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语言大师
(第十册)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2.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3.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创造性地复述第五节。

[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
1.一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二读课文,找找文中奶奶的“老话”,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三读课文,填填下表:


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出课题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人物漫画(相声艺术表演大师——马三立、喜剧幽默大师——卓别林、漫画大师——张乐平、文学大师——巴金),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
(他们都是大师,是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且德高望重的人)。

(二)板书“语言大师”,请学生读读,再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语言大师”?
(三)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奶奶斗大的字都认不了几个却也被称为“语言大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将“大师”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预习交流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轻生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
三、合作感悟
(一)小组学习,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讨论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1、交流表格
2、在文中划出奶奶的老话
3、读读这些老话,交流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化的意思。

4、概括奶奶的老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小学生限于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二)交流:
1、交流表格:
2、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有哪些?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读读这些老话,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

(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她的“老话”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多、押韵、易懂、激励人、教育人等)
5、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位奶奶,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把握时机、语言恰当、富有情趣、与众不同。


6、除了喜欢,你对她还有什么感情?
(感受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7、是啊,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明白了大家为什么称奶奶为语言大师。

说话训练:大家之所以称奶奶为语言大师,是因为她。

8、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大师的魅力。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激发,可以在朗读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仔细体味文中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四、总结提升
1、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

2、学了课文,看了小品,我们知道老话的作用真不小,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老话,你想用它来教育哪些人呢?
3、这些“老话”是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

奶奶正是用了这些“老话”教育我,激励我,伴随着我的成长,奶奶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设计意图: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演练中深化感悟。

运用演一演的形式,既检验了学生的复述情况,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等多种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基础题:
1、抄写奶奶的老话
2、熟记奶奶的老话
3、看到下面这些情况,你能对他们说些什么?
星期天,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

我的同桌一做题目就要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会对他说:。

爸爸妈妈总为一些小事而吵架,我以后要劝他们:。

发展题:(任选一题)
1、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2、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设计意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并将课内激发的兴趣迁移到课外,拓展探究的兴趣和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附板书:
30语言大师
奶奶
“老话”多教育我
押韵爱敬佩激励我
易懂伴我成长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30课《语言大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六十开外的奶奶。

她是个极为普通的人,没有享受过什么教育,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显然在语言方面没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她特别会说“老话”,她的“老话”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张口即来。

她的“老话”还很有特点:多、押韵、易懂、能激励人、能教育人。

特别是在教育人、激励人这点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她被称为“语言大师”。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文章的第1节概括地写了奶奶“老话”多,她用“老话”教育“我”、激励“我”。

2-4节通过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奶奶的“老话”。

最后一小节略写了奶奶的八句“老话”。

在写作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文中一共出现了奶奶的十三句“老话”。

这些“老话”是一些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说起来押韵,句句在理,能起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

文中虽没有外貌的描写,但是生动的对话描写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喜欢时尚的东西,把一些前人的有哲理的、能教育人的话当作老话,理解起来可能稍有难度,但也可能有种好奇感、新鲜感。

除了文中的老话,其它语言较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

文中所提到的奶奶的老话,学生在理解他们的深刻的含义时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对五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学生复述文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者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条理性不够,毫无感情可言。

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课堂的单调,给语文课堂增添新的元素,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目标二: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目标三: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小学阅读教学应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使其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培养学生做到一边读一边快速提取知识经验,理清文章框架,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课文的主要话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先请学生自己轻生读读课文,提出“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的要求。

然后设计了一个概括主要内容的坡度题: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感悟。

1、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

为此,我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引导学生从交流表格开始,反复朗读奶奶的“老话”,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话”的意思,概括这些“老话”的特点,思考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2、交流促感悟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以扩大感悟的效应。

(1)、交流表格。

(2)、交流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

(3)、交流这些老话的意思。

(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5)、交流思想感受。

3、演练促感悟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中激活悟性,在演练中深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

这种通过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的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

于是,我设计了“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这个环节。

这样,把复述训练也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