的 剧场型动员 模式的文学艺术㊁接收者同时成为创作者的文学艺术新模式等ꎬ对后来兴起的中国 80后 90后 新一代青年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ꎬ东亚共同的青年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ꎮ千野拓政与中国评论家对话时曾经谈到ꎬ 对历史的评价ꎬ对现在的批评ꎬ对未来的指向ꎬ都是从当下开始ꎮ同时ꎬ当下都有个来源ꎬ有实感ꎬ没有实感㊁来源的当下是不存在的 ꎮ④可以说ꎬ千野拓政30多年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正是立足于不断更新的中国当下ꎮ
㊀㊀二、比较文学研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与很多日本学者一样ꎬ千野拓政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是翻译ꎬ这也是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的不同之处ꎮ日本学者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多数都是从翻译作家作品入手ꎬ从研究作家个案开始ꎬ之后从点到线㊁连面ꎬ不断拓展ꎬ微观细读翻译与宏观结构研究ꎬ实证材料与理论辨析相结合ꎬ进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层次ꎮ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ꎬ千野拓政对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首先是翻译介绍ꎬ再进行学术研究ꎬ他发表在«季刊 中国现代小说»上的译文有张弦的«未亡人»㊁徐星的«殉道者»㊁残雪的«突围表演»㊁苏童的«妻妾成
29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1期
①② 日 千野拓政:«动员方式的变迁与文化的转折 东亚现代文化的转折与日本当代青年文化(六)»ꎬ«花城»2016年第6期ꎮ 日 千野拓政:«胡风生平考证二题»ꎬ«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2期ꎮ
群»㊁张生的«颤抖的手»㊁卫慧的«黑夜温柔»ꎬ以
及史铁生的«毒药»«我与地坛»«老屋小记»ꎬ译
著有«文坛悲歌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ꎬ并在译
后记中对原文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简要评介ꎬ方便
日本读者了解作家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ꎮ同时ꎬ
千野拓政对其他很多中国当代作家也有一定程度
的研究ꎬ例如ꎬ早在1987年就发表过对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评论文章ꎬ这也是日本第一篇介绍中国作家冯骥才的文章ꎮ此外ꎬ早在1984年
也曾发表文章评论中国作家张弦的作品«挣不断
的红丝线»ꎬ认为张弦是描写 爱 的作家ꎬ并具有
高超的写作技能ꎬ作品表现出的爱ꎬ有趣ꎬ又能震
撼人的灵魂ꎬ是当时中国文学作品中比较少见的
主题ꎮ并先后对茹志鹃㊁张贤亮㊁韩少功等作家进
行研究ꎮ此外ꎬ千野拓政对1980年代中国的先锋
小说在日本的接受程度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ꎮ他
认为ꎬ在日本读者的眼里ꎬ中国的先锋小说 一点
儿也不是先锋 所谓的先锋作家ꎬ在日本影响
最大的ꎬ不是格非ꎬ也不是余华ꎬ而是残雪 在
中国被看作先锋文学的问题ꎬ从更大的视角来看ꎬ
可能是另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 ꎮ①这些外部视角传递的观点ꎬ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情况ꎮ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城市亚文化的研
究ꎬ是千野拓政近些年的主要研究方向ꎮ近年来ꎬ
千野拓政在早稻田大学 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
支持下ꎬ持续研究的系列课题有: 整理中国同时
代文学潮流的基础研究 东亚华人文化圈城市
亚文化接受和青年的感性变化 东亚诸城市亚
文化产生㊁传播㊁接受ꎬ以及年轻人的心理 ꎬ并发
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ꎮ其中ꎬ以2016年持续一年
发表在中国本土刊物«花城»上的系列文章最为
显著ꎮ千野拓政认为包括中国㊁日本在内的东亚
城市青年文化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圈ꎬ文化生
活ꎬ甚至精神世界也是相通的ꎬ这种现象不是表层
的一次性流行ꎬ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转折ꎮ这一
系列文章主要探讨当下的青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
转折关系ꎬ当下亚文化的流行和青少年文化心理青年阅读文本方式的变化和读者对作品需求的变
化ꎬ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背后到底有何等文化
和社会背景等问题ꎬ千野拓政采取了田野调查的
方式ꎬ分别对五座城市 北京㊁上海㊁台北㊁香
港㊁吉隆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ꎮ这一田野调查
的研究方法也是千野拓政不同于其他日本当代文
学研究学者的研究方法ꎬ也许这种研究方法更加
适应当下正在发生变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
现状ꎮ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说是王向远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中提到的比较文学的影响分析法的具体应用ꎮ王向远在谈及比较文学学科
中的 影响研究 方法时谈到ꎬ在比较文学中ꎬ 影
响 是一种关系的概念ꎬ是作为一种精神的㊁心理
的现象而存在的ꎮ它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
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ꎬ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
的研究ꎬ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学的㊁社会学
的㊁统计学的㊁实证的方法ꎮ我们在千野拓政长达
三万多字的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自觉的方法
论意识ꎬ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影
响研究法中的具体方法ꎬ通过一系列外在事实和
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考证ꎬ勾勒出东亚诸
城市当代青年文化交流史ꎮ在证实 外在事实和
历史事实 的过程中ꎬ千野拓政又运用到了比较
文学的另一种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法ꎮ并对村上
春树的具体文学文本中所体现出的 孤独 和 疗
愈 等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判断ꎬ之后关联其在东
亚的传播与交流情况ꎮ千野拓政对东亚城市青年
文化的系列研究ꎬ体现出日本学者进行比较文学
研究的特点ꎬ即将文学的文本属性与历史文化属
性结合起来的具有包容性㊁世界性㊁贯通性的学术
文化形态ꎮ这种从比较文学的学术立场观察东亚
文化共同体内各国城市青年亚文化的发展的研究
方法ꎬ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意义ꎮ
千野拓政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同样运用
了这种方法ꎬ他通过鲁迅作品«狂人日记»探讨现
代文学在中国的诞生问题ꎬ认为虽然中国学界一
般认为 五四文学革命 是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
391
㊀2020年第1期㊀当代作家评论
的分期ꎬ但五四本身并不是关键性的问题ꎬ清朝垮
台ꎬ民国建立ꎬ五四运动兴起ꎬ中国的文学就变成
现代文学是不可能的ꎮ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时发生
关键性变化的作品是鲁迅的«狂人日记»ꎬ包括日
本学者增田涉在内的很多学者都认为ꎬ«狂人日
记»的革新在于其白话写作形式和人道主义思
想ꎮ但是ꎬ千野拓政认为ꎬ当时白话写作的作品已
经有很多ꎬ表现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也有很多ꎬ«狂人日记»在这两方面并不独占鳌头ꎬ也并不突出ꎮ他参照福柯所说的 19世纪的切断 的说法ꎬ
分析了«狂人日记»运用的各种叙事模式ꎬ以及由
此令读者感到的强烈 真实感 ꎬ一种作品里的世
界跟读者个体沟通的感觉ꎬ他认为正是这种 真
实感 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
篇作品ꎮ然而ꎬ在其后近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ꎬ
这种现代文学形成时发生的 真实感 ꎬ渐渐发挥
不出原有的力量ꎬ正因如此ꎬ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着
重大的挑战ꎮ其后ꎬ东亚诸城市亚文化的流行ꎬ以
及村上春树文学阅读者的反应和活动ꎬ也证实了
现当代文学对当代青少年逐渐丧失了如以前一般
的影响力ꎮ也就是说ꎬ原有的现当代文学渐渐满足
不了读者群的需求ꎬ其深层存在着文本阅读方式的
变化ꎬ以及由此带来的读者和文学关系的变化ꎮ三㊁置身中国当下文学发生现场
千野拓政对中国亚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中国
学界的关注ꎮ近年来ꎬ华东师范大学㊁南开大学㊁
南京大学等一些国内大学邀请千野拓政做演讲㊁
座谈㊁系列讲座ꎬ«文汇报»«澎拜新闻»等媒体也
对其进行过专访ꎮ此外ꎬ«花城»邀请千野拓政连
续一年推出 域外观察 专栏ꎬ分析解读中日韩青
少年流行文化走向以及东亚地区未来一代的精神
归属ꎬ为中国读者提供不同视野下对文学和文化
的观察与解读ꎬ比较中外文化差异ꎮ这是千野拓
政文学研究方式的突破和尝试ꎬ他进入中国当下
文学发生现场ꎬ影响和引导中国读者㊁作者的阅读
和思考ꎬ从文学与文化互渗的角度引导中国读者2017年在北大网络文学论坛上ꎬ千野拓政从日本青年文化的发展历程ꎬ以及与社会现实的关联等角度ꎬ引导中国读者理解东浩纪理论所处的情境ꎬ并指出中国读者对东浩纪的理解偏于抽象ꎬ需要落在更具体的作品㊁情境中ꎮ具体研究方法有两方面:一方面ꎬ需要仔细地考察人们的真情实感ꎬ避免理论的抽象性遮蔽现实的复杂性ꎻ另一方面ꎬ也要打破单一的文学研究视域ꎬ引入不同学科的方法与范式ꎮ千野拓政对中国城市文化的思考也引发中国学者的关注ꎬ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学术沙龙 上海文化身份的建立㊁回归与重构 上ꎬ千野拓政提出观点:中国人常说ꎬ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文化城市ꎬ那么ꎬ这句话是说民国时期的上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ꎬ还是强调西方文化在上海展开的文化?此外ꎬ千野拓政对中国当代诗人杨键的研究对中国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启发ꎮ千野拓政首先肯定杨键 是一个有开拓中国诗歌新的可能性的诗人 ꎬ①同时指出杨键的视野并不宽ꎬ甚至可以说有些狭窄㊁偏激ꎬ但正是这种固执于自己身边问题的写作心态ꎬ才能有想通大问题的可能性ꎮ这也正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传统:写个人的生活或思考ꎬ最后涉及社会的前途㊁人类的命运等大问题ꎮ这种从小通大的写作方式ꎬ必将能够成为跨越国度㊁跨越社会㊁跨越文化㊁跨越时代的杰作ꎬ中国的诗歌也必将开拓出一个新的空间ꎮ纵观千野拓政30余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ꎬ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学者传统的实证主义治学方法ꎬ以及更加包容的比较文学研究视野ꎬ此外ꎬ还有西方文学理论素养和方法意识的自觉运用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一般项目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13BZW132)阶段性成果
ʌ作者简介ɔ卢茂君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ꎬ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ꎮ
(责任编辑㊀李桂玲)
49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