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11204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c.png)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 样的局面?
“文景之治”的局面(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课外拓展 封建王朝的治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所谓的“治 世”和“盛世”,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 盛世、康乾盛世等等。所谓“治世”和“盛世”, 指的就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
产生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 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相关史事 汉初,大臣陆贾在汉高祖面前经常谈论《诗》
《书》中的治国道理,汉高祖反感地说:“乃公 居马上而得知,安事《诗》《书》!”陆贾说: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乡(向) 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 之?”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 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成效: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 丝织品有锦、绣、绢、 纱等,种类繁多。
漆器造型美观,在日 常生活中多有使用。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 成为富商大贾。
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 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 来更加频繁。
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民 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 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 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 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15b8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14.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732437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1.png)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素养导学】时空观念: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历史概念、具体表现及影响等。
家国情怀: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并得出治世局面的出现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知识构建】一、西汉的建立1.“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朝代:西汉。
(3)都城:长安。
(4)人物:刘邦,即汉高祖。
【思维导引】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
2.《汉书·食货志》中的这段话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何出现这种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1)社会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出现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措施及影响分别是什么?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1)让士兵还乡务农(“兵皆罢归家”),释放部分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2)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以稳定民心,鼓励农业生产。
4.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思维导引】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三、“文景之治”《史记·平准书》描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
1.名称:“文景之治”。
2.帝王:汉文帝和汉景帝。
3.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2)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史料研习】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历史解释】休养生息政策: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ppt.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c719e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9.png)
荒凉、萧条 贫困
4
3 西汉初年面临的问题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西汉初期,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 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5
面对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分
别面临了哪些问题呢?
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6
汉高祖
修
改 养
“兵皆罢归家”——士兵返乡务农;
生
释放奴婢为平民 【增加农业劳动力】
息
政
轻徭薄赋政策 【稳定民心,鼓励农产】
策
3、影响: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 13
三 “文景之治”
1 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苛刑罚 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秦 朝 灭 亡
(公元 前221 年—— 公元前 207年)
2
一 西汉的建立 1 背景: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2 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3
阅读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 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
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农业
10
汉文帝
采取措施:劝诫农桑、以身作则、 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11
汉景帝
结果: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文景之治
事例: 1、仓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 堆到仓外 2、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串钱的绳子烂 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9408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f.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1.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2.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掌握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内容。
4.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要性,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
5.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要关注民生,勤政爱民,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的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3)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生产)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轻徭薄赋)(4)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二、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2.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1.(2022年中考真题•聊城)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
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2022年中考真题•天津)2021年中考真题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
人教部版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部版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e6d84d78da38376bae1fae68.png)
汉景帝刘启, 汉文帝刘恒第五子, 西汉第六位皇帝。刘 启在位16年,葬于阳 陵
三、励精图治——“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开启, 文景二帝承发展。 祖孙三代齐努力, 奠基西汉两百年。
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三、励精图治——“文景之治”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朕忧其然, 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 景 帝
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三、励精图治——“文景之治”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 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
汉 文 帝
五百板子。
一是减少笞(chī)数。 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
汉 景
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须削平竹节;笞打
帝
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
农民赋税沉重,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减轻赋税,把收获物的三十分之一上缴
上缴国库
国家
徭役、兵役繁重
减免徭役、兵役
奢侈
节俭
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
仁政,以德化民,减轻刑罚
பைடு நூலகம்
得出秦亡,汉兴的原因
秦亡: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繁重 汉兴: (1)吸取秦亡的教训
(2)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 (3)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一、创业维艰——汉初现实
1、西汉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人物: 刘邦(汉高祖) 建都: 长安
汉高祖刘邦
一、创业维艰——汉初现实
2、汉初现实
(1)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
(3)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起毛色相同的四 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 饱。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f4e85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a.png)
汉文帝霸陵
汉景帝阳陵
2、效果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封建 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治世
讲授新课
三 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
民生活安定,国库存非常充盈,国力有了 很大的增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文景之治”。
汉高祖
吕后、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休养生息政策
三、文帝、景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 (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 桑以奉祭服,以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 可衣……其令郡国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 的只能乘牛车。
从这则材料你可以得 出怎样的结论?
汉初经济萧条, 国家贫穷
要如解决这样的状况呢?
造成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荒凉的 原因是什么?
秦的暴政、长期战乱(农民 起义、楚汉之争) 。
社会经济遭 到破坏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 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面临的 首要问题。
增加农业劳动力
二、修养生息政策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 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 “什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 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 负担大为减轻,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 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三分之二
二、修养生息政策
解甲归田 释奴为民
轻徭薄赋
增加农业 劳动力
减轻人民 负担
使汉初的经济 得以恢复和发 展,社会局势 稳定下来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5a26e2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0.png)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4版新教材)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4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1fa79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0.png)
1 政治: 清明
文景之治
2 经济:发展 3 人民生活:安定
4 国力:增强
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
【P47】
(3)对于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你有何感想:
①统治者要重视农业发展,关心农民 的疾苦; ②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才会得 到人民的拥护。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 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 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要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不剩饭剩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 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不忘初心 民为本
全力搞好疫情防控,这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坚 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
国兴,民之所望 民兴,国之根本
【问题】西汉建立初期,百姓能马上 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吗?
材料1: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
--《史记》
译文:人民正常的农业生产被迫停止,发生了大 饥荒。一石米要五千钱,人民互相残杀。
材料2: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译文:贵为皇帝,竟然不能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 马匹,堂堂大将丞相,竟然只能乘坐牛车上朝。
汉 朝 陶 俑
击 鼓 说 唱
吹 箫 俑
俑
【从汉俑的表情上看,推测当时人的 生活幸福指数、社会的发展情况】
面带微笑,眉目舒展,几乎没有怒目而 视或痛苦的表情。可以推测汉代幸福指 数较高,同时社会安定。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陈胜、吴广 秦朝
起义
灭亡
楚汉 之争
西汉 建立
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6年 前202年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21416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3.png)
失天下
学习任务一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自主学习:西汉建立 ➢ 时间: 公元前202年 ➢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 ➢ 都城: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
▲西汉长安城出土“汉并天下”瓦当
学习任务二
汉初社会境况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研读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说出西汉之 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以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学习任务二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情景剧 (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在大殿召见群臣)
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严加 管理,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
作用: 使西汉的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
下来,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学习任务三
“文景之治”
学习任务三
“文景之治”
(1)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田赋降至三十税一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zī chéng](古
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
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维持社会安定。
学习任务三
“文景之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14b34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f.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一篇介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文章。
本课主要内容有: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为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文景之治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特点。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文景之治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
4.讲解与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对文景之治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5.知识巩固: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景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1.楚汉战争2.汉朝建立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减轻赋税2.精简机构3.修养生息三、文景之治1.清明2.经济发展3.社会稳定四、文景之治的意义1.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黄金时期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历史知识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25e7eb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f.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部编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199c6537d5bbfd0a7856734a.png)
“民失作业,大饥馑” 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西汉时期汉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
)
——《汉书·文帝纪第四》
如今国家提倡构建节约型社会更是赋予了这句古训新的内涵。
3、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6.西汉初年,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汉书·文帝纪第四》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及原因?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 汉建立初期,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社会不稳 定。
二、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 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阅读课本 “休养生息政策”,然后思考: 1、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内容)。 3、休养生息政策产生的作用。
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
人。”
④士兵还乡,释奴为民,增—加—农《业汉劳书动》力
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②让士兵还乡务农。 材料二:汉景帝为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
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 ——《汉书·文帝纪第四》
刑罚
死刑十多种,有族 诛、连坐等
文帝景帝废除一些肉刑
从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原因:“秦亡汉兴”的根源在于秦朝实行暴政,苦 役百姓。而汉朝实行仁政,与民休息。
启示:暴政亡国,仁政兴国!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史为鉴明得失
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 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选全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c340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2.png)
[ dàn ]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社会状况?
[ chún sì ]
恢复和发展生产 巩固新的王朝 休养生息政策
♟思考: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政策?
战争 战争 战争
二、休养生息的政策
1、背景(原因) 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
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
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把斩右趾(斩去右脚) 改为弃市(死刑);
知识 拓 展
▲汉文帝·霸陵 (陕西·西安)
说说汉文帝有什么优秀品质?
第56页
薄葬
三、“文景之治”
♟根据壁画内容思考,“文景之治”有何作用?
2、表现
薅秧
舂米
◈政治__清__明__
◈经济__发__展__
定统治的政策。
二、休养生息的政策
2、措施
①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 释放奴婢为平民; ③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结合55页第1段,找出汉高祖采用哪些措施?
♟汉高祖时期的田赋与秦朝相比有何差别? 第56页
二、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汉高祖时期的田赋与秦朝相比有何差别? 第56页
①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三十税一”
③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④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人物 档 案
▲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年)
刘邦第四子 在位23年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750a6bbfcf84b9d529ea7a02.png)
①文注帝重 为农自业己生预产修,的提陵倡墓以,农要为求本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汉景帝有感于文帝规定的笞刑过重,受笞者即使幸免不死,也往往落下终生残疾,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一是减少笞
牛车
二、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 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 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保养民力,增加 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 的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 吸取秦因暴政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采 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措施):
(1)让士兵回乡务农,将因战 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 为平民。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轻徭薄赋;(文帝时令田租减半,税率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
税一,其次慎用民力,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 三年一次)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文帝废 除连坐法和肉刑,景帝减轻笞刑); ④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三“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文平帝时在 穿位戴2都3是年用,粗车糙骑的服黑御丝之绸物做都的没衣有服增。添;
( ) 文原帝因为 :自“秦己亡预汉修兴的”的陵根墓源,在要于求秦不朝许实用行金暴、政银,、苦铜役等百装姓饰。,只可用瓦器。
西三汉年建 一立次和)“文景之治” 文汉帝文生 帝前、曾汉留景下帝遗的诏措:施:“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 (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 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dc9d66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4.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自主学习: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
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738861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c.png)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经济:休养生息政策1.[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休养生息政策的对应措施,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意义。
2.教师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解释引出“黄老之学”的概念、道家思想的演变。
教师讲述:休养生息政策,源于当时社会上黎明百姓间流传的以清静无为为宗旨的黄老思想。
其中黄是指黄帝,老是老子,因为他们都被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这么命名。
与我们第八课百家争鸣所学习的,追求“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逍遥”“齐物”的人生境界的老庄道家不同,黄老之学有选择地吸收了法家、儒家、阴阳诸家的一些思想元素,主张“无为而治”、恩威并施的政治思想。
3.结合史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无为而治”的了解。
教师讲述:以此为本源,陆贾为汉初的统治集团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描绘了美好愿景,他说: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老百姓都很安然,官府里就像没有官吏一样,乡里没有诉讼发生,老老少少都没有忧愁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平的议论传播,晚上邮驿大道上没有奔跑的邮卒,夜晚的乡里不会突然发布征发徭役的命令,夜里狗不叫、鸡不鸣,年老的人在家中享受着美味,壮年男子在田里耕耘。
这就是“无为”思想的最高政治理想。
其主要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
(二)政治:郡国并行制4.过渡:“无为而治”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修养生息政策。
在政治方面表现为“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5.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实行郡国并行制呢?6.过渡:于是,汉代一方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也就是西汉前期形势图上的绿色这部分,是由中央政府统治的区域。
另一方面又分封诸侯国,左边地图上红色就代表的诸侯国的领地。
7.对比战国七雄和西汉初年的形势图,分析封国与郡县制的分布特征及其背后的区域文化差异。
8.汉初分封诸侯国的范围和战国七雄时的其余六国基本重合;实施郡县制的范围与原来秦国的疆域范围重合。
这是因为东西文化、区域文化具有差异和冲突。
义务教育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义务教育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63a14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4.png)
贰 高祖养息兴汉策
1.根据教材和地图,西汉边境面临怎样的问题?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
2.汉高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汉高祖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4.和亲政策的作用? 作用: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叁
叁 文景盛世启民安
刘邦 “哼,刘邦,你不过是仗 着手下人多罢了。吾有万 夫不当之勇,若单打独斗, 你绝非吾对手。”
楚汉之争 2.双方为何开战?
为争夺国家统治权 展开争战
项羽
壹 楚汉风云兴汉邦
1.楚汉之争
3.刘邦能取胜的原因?
选择刘邦和项羽角色的同学,可在课堂 上模拟以下对话。其他同学根据两人的 对话,思考问题。
“项将军此言差矣。吾之所以 能胜,乃因吾善用人才。吾有 萧何料理后方,张良出谋划策, 韩信统兵作战。众人齐心协力, 方有今日之胜。”
“项将军刚愎自用,不听忠言, 此乃取败之道。吾广纳良言, 从善如流,方能成就大业。”
5.刘邦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 刚愎自用
“吾项羽一生,从未屈服。今 日虽败,吾亦无悔。”
1.楚汉之争
壹 楚汉风云兴汉邦
选择刘邦和项羽角色的同学,可在课堂 上模拟以下对话。其他同学根据两人的 对话,思考问题。
项将军,你之失败,非战之罪, 乃性格所致。若你能懂得用人 之道,或许今日之结局会有所 不同。”
壹 楚汉风云兴汉邦
2.西汉建立 1.汉高祖在担忧什么呢?结合材料说明。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 社会残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重点】
“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模块,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助力学生解读本课难点。
方法指导三:
采用比较学习法,比较汉高祖与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及发展,准确把握重要内容。
方法指导四:
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文景之治”谋发展,
社会面貌大改观,
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
带头节俭把事办,
“以德化民”民心安。
文帝景帝治江山,
国库钱粮都丰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 .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 休养生息;
(2) 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
(1) 休养生息;
(2)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④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1)成由俭、败由奢;
(2)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措施。
2.“勤俭治国”“以德化民”对现今治国的启迪。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D )
A.吸取秦亡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生产D •巩固封建统治
2.“文景之治”是指( B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今天我们强调要以“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B )
A.高祖时期B •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D .光武帝时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四匹毛色相同的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
---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三(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请回答:
(1)西汉初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怎样?
经济凋敝,国家贫穷。
(2)汉文帝、汉景帝时重视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因而汉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重视农业。
措施:减轻徭役赋税;奖励耕作;提倡节俭。
文景之治。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背景
西汉建立T休养生息T文景之治措施
作用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