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名人故事(样例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名人故事(样例5)
第一篇: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名人故事
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名人故事
欧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数学家。
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sel),卒于彼得堡(Petepbypt)。
父亲保罗·欧拉是位牧师,喜欢数学,所以欧拉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
但父亲却执意让他攻读神学,以便将来接他的班。
幸运的是,欧拉并没有走父亲为他安排的路。
父亲曾在巴塞尔大学上过学,与当时著名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几分情谊。
由于这种关系,欧拉结识了约翰的两个儿子:擅长数学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尔(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这二人后来都成为数学家)。
他俩经常给小欧拉讲生动的数学故事和有趣的数学知识。
这些都使欧拉受益匪浅。
1720年,由约翰保举,才13岁的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而且约翰精心培育着聪明伶俐的欧拉。
当约翰发现课堂上的知识已满足不了欧拉的求知欲望时,就决定每周六下午单独给他辅导、答题和授课。
约翰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严格训练下,欧拉终于成长起来。
他17岁的时候,成为巴塞尔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年轻的硕士,并成为约翰的助手。
在约翰的指导下,欧拉从一开始就选择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研究的道路。
1726年,19岁的欧拉由于撰写了《论桅杆配置的船舶问题》而荣获巴黎科学院的资金。
这标志着欧拉的羽毛已丰满,从此可以展翅飞翔。
欧拉的成长与他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
当然,欧拉的成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他能背诵前一百个质数的前十次幂,能背诵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Aeneil,能背诵全部的数学公式。
直至晚年,他还能复述年轻时的笔记的全部内容。
高等数学的计算他可以用心算来完成。
尽管他的天赋很高,但如果没有约翰的教育,结果也很难想象。
由于约翰·伯努利以其丰富的阅历和对数学发展状况的深刻的了解,能给欧拉以重要的指点,使欧拉一开始就学习那些虽然难学却十分必要的书,少走了不少弯路。
这段历史对欧拉的影响极大,以至于欧拉成为大科学家之后仍不忘记育新人,这主要体现在编写教科书和直接培养有才化的数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拉格朗日(grange,1736.1.25-1813.4.10)。
欧拉本人虽不是教师,但他对教学的影响超过任何人。
他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的.重担,但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
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抄袭欧拉的书,或者抄袭那些抄袭欧拉的书。
欧拉在这方面与其它数学家如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牛顿(I.Newton,1643.1.4-1727.3.31)等都不同,他们所写的书一是数量少,二是艰涩难明,别人很难读懂。
而欧拉的文字既轻松易懂,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他从来不压缩字句,总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丰富的思想和广泛的兴趣写得有声有色。
他用德、俄、英文发表过大量的通俗文章,还编写过大量中小学教科书。
他编写的初等代数和算术的教科书考虑细致,叙述有条有理。
他用许多新的思想的叙述方法,使得这些书既严密又易于理解。
欧拉最先把对数定义为乘方的逆运算,并且最先发现了对数是无穷多值的。
他证明了任一非零实数R有无穷多个对数。
欧拉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他首先用比值来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而在他以前是一直以线段的长作为定义的。
欧拉的定义使三角学跳出只研究三角表这个圈子。
欧拉对整个三角学作了分析性的研究。
在这以前,每个公式仅从图中推出,大部分以叙述表达。
欧拉却从最初几个公式解析地推导出了全部三角公式,还获得了许多新的公式。
欧拉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用A、B、C表示第个边所对的角,从而使叙述大大地简化。
欧拉得到的著名的公式:
又把三角函数与指数函联结起来。
在普及教育和科研中,欧拉意识到符号的简化和规则化既有有助
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数学的发展,所以欧拉创立了许多新的符号。
如用sin、cos等表示三角函数,用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用f(x)表示函数,用∑表示求和,用i表示虚数等。
圆周率π虽然不是欧拉首创,但却是经过欧拉的倡导才得以广泛流行。
而且,欧拉还把e、π、i统一在一个令人叫绝的关系式中。
欧拉在研究级数时引入欧拉常数C,这是继π、e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数。
欧拉不但重视教育,而且重视人才。
当时法国的拉格朗日只有19岁,而欧拉已48岁。
拉格朗日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欧拉也在研究这个问题。
后来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欧拉就压下自己的论文,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使他一举成名。
欧拉19岁大学毕业时,在瑞士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1727年春,在巴塞尔他试图担任空缺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但没有成功。
这时候,俄国的圣彼得堡科院刚建立不久,正在全国各地招聘科学家,广泛地搜罗人才。
已经应聘在彼得堡工作的丹尔·伯努利深知欧拉的才能,因此,他竭力聘请欧拉去俄罗斯。
在这种情况下,欧拉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由于丹尼尔的推荐,1727年,欧拉应邀到圣彼得堡做丹尼尔的助手。
在圣彼得堡科学院,他顺利地获得了高等数学副教授的职位。
1731年,又被委任领导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教研室的工作。
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接替回瑞士的丹尼尔,成为数学教授及彼得堡科学院数学部的领导人。
在这期间,欧拉勤奋地工作,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数学论文,以及其它方面的论文、著作。
古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奠定的,而欧拉则是其主要建筑师。
1736年,欧拉出版了《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在这里他最早明确地提出质点或粒子的概念,最早研究质点沿任意一曲线运动时的速度,并在有关速度与加速度问题上应用矢量的概念。
同时,他创立了分析力学、刚体力学,研究和发展了弹性理论、振动理论以及材料力学。
并且他把振动理论应用到音乐的理论中去,1739年,出版了一部音乐理论的著作。
1738年,法国科学院设立了回答热本质问题征文的奖金,欧拉的《论火》一文获奖。
在这篇文章
中,欧拉把热本质看成是分子的振动。
欧拉研究问题最鲜明的特点是:他把数学研究之手深入到自然与社会的深层。
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也是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巨匠,应用数学大师。
他喜欢搞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象现代某些数学家那样,热衰于搞一般理论。
第二篇:欧拉的故事
数学故事演讲
回望欧拉学习欧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望欧拉学习欧拉》。
在瑞士的钱币和许多国家的邮票上都有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身影,请大家猜猜他是谁?他就是被数学史学者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之一——欧拉,1707年4月出生于瑞士,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开除了的小学生。
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天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小欧拉没有与教会和上帝“保持一致”,学校便开除了他。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欧拉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只有100米的篱笆,还少10米。
父亲感到很为难,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要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小欧拉仰头想了一会,又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一些什么,然后对父亲说:
“爸爸,您可以把长宽都定为25米,那羊圈面积成了625平方米,比您设计的还大了25平方米,但篱笆却只要100尺,您就不用愁了!”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太可惜了。
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
在他的推荐下13岁的欧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
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曾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18世纪,在柯尼斯堡有条河,上面有两个小岛,从河的两岸分别有三座桥和它们相连;另外又有一座桥把两个小岛连接起来。
有位爱思考的居民提出来一个问题,一个散步的人能不能一次走遍七座桥,而且每座桥只能走一次?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
有人说可以,可是走来走去,始终没有走通;有人说不行,可惜又说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有位小学老师出来解围:为什么不写封信去请教鼎鼎大名的欧拉呢? 欧拉接到问题,先把柯尼斯堡七桥画成一
个线条图,在他的图形里,小岛和河岸变成了点,桥成了连接这些点的线。
这样,问题就成为:从图上某一点开始,中间任何一条线不得画两遍,铅笔不准离开纸,能不能把这张图一笔画出来?经过一番思索,欧拉终于找到一个彻底而漂亮的答案。
七桥问题的圆满解决使
柯尼斯堡人心满意足。
在儿童游乐场里,大家一定见过滑梯吧。
但有谁想过,从顶部A 到着地处B,滑梯做成什么样才最省时间呢?有人说,这很简单,把滑梯做成直的就行啦,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是,距离最短并不等于时间最省,因为他还没有考虑到速度大小呢。
直的滑梯下滑的速度是增加得比较慢的。
那么,滑梯该做成什么形状好呢?早在1696年6月号的《教师学报》上,欧拉的老师约翰·伯努利就把它提出来向其他数学家挑战。
第二年就由牛顿、莱布尼兹、雅各布·伯努利和约翰·伯努利本人先后给出了解答。
可惜他们的工作只到这里为止。
欧拉在1728年开始涉足这个困难的领域。
他开始研究连接曲面上的两点,什么样的曲线距离最短?欧拉很快找到了答案。
不久,他把最速降线问题加以推广,并且考虑了摩擦和空气的阻力。
接着,他又致力于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更一般的方法。
经过前后16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于是他被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
他倡导的变分法也作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诞生了。
他还在物理、天文、建筑以至音乐、哲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735年,欧拉解决了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彗星轨道),这个问题经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到解决,而欧拉却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
欧拉还创设了许多数学符号,例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欧拉公式等。
欧拉在他的一生中共著有886种之多,属于他生前发表的有530本书和论文,其中不少是教科书。
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在他28岁时,不幸右眼失明了,1741担任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不料没有多久,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一场大火灾把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了灰烬。
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继续进行研究,他还
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还解决了使牛顿头痛的月离问题和很多复杂的分析问题.1783年9月18日,在不久前才刚计算完气球上升定律的欧拉,在兴奋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享年76岁。
正是由于少年时期的欧拉爱学习,爱思考,不惧畏权威,才为他走向成功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正是由于他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正是由于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从而产生莫大的兴趣与执着的研究精神。
也正是由于他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引领数学科学向前发展,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读读欧拉,他永远是我们可敬的老师。
第三篇:名人故事数学家华罗庚
名人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誉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华罗庚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
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
第四篇:数学家故事
台上几分钟,台下三年功
秭归县长海希望小学吴述俊收集整理
在一次数学学术报告会上,大家要求著名的数学家科尔作报告,科尔也不谦虚,阔步走上讲台,坐在台下的数学家们等待听他的鸿篇阔论。
不料,科尔一言不发,他对听众点头示意之后,便转过身去,背对听众,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算式,第一个是2的67次方—1=***9676412927;第二个是193707721×761838257287。
接着,他又在这两个式子之间画上了等号。
随后,他放下粉笔,又向听众示意后便离开了讲台,整个过程仅花费了几分钟,在这其间他未说半句话。
可是,当他离开讲台后,本来鸦雀无声的会场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因为科尔的这两个算式已经向全世界宣布,他已攻克了一道世界难题:证明2的67次方—1不是质数,而是合数。
后来有人问科尔:“您为证明这个难题,总共花去了多少时间?”他回答说:“我花去了三年之内的全部星期天。
”
成功仅仅几分钟,而获得成功所进行的努力,却是漫长而艰苦的。
只有长期坚持不懈,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灿烂的文化瑰宝中数学在世界也同样具有许多耀眼的光环。
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及的思想方法,近代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
【李氏恒等式】数学家李善兰在级数求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命名为“李氏恒等式”。
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原名心兰,字竞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生于嘉庆十六年,卒于光绪八年。
李善兰自幼酷爱数学。
十岁时学习《九章算术》。
十五岁时读明末徐光启、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尽解其意。
后来,他到杭州应试,买回元代李冶的《测圆海镜》、清代戴震(1724~1777)的《勾股割圆记》等算书,认真研读;又在嘉兴等地与数学家顾观光(1799~1862)、张文虎(1808~1888)、汪曰桢(1813~1881)以及戴煦、罗士琳(1774~1853)、徐有壬(1800~1860)等人相识,经常在学术上相互切磋。
自此数学造诣日臻精深,时有心得,辄复著书,1845年前后就得到并发表了具有解析几何思想和微积
分方法的数学研究成果──“尖锥术”。
1852~1859年,李善兰在上海墨海书馆与英国传教士、汉学家伟烈亚力等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后九卷,以及《代数学》、《代微积拾级》、《谈天》、《重学》、《圆锥曲线说》、《植物学》等西方近代科学著作,又译《奈端数理》(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四册(未刊),这是解析几何、微积分、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开端。
李善兰的翻译工作是有独创性的,他创译了许多科学名词,如“代数”、“函数”、“方程式”、“微分”、“积分”、“级数”、“植物”、“细胞”等,匠心独运,切贴恰当,不仅在中国流传,而且东渡日本,沿用至今。
李善兰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善兰“尖锥术”书影
1860年起,他先后在徐有壬、曾国藩军中作幕僚,与化学家徐寿、数学家华蘅芳等人一起,积极参与洋务运动中的科技学术活动。
1867年他在南京出版《则古昔斋算学》,汇集了二十多年来在数学、天文学和弹道学等方面的著作,计有《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垛积比类》、《四元解》、《麟德术解》、《椭圆正术解》、《椭圆新术》、《椭圆拾遗》、《火器真诀》、《对数尖锥变法释》、《级数回求》和《天算或问》等13种24卷,共约15万字。
1868年,李善兰被荐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1882年他逝世为止,从事数学教育十余年,其间审定了《同文馆算学课艺》、《同文馆珠算金□》等数学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是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
李善兰生性落拓,潜心科学,淡于利禄。
晚年官至三品,授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等职,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特别是数学研究工作。
他的数学著作,除《则古昔斋算学》外,尚有《考数根法》、《粟布演草》、《测圆海镜解》、《九容图表》,而未刊行者,有《造整数勾股级数法》、《开方古义》、《群经算学考》、《代数难题解》等。
李善兰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三项。
尖锥术理论主要见于《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三种著作,成书年代约为1845年,当时解析
几何与微积分学尚未传入中国。
李善兰创立的“尖锥”概念,是一种处理代数问题的几何模型,他对“尖锥曲线”的描述实质上相当于给出了直线、抛物线、立方抛物线等方程□他创造的“尖锥求积术”。
相当于幂函数的定积分公式□和逐项积分法则□他用“分离元数法”独立地得出了二项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结合“尖锥求积术”,得到了□的无穷级数表达式□
各种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展开式,以及对数函数的展开式□在使用微积分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垛积术理论主要见于《垛积比类》,写于1859~1867年间,这是有关高阶等差级数的著作。
李善兰从研究中国传统的垛积问题入手,获得了一些相当于现代组合数学中的成果。
例如,“三角垛有积求高开方廉隅表”和“乘方垛各廉表”实质上就是组合数学中著名的第一种斯特林数和欧拉数。
驰名中外的“李善兰恒等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
可以认为,《垛积比类》是早期组合论的杰作。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华罗庚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