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合集下载

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官方师资 与藏书学 习。 汉 代 女 性 则 没 有 迈 出家门求学 的可能 , 家境 贫 寒 的 女性 缺 少 经 济 条 件 而 可 能 大 多 丧 失受 教 育 机 会 。 汉 代 的 女性 教 育 , 相 较 于 古代 虽 然 受 到 重 视 ,
教 育 阶 层 下移 , 接 触 的 知识 比较 广 泛 , 内容 丰富 , 但 是 女 性 的 受 教 育机 会 、 教 育机 制和 男 子相 比均 有 着 明 显 的差 距 , 整 体 上 仍 是 被忽视的 。 汉 代 女 性 教 育 问题 , 不仅于 中国古代教 育 与条件。 综上 , 尽 管 汉 代 女性 教 育 有 了相 当的 史的探索 有益 , 也有 利 于 认 识 和 理 解 汉 代 ( 3 ) 汉 代 女 性 教 育 虽 然 获 得 蓬 勃 发展 , 进步 , 但 无 法 突 破 家 庭限 制 , 并 深 受 主 流文 女 性 的精 神 生 活 。 但其 局限性也是 显而 易见的 , 与 男性 教 育 化 影 响 , 同 男子 教 育相 比 , 则存 在 明显 的 差 ( 1 ) 汉 代 女 性 虽 然 没 有 规 范 的 学 校 教 相 比 则 存 在 明 显 差 异 , 体 现 了男 权 社 会 女 距 。 从 教 育 角度 看 , 汉 代 女性 所 受 教 育 存在 育, 但 部 分 女性 受到 良好 的 教 育 , 具 有 较高 性 的 从 属 地 位 。 极大局限 , 反 映 了 女 性 在 社 会 文 化 中 的附 的文化修养 , 并 体现 出汉 代 独 有 的 特 征 , 表 汉 代 女 性 教 育 几 乎 完 全 依 赖 家 庭 而 获 属 地 位 。
l 9 65.
主的女 工教育 、 以 渗 透 孝 道 思 想 为 主 的道 般 无 力 负 担 。 延 请 教 师 需 要 家 庭 雄 厚 的 经 德教育 、 教 育 范 围 宽泛 的 文 化 教 育 、 掌 握琴 济基 础 。 汉 代印 刷 术 没 有 发 明 , 造 纸 术 不完 瑟技 艺 的 音 乐 素 质教 育 。 第二 , 受教育阶层 善, 书 籍缺乏, 价 格 昂贵 , 男性 即 使 出 身 寒 广泛 。 与前代相比, 汉 代 女 性 受 教 育 阶 层 比 门 , 也 可 以 出外 游 学 , 利 用一 切 教 育 资 源 使 较广泛 , 成 长 于 不 同 文 化 家 庭 背 景 的 女 性 自己 受 到 良好 的 教 育 , 但 是 家 境 贫 寒 的 女 皆有不同程度的教育。 第三 , 受 教 育 方 式 多 性 无 法 出 门 寻 师 , 又 缺 少 可 以 依 赖 的 家 庭 样。 延 请 女 师 是 汉 代 贵 族 家 庭 女 子 教 育方 经 济 条 件 , 故 底 层女 性 想 通 过 书 籍 与 教 师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

汉代女性教育研究□邵爱玲【内容摘要】汉代女性的教育分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形式。

女子从胎儿时就开始接受胎教,乃至嫁为人妇后继续接受婆家的教导,可以说终身都在接受教育。

家政技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知识文化教育是少数女性的专利。

【关键词】汉代女性;家庭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家政技能教育【作者简介】邵爱玲(1990.5 ),女,山东临沂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文化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

汉代女子教育进入定型时期,但这一时期对于女性的教育,仍然是两种形式,即宫廷女子的教育和普通家庭女子的教育(主要指宦官之家)。

本文从女性终身受教的角度,展现汉代女性受教育的全貌,分析儒学的发展对女性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宫廷教育自汉代起,后宫是古代女性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育对象主要是宫女,包括皇帝的殡妃、夫人、公主等;以皇帝或皇后(包括太后)任教,或设置、聘请专职教师。

“和熹邓皇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修天文、算数。

昼省王政,夜则诵读……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

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可知,汉代后宫有专门由女宫担任的“学事史”,负责后宫女性的教育工作,培训工作由东观负责。

这里的曹大家即班昭,教育对象遍及后妃、宦官和宫女,通过教育学习知识主要是以《女戒》为教学内容,遵守宫中礼仪,言行规范。

另外,也是满足太后听政所需。

据《后汉书》记载,霍光主张“以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夏侯)胜用《尚书》授太后。

”明帝马皇后,“数授诸小王,议论经书,述余平生,雍和终日”,顺烈梁皇后曾下诏“大将军以下至五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安帝元初六年(119),邓皇后为贵胄、贵戚进行教育,“诏征和帝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主张男女都应该读书习礼。

二、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一个人从胎儿开始乃至一生无时无刻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与教育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与教育
礼仪规范
古代女性教育的内容:包 括女红、烹饪、音乐、舞
蹈等技能培训
古代女性教育的目的:培 养贤妻良母,服务于家庭
和社会
古代女性教育的影响: 促进了女性在社会和家 庭中的地位提升,但也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关与女中 系教性国
育地古 的位代
女性教育对女性地位的影 响
女性教育是提高 女性地位的重要 途径
女性地位与教育的互动关 系
女性地位:受 教育程度影响
女性地位
教育机会:女 性受教育机会
受限
教育内容:女 性教育内容以 道德伦理为主
教育目的:女 性教育主要为 了培养贤妻良

女性教育的历史意义与价 值
女性教育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 意义,它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女性教育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女性获得知识和技能,提 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值。
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 升和教育的发展,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 变化,女性在家庭 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有更多的机会参与
家庭决策。
6
比与女中 较教性国 研育地古 究的位代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受儒家思想影响,女性地位较低,但并非完全无权
西方国家女性地位:受基督教影响,女性地位较高,但存在性别歧视
现代:女性地位显著提高,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女性在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变迁的原因与动力
社会变革:政 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变 革对女性地位 与教育产生影

思想观念:儒 家思想、道家 思想等对女性 地位与教育的
影响
女性自身:女 性自身的觉醒 和争取,如李 清照、蔡文姬 等女性知识分
子的出现

【国学】漫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国学】漫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国学】漫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小编在此祝各位女神~节日快乐!中国自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女子的教育一直是严格、系统且备受社会重视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古代中国女子教育模式中国古代女子的求学途径多受教于父兄,属家庭教育模式。

此外,还有类似职业教育的秦楼楚馆的师徒授受。

当然,还有佛寺道观中对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女子受教育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

现在小编为大家分别予以探讨。

宫廷教育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形成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之传统。

时至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需接受生儿育女、做好贤良后妃的道德品行教育之外,还要接受音乐舞蹈及女功教育,目是为修身养性。

时至唐代,女子地位提高,社会开放,宫廷女子教育大行其道,学习内容有经、史、子、集、易、律法、算术、吟诗、书法等。

宋代颇重文治,宫廷女子教育被大力提倡。

宋代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明清时期,宫廷女子教育体系与的欢腾亦未曾中断,一直延续到传统社会寿终正寝。

家庭教育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为不难发现,青史留名并有著述作品传世的女子多为世家出身,由父兄启蒙并因家世而知名于天下。

如才女班昭、得益于其父班彪与其兄班固;蔡文姬则受教于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于其父李格非,均属此类。

青楼教育沦落为风尘艺流之女子,多貌美聪慧却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师徒授受方式而传其才艺,使之不绝。

赛金花之才艺,便依此途径而习得。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剥夺了一般女子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的结果。

寺观教育在中国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门,青灯黄卷,伴随着信仰,靠坐禅、诵经打发时日,消磨青春。

读经需识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师之角色。

自金元时期,全真道创立,道观中道姑之生活内容与佛寺尼姑大体近之,只是所诵经书不同,修道内容有异而已。

由于佛道信众之出世取向,使其才华多不显露于俗界,故而对传统社会的影响较上述两途为小。

汉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

汉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

汉朝的女性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女性的地位与角色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朝女性的地位以及她们在妇女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一、婚姻与家庭地位在汉朝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更是影响她们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她们的婚姻状况息息相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在婚姻中通常是被父母或家族安排的,她们的婚姻往往符合家族的利益。

然而,婚姻也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权力,如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地位被法律所保护,她们有着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和家庭权威。

此外,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担任管理家务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她们在家庭和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宫廷与皇后地位汉朝的皇宫是当时最重要的宫廷,宫廷中的女性尤其是皇后在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力。

皇后是皇帝的妻子,她们的地位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

皇后有着宫廷内部的特权,她们可以影响和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甚至对国家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汉朝的皇后还负责处理宫廷的事务,标志着她们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上的重要地位。

三、女性的教育与文化素养汉朝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时期,女性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一定的重视。

虽然女性没有机会接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但一些贵族家庭的女性有机会接受基础的教育,包括识字、学习音乐和绘画等。

这些教育为女性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并为她们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四、女性的劳动与职业在汉朝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通常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

然而,女性也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有职业发展的机会。

贵族家庭中的女性有机会管理家业和地产,有时还可以参与商业和政治活动。

此外,一些女性还涉足农业和手工业,如丝绸制作等。

这些活动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性和社会地位,并为她们独立生活和参与经济活动创造了机会。

综上所述,汉朝女性的地位与妇女社会角色是多方面的。

婚姻和家庭地位、宫廷与皇后地位、教育与文化素养以及劳动与职业使得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

论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

论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发布时间:2023-01-03T03:38:10.5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7期作者:林俞学[导读] 本篇论文从《礼记》、《列女传》、《女诫》以及其他文史资料探讨秦汉时期的妇女如何接收并建立其价值观、林俞学百色学院广西省百色市 533000中文摘要本篇论文从《礼记》、《列女传》、《女诫》以及其他文史资料探讨秦汉时期的妇女如何接收并建立其价值观、对于已形成之礼制文化与规训,又是透过何种途径进行传递,更系统全面的了解秦汉时期的妇女教育内容与方式。

关键词:秦汉、妇女教育、妇德前言秦、汉时期,历经政治、社会结构、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后,儒者、经师对于周朝的礼制文化提出不少诠释与建构,影响后世甚深,妇女教育亦是其一。

《礼记?昏义》:“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

……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1](p.2279)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修己化成的顺序,因此,家庭之和谐深受重视。

在性别差异的文化观念下,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形式,家庭内部和谐与否,蓄积守藏之能否,以及教育子女之良善,责在妇女。

在妇女教育方面,沿袭周代至秦的礼仪教法,至汉代则渐成完整的妇教内容,包括施教者、施教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有所说明。

一、施教者与施教场所《礼》云:女子十岁不出于闺门之外,谨守内外之别,古代女子因其活动范围限制于内闱之,因此妇女教育在施教者、施教场所均有别于男子一般教育形式。

(一)施教者《周礼?天官冢宰下》:“九嫔:掌妇学之灋,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

”[2](p.265)《后汉书》亦记载周礼:“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居有保阿之训”[3](p.397)后宫之内有不同之女官专门负责后妃之生活与训育工作,九嫔教以四德内容,平时生活则有保、姆提示训诲,除此之外,“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

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

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

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气较为保守,女子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完全没有受教育和修养的机会。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教育和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婚姻教育、音乐舞蹈教育以及读书修养。

家庭教育是古代女子教育的起始点,也是她们获得修养的基础。

尽管女子在家中的地位较低,受到男权社会的束缚,但家中的长辈仍致力于培养女儿的德行和家庭技能。

女子需要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和亲人相处,并从小接受节俭、勤劳、贤良等美德的熏陶。

此外,女子还需要学会家政技能,如织布、烹饪、绣花等,以便日后为家庭服务。

婚姻教育在古代女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女子被视为婚姻的交易对象,因此她们需要接受婚姻礼仪和规范的培训。

她们被教导如何成为一名贤良淑德的妻子和母亲,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和维护婚姻和睦。

在这个过程中,女子被灌输着忍让、勤勉和忠诚的品质,以及孝敬公婆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音乐舞蹈教育在古代女子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古代女子通常在家庭和宫廷中接受音乐舞蹈的培训。

音乐舞蹈被视为女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能够提高她们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女子们学习吹笛、弹琴、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展示她们的才华和修养。

读书修养是古代女子接受的最高层次的教育。

尽管女子的读书机会相对较少,但一些家庭或贵族妇女仍能接受基础教育,学习诗经、礼仪经典和家训等。

这些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女子提高思维和品德修养,培养她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也为她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我提供了素材。

虽然古代女子的教育与修养相比男子有所偏差,但是妇女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她们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同时在婚姻教育、音乐舞蹈教育以及读书修养中得到了塑造。

这些教育和修养旨在赋予女子贤淑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准则,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履行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成员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女子的教育和修养也有了巨大的进步。

汉代的女权

汉代的女权

汉代的女权【摘要】汉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女性在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政治和经济领域、教育和文化参与以及法律地位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权利和地位。

在社会地位上,汉代女性得到了较多的尊重和重视,不再像先秦时代那样受到束缚。

在家庭中,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不再只是从属于丈夫或父亲。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一些杰出的女性也活跃于政治和商业活动中,展现了她们的才能和智慧。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女性也开始参与到文化活动和学习中,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增添了一笔。

在法律地位上,虽然女性的地位仍有限,但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汉代女性的权利和地位相对较前任时期有了一定的提升,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女权风貌。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女权、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法律、权利、地位。

1. 引言1.1 汉代的女权概述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权利也备受关注。

在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在家庭和政治、经济领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参与和影响。

汉代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有权管理家庭事务,并对家庭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一些杰出的女性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代女性也参与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从而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在法律方面,虽然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她们的权益。

汉代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是相对较为平等和尊重的,她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一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2. 正文2.1 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受到当时社会的传统男权思想和制度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女权倾向。

在家庭内部,汉代女性虽然受到严格的封建礼教束缚,被要求以贤良淑德的形象来维护家族荣誉,但在社会上却有一定的自主权。

妇女在家庭中有一定决策权,可以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尤其是在家庭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支配权。

论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

论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

l 顺父母 或公婆 。 孝 在中国传统 的伦理观念中, 孝是维护家
庭关系和睦安定 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子女对父母 的孝分为生 前之孝和死后之孝 。 生前之孝 , 其要者有三 : 第一是恭敬 ; 第二是 保证经济上 的供给 ; 第三是能谏父母之过 。 死后之孝 , 其要有二 : 第一是重视丧祭: 第二是继承父 志。 孝顺公婆是女子进 入夫家后 的首要任 务,如果一个媳妇 没 有 得到公婆 的认 可 、 喜爱 , 公婆对儿媳看不上 眼 , 即可令儿子休 妻 ,或者丈夫主观地认为妻子侍奉公 婆没有尽心尽力 ,也可休
4谨言慎行。作 为汉代女性 , . 一定要牢牢管住 自己的嘴 , 特 别是在涉及到夫家的财政 、 兄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时 , 必须保持 绝对 的谨慎 , 言语稍有不慎 , 就会落个挑拨离间的罪名。据《 史 记・ 陈丞相世家 》 记载 , 陈平早年 与兄长共灶 , 其兄 自己耕种 田
与男子 “ 学业于外 , 志于四方” 同, 不 女子为学 “ 洁于 内, 正 志
于 四德 ” :
地, 让陈平读 书,陈平为人长大美色。 “ 人或谓 陈平 日:贫何食而 ‘
肥若是 ?’ 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 :亦食糠核耳 。 日 ‘ 有叔如此 ,
不如 元 有 。 ’ ( 兄 ) 伯 其 闻之 , 其 妇 而 弃 之 。” 逐
两汉 时 期 女子 的 知 识 教 育
姬的《 悲愤诗》 《 、胡笳 十八拍》 , 等 无论在题材上 , 或是在艺术方 面, 都有突破和创新 , 是两汉文学宝库中不凋的奇葩 。女性汉赋 作者也不乏其人 。 成帝班婕好为赵飞燕所妒 , 作赋 自伤 。 马融的 女儿 马芝 “ 少丧 亲 , 而追 感 , 长 乃作 申情 赋云 。” 班昭所作《 目 女 诫》文风流畅 , , 字句考究 ,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一、背景概述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也是妇女解放、教育普及的重要时期。

在此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也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妇女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二、妇女教育的形式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两汉时期妇女接受的主要教育形式。

妇女通过家庭教育学习家庭管理技能、礼仪知识和文化常识等。

家庭教育的主要传授者是母亲或祖母,但是由于女性地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和传统。

2. 婚前教育婚前教育是两汉时期妇女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是针对即将成为新娘的女性进行的。

婚前教育内容包括婚姻道德、家庭生活、婚姻仪式、文化知识等。

婚前教育的传授者主要是女性长辈或女性长者。

3. 社会性教育社会性教育是指在社会中获得的教育机会和经验,包括社交礼仪、社交技能和生活技能等。

在古代社会中,妇女社会性教育的途径比较有限,大多数培训机构、社交场所和学校都是男性成员的专属场所。

三、主要局限性和问题1. 性别歧视妇女在这个时期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无法享受到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女性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也不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 思想观念的限制在两汉时期,传统儒家文化观念对妇女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天职是入世为妻,为母,故妇女应该受到家庭教育,以便扮演好她们的角色。

3. 学校教育的匮乏两汉时期的妇女教育无法享受到和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女性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受到正式的教育,只能受到较为简单和固定的家庭和社交教育。

四、结论两汉时期的妇女教育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很多局限性和问题。

不过,这个时期的教育也让妇女教育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妇女的自我解放和教育权益争取更大的空间。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妇女教育逐渐摆脱了这个时期的限制和问题,建立了更加齐全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为现代妇女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浅析汉代女性礼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汉代女性礼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汉代女性礼教的发展及其影响浅析汉代女性礼教的发展及其影响摘要:西周初年周公制礼,“礼”渐渐发展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随着礼教不断发展,专门的女性礼教开始产生,汉朝更对女性礼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女性礼教经历了西汉前期的兴起、西汉后期的积极倡导、东汉前期的法规化和东汉后期的自觉化四个发展阶段,渐渐广为社会接受与认可,甚至被女性视为行为规范。

汉代女性礼教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其局限性,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更多地是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趋势、一种时代潮流。

关键词:汉代;女性礼教一、先秦女性礼教的发展概况西周初年周公制礼,将早期“礼”制定成一整套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制礼之后,周公便以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于是便产生了礼教。

春秋战国时期,礼教进入衰微期,但并没有消亡,维护和倡导之声仍然存在。

直至汉代,随着儒学的复兴,女性礼教逐渐走向兴盛。

(一)从男女之别到男尊女卑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并无父子之亲、男女之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男女偶婚(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

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偶婚反映了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是人类社会早期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盛行的婚姻产物)为核心的个体家庭逐渐兴盛起来,于是规范人们人伦关系的礼义便随之而产生,人类渐渐步入文明时代。

《礼记·曲礼上》中有云:“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与禽兽。

”荀子等人也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与禽兽,在于能够分辨人伦,禽兽是出于性本能进行交配的,而人类则遵循一定的礼仪制度进行偶婚。

最初的男女有别是对男女性关系而言的,人们反对原始社会毫无礼义可言的群婚,而主张以符合礼仪的男女婚配来规范男女关系,使得夫妇有义,子知其父,父子有亲。

人们非常重视男女之别,学者甚至还将此提升到治世兴废的高度——“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为人袄。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真正让女性教育走向自觉的是两汉时期”i。

汉代妇女的受教阶层广泛,上至皇室贵族女子,下至一般阶层的女子都接受肯定程度的教育;涉猎的内容不仅有礼教规范,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才艺。

这不仅促进了女子自身素养的提高,也对两汉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两汉女教思想汉代是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后代封建女子教育理论的进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关注女子教育的人,东汉比西汉尤多。

” ii比较闻名有贾谊、刘向、班昭、蔡邕等人。

西汉初年的文学家、政论家贾谊主见用“礼”来培育女子严厉敬从的品质,并且要懂得尊卑之序。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阐述胎教思想的学者。

强调女子要注意胎教,以生育出良好的后代。

刘向是西汉中后期闻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及文献学家。

他的女教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列女传》中。

《列女传》共有七卷,前六卷是收录了许多贤后贞妇昔时兴国保家的事例,树立了女性学习的正面典范,盼望女子能具备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六种品质。

第七卷则是收录反面女性人物事例记为《孽嬖传》,提示人们防止或唾弃孽嬖式女性的消失。

刘向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列女传》中的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母亲”、“妻子”、“女儿”三个层面绽开,重点宣扬了女性“三从”“贞顺”等观念,客观上也加重了女性的精神负担。

《女诫》是东汉闻名的才女、史学家班昭依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在晚年写成的内训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消失的第一本特地的、系统的女教著作。

《女诫》由卑弱、夫妇、敬顺、妇行、用心、曲从、和叔妹七篇组成,主要论述女性的自我修养之道、夫妇相处之道、与夫家人际关系处理之道这三大问题。

她认为女子应有卑弱的观念,必需“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

” iii教育女子要孝敬父母和舅姑,谨言慎行,识大体、明大义,妥当处理在夫家的人际关系,达到“和叔妹”的目的。

所以,班昭的女教思想是以“三从”、“四德”为主。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现状、特点、内容、影响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妇女教育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两汉时期的妇女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和局限,如教育内容的单一性和教育机会的稀缺性。

妇女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女性地位和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以及对当代妇女教育的启示。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以及当代女性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现状、特点、内容、影响、局限性、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历史文化、教育史。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两汉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前汉初期,国家力量薄弱,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文化教育水平有限,妇女地位尤为低下。

而到了西汉中后期,随着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对外战争逐渐取得成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妇女教育的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尽管妇女教育仍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没有专门的学校面向妇女,但在一些富裕家庭和知识家庭中,一些有教养的妇女开始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和技能。

这为妇女的自我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奠定了一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深入探讨,了解当时妇女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其内容和影响,以及揭示其局限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状况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轨迹,为当代教育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挖掘出更多有关两汉时期妇女教育的历史脉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妇女教育的发展轨迹提供更为详尽的资料支持。

汉代女性孝道教育途径探析

汉代女性孝道教育途径探析

汉代女性孝道教育途径探析摘要: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女性教育,女教成功与否与政治教化的得失休戚相关。

汉代女性的生活重心在家庭中,这就使得女性受教育的内容多偏重于三从四德的教化,其中孝道教育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在以孝治国的理念下,汉代通过儒家经典著作传授女性孝道礼仪规范;利用家风家训言传身教约束家族女性行孝;奖惩并举引导女性崇孝之风;民间舆论教化广泛宣扬女性孝道。

关键词:汉代;女性;孝道教育“导民以孝,则天下顺”,孝道是自古圣贤所倡导的儒家重要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更是非常重视孝道在教化中的重要作用。

女性作为实际家庭生活中尽孝的主要群体,更是成为孝道教育不可缺失的对象。

由于汉代女性不曾接受过正规的学堂教育,所以对女性的孝道教育大多是围绕着生活实践展开的。

归纳起来,汉代女性孝道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儒家典籍传授女孝《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内则》篇论述了教育女性要遵守的孝道礼仪规范,成为后世女教书争相模仿的典范。

《礼记·内则》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对于未出嫁女儿在家中如何孝事父母做出了非常极为细致的规定。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

”则是为妇在婆家孝事舅姑的明细要求。

《礼记·内则》中的层层规范,成为了初代女子孝道教育的内容,对汉代女子孝道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把孝道推至极高的地位,对于对汉代女性思想、行为都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时期《列女传》、《女诫》等书的相继问世,开创女子教育著作之先河,女性的孝道行为逐渐被补充、渲染。

在家孝顺父母,出嫁事奉舅姑,成为女性一生恪守的品德。

《女诫》中,班昭专立《曲从第六》一章,论述为人妇者事舅姑的内容。

“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

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

汉代女子美德述评

汉代女子美德述评

谈及汉代女子美德,我们首先要了解汉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对“德”的不同理解。

史书曰:“德者,得也。

”在《老子》一书中,“德”指由人表现出来的个体修养的高低,即人在生活、社会中所表现的德行的高低。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采纳“三纲”学说,并与“阴阳之学”结合,构成纲常伦理的核心体系,夫尊女卑因此成为封建社会不变的法则。

随着孝悌观念被纳入国家制度的范畴,男女的不平等在理论上、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妻为夫纲”成为约束女性、使女性的行为举止符合男性要求的标准。

尽管处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但是汉代对女性的要求:尊重长辈、文明礼貌等一些美德仍值得现代人学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汉代女子美德的内涵从上古时期的女娲造人,到姜嫄出野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再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1],女子由神到人,并扮演了妻、妾、母亲、女儿的角色。

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并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渐使女性成为一种退居男性身后的群体,她们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她们的角色。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女性美德有着严格的要求。

古代女性的生活较为简单,主要以家庭生活为主,其角色无论是女儿、母亲还是妻子,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而这些角色扮演需要女性有良好的美德。

(一)为女之德在我国古代,从呱呱落地起,女性就开始扮演其人生角色,第一个角色是“女儿”,对“女儿”这一角色的社会要求是:具备孝敬父母的美德。

举一个女子孝敬父母的例子:在汉文帝时期,有人告发说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收受贿赂,应当接受刑罚。

淳于意在被押往京城时,感慨自己没有儿子,此时其最小女儿出面为父求情:“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2]文帝被缇萦孝心感动,便免除了淳于意的酷刑。

缇萦救父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缇萦尽管是女儿身,出于对父亲的爱,仍然挺身而出,愿代父受过。

汉代女子美德述评

汉代女子美德述评

汉代女子美德述评作者:崔静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汉代女子美德主要表现在为女之德、为母之德、为妻之德等方面。

这些美德所表现出来的尊老爱幼、温柔谦逊、文明礼貌等内涵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观念束缚了女性的思想,不仅加重了对女性的压迫,还加深了男女关系的不平等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要全面、准确地认识汉代女子美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继承。

关键词:汉代;女性美德;影响中图分类号:K23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2-0102-04谈及汉代女子美德,我们首先要了解汉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对“德”的不同理解。

史书曰:“德者,得也。

”在《老子》一书中,“德”指由人表现出来的个体修养的高低,即人在生活、社会中所表现的德行的高低。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采纳“三纲”学说,并与“阴阳之学”结合,构成纲常伦理的核心体系,夫尊女卑因此成为封建社会不变的法则。

随着孝悌观念被纳入国家制度的范畴,男女的不平等在理论上、法律上得到了确认,“妻为夫纲”成为约束女性、使女性的行为举止符合男性要求的标准。

尽管处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但是汉代对女性的要求:尊重长辈、文明礼貌等一些美德仍值得现代人学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汉代女子美德的内涵从上古时期的女娲造人,到姜嫄出野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再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1],女子由神到人,并扮演了妻、妾、母亲、女儿的角色。

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并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渐使女性成为一种退居男性身后的群体,她们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她们的角色。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早期,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女性美德有着严格的要求。

古代女性的生活较为简单,主要以家庭生活为主,其角色无论是女儿、母亲还是妻子,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而这些角色扮演需要女性有良好的美德。

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分析

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分析

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回顾历史,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2500年前孔子提出并躬身施行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先进理念。

然而对“类”的理解,却被长期限制在不同阶层、不同出身、不同才质等方面,而对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则一直未能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接受教育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权利。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大缺憾。

但考察历史不难发现,虽然中国自古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但女子的才华一直是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美谈,淑媛才女更是其赞美的偶像,倾慕之好逑。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卓越才华的表现和传播远较男性困难,诸多闺秀诗人、画家的成就被无情埋没,能得展露者屈指可数。

而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也正因是凤毛麟角,方可成千秋美谈。

历史上才女的分野在历史上,才女之分野大致有二,一是大家闺秀,二是风尘女子。

以出身不同,所以地位有异。

现予以简要归纳。

(一)大家闺秀大家闺秀是指家庭出身名门,受教育机会来自家学传承的女中俊彦。

在此行列中,为后世瞩目者历代皆有,现聊举数例以示之。

1、首席女史班昭班昭,字惠班,又名姬。

因家学渊源,极擅文采。

其父班彪,乃东汉大文豪,兄长班固和班超,亦颇有名于当时。

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与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称“曹大家“。

班昭的贡献,首为助班固修《汉书》,其中最为棘手的是《百官公卿表》和《天文志》,是班昭在班固去世后独立完成。

班昭另一兄长班超,志在万里,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是因他而出现并流传至今。

班昭的文采和理念,存留于她所撰写的《女戒》之中。

《七戒》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等七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争相抄诵,不久便风靡宇内。

就内容而言,是开“男尊女卑”理论系统教育之先河。

由此可见,班昭不仅是史学家,也是文学家,两千年来中国才女第一人。

2、旷世才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其父蔡邕是东汉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

论汉代的女性教育

论汉代的女性教育

2008年3月社科纵横M ar,2008总第23卷第3期S OC I AL SCIENCES REV IE W VOL.23NO.3论汉代的女性教育金璐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89)内容摘要汉代的女性教育以德育为主,辅之以技能和经学、史学教育。

以家庭教育和宫廷教育为主要模式。

汉代女性教育受礼法影响,又对汉代的礼法形成冲击。

她们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汉代 女性 教育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03-0146-03一、汉代的女子教育内容1.德育!妇学之目,德容言功∀[1]道德教育是汉代女子教育的一个首要内容。

西汉贾谊在#新书∃礼%中指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德,礼之至也。

∀在这里,他把妻柔、姑慈、妇德看成是礼教的最高境界,足见他对妇德的重视程度。

班昭的#女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进行女性教育的书,她把董仲舒的学说进一步详细化,具体化,指出!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

∀在#女诫%中,班昭指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文章分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

其中女性天生卑弱是班昭写作#女诫%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女性天生卑弱,因此要!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而且要以阴柔为美德,恭顺小心;对丈夫专一,忠贞不二,对公婆曲从顺命;要与夫家叔妹和谐相处。

因此,它虽!有助内训∀,但却!系统的把压抑妇女的思想编纂起来,使它成为铁索一般的牢固,套上了妇女们的颈子。

∀[2]如果说班昭的#女诫%是写给即将出嫁的女子,讲述妇女所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的,那么刘向创作#列女传%的初衷则是!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

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

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女性教育述评
摘要:汉代女性虽然尚没有系统规范的学校教育,但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

汉代女性受教育内容丰富、受教阶层较普遍、学习途径多样。

女性受到良好教育主要根源于:官方对女性基本素质的提倡、汉代官私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对才学卓著女性的赞赏。

汉代女性教育与主流文化联系紧密,且深受主流文化影响;过分依赖家庭教育,难以突破家庭教育的局限;与汉代男性教育相比,则处于明显被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教育女性汉代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11-01
汉代女性教育的发展状况,是当时文化成就的突出内容之一。

汉代女性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特别值得重视的地位,一般认为汉代开女教之大端,故学界以往对女教思想给予相当重视,并往往将女性教育放在家庭教育中概而论之,少有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综合性研究的。

本文拟通过对有汉一代女性受教育状况的全貌瞰视,把握汉代女性教育的特点、影响女性受教育的因素,及其与家庭教育、主流文化的关系,与男性教育的差异。

考察汉代女性教育问题,不仅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探索有益,也有利于认识和理解汉代女性的精神生活。

(1)汉代女性虽然没有规范的学校教育,但部分女性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体现出汉代独有的特征,表现如
下:
第一,受教育内容丰富。

包括以纺织为主的女工教育、以渗透孝道思想为主的道德教育、教育范围宽泛的文化教育、掌握琴瑟技艺的音乐素质教育。

第二,受教育阶层广泛。

与前代相比,汉代女性受教育阶层比较广泛,成长于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的女性皆有不同程度的教育。

第三,受教育方式多样。

延请女师是汉代贵族家庭女子教育方式之一。

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也是汉代多数女性的受教方式。

而通过阅览书籍获取知识是汉代女性提高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

书籍无疑是人类保存与传递知识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

汉代书籍的丰富便利了女性教育。

(2)汉代各阶层女性之所以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丰富的知识,与政治政策、教育的发达,乃至社会的观念皆有密切联系。

汉代官方对女性的道德、女工教育给予积极提倡,强化了民间家庭对女性道德、女工教育的重视。

部分士大夫言论与官方思想一致,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代表了官方和儒家对女性妇德教育的标准:“妇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

”东汉班昭阐述了妇德对女性的意义:“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

”可谓女性自身对道德文化教育的认同。

汉代教育的普及与发达是女性受教育的前提与环境。

从汉武帝时期起,儒家经学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汉代官方积极倡导和支持儒学教育,为经学传授创造条件,以期培养统治人才,因此格外注重学校建设。

中央设立太学,地方郡县设置地方官学,至东汉时期,
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官学林立的局面。

除官学外,汉代名师授业的私学亦相当发达,那些名儒动辄“弟子以千数,著录且万人”,故汉代形成持久不衰的明经学儒的社会风尚。

因此,汉代以传播儒学为主的官私教育的兴盛、游学风气的形成,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3)汉代女性教育虽然获得蓬勃发展,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与男性教育相比则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

汉代女性教育几乎完全依赖家庭而获得,难以突破家庭的局限。

首先是家庭经济条件对女性教育的限制,底层平民家庭一般无力负担。

延请教师需要家庭雄厚的经济基础。

汉代印刷术没有发明,造纸术不完善,书籍缺乏,价格昂贵,男性即使出身寒门,也可以出外游学,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使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境贫寒的女性无法出门寻师,又缺少可以依赖的家庭经济条件,故底层女性想通过书籍与教师获得教育受到诸多限制。

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但也要看其是否重视文化,家庭文化氛围也影响女性教育。

大多女性仰赖父母婆婆的言传身教,家庭成为女性受教育的必须场所,极大的局限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汉代女性教育与主流文化联系密切,并且受到主流文化的左右。

以女性阅读视域为例,汉初官方力倡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影响到女性的阅读视域。

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
古佚书。

墓的主人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

说明西汉初年贵族女性的阅读范围深受黄老之学影响,和政府提倡黄老思想有关。

儒家经典著作和时人规训皆是官方积极提倡宣扬的,属于主流文化,可见,女性深受主流文化影响。

汉代女性教育与同时代男性教育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如前所述,汉代有规范的教育机制,男性通过上各个层次的官学和私学,走正规明经仕进道路,受教育机会比女性多。

男性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皆可以借助官方师资与藏书学习。

汉代女性则没有迈出家门求学的可能,家境贫寒的女性缺少经济条件而可能大多丧失受教育机会。

汉代的女性教育,相较于古代虽然受到重视,教育阶层下移,接触的知识比较广泛,内容丰富,但是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制和男子相比均有着明显的差距,整体上仍是被忽视的。

综上,尽管汉代女性教育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无法突破家庭限制,并深受主流文化影响,同男子教育相比,则存在明显的差距。

从教育角度看,汉代女性所受教育存在极大局限,反映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附属地位。

参考文献
[1]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辑释[m].缪启愉,辑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明)梅鼎祚.西汉文纪[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晋)常璩,撰.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 (晋)王嘉,撰.拾遗记[m].(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