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尔双棱镜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涅尔双棱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菲涅尔双棱镜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测量光波
波长,并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菲涅尔双棱镜是由两个折射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底边相接而成。
当一
束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双棱镜的棱脊上时,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折
射光可视为由两个虚光源发出的相干光。
这两个虚光源发出的光在空
间相遇,会产生干涉条纹。
根据光的干涉原理,相邻两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与光波波长、双棱镜到观察屏的距离以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通过测量条纹
间距、双棱镜到观察屏的距离以及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
出光波波长。
三、实验仪器
钠光灯、菲涅尔双棱镜、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等。
四、实验步骤
1、调节光具座上各元件,使其共轴。
将钠光灯、双棱镜、凸透镜
和测微目镜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和位置,使它们的
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轴线上。
2、调整钠光灯的位置,使其发出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双棱镜的棱脊上。
3、移动凸透镜,使通过双棱镜折射后的光线在测微目镜中形成清晰的像。
4、调节测微目镜,使其十字叉丝清晰,并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5、测量条纹间距。
通过测微目镜测量相邻十条亮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使用直尺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同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测量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
利用凸透镜成像法测量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1、条纹间距的测量
测量次数 1:_____mm
测量次数 2:_____mm
测量次数 3:_____mm
平均值:_____mm
2、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的测量
测量次数 1:_____cm
测量次数 2:_____cm
测量次数 3:_____cm
平均值:_____cm
3、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的测量
测量次数 1:_____mm
测量次数 2:_____mm
测量次数 3:_____mm
平均值:_____mm
根据实验原理,光波波长的计算公式为:
\
\lambda =\frac{d \times \Delta x}{D}
\
其中,\(\lambda\)为光波波长,\(d\)为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elta x\)为条纹间距,\(D\)为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到光波波长:
\
\lambda =\frac{_____ \times _____}{_____} =_____ nm
\
六、误差分析
1、测量条纹间距时,由于目镜的刻度精度有限,可能会导致测量
误差。
2、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时,直尺的读数误差也会对实验
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3、实验环境中的振动、空气流动等因素可能会使干涉条纹不稳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仪器的稳定性,避免振动和移动。
2、调节各元件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仪器。
3、测量数据时要认真仔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八、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菲涅尔双棱镜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并
测量了光波波长。
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技巧,还
加深了对光的波动性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我们也认识到了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实验改进提供
了参考。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光的干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准确性,为更深入地研究光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