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总复习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总复习教学案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总复习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总复习教学案
(一)知识和技能:
1.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
2.学会区分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征。
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声波————(或其它组织)——听——大脑;其它传递途径:。
4、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
(单位:;简称为,符号为)
5、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
6、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做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声波。
7、声音的强弱叫做。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
振幅越大,响度越。
9、声音的三个特征:、和。
10、噪声是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
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
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为什么?。
12、用牛皮纸刮动梳齿,纸片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
快速刮动梳齿比慢速刮动梳齿时纸片振动得,快速刮动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
13、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14、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天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的
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嗡嗡声是靠传播来的。
15、“不见其人,只听其声”也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的。
16、目前,国内、国际航线上已经在大量使用超音速客机,以超过声速的速度运送旅
客,则超音速客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km以上(空气温度为15℃)
17、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A 海豚能随训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B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C 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
D 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18、“引颈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A 音调的高低 B 响度的大小 C 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 D 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19、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A 音量不够
B 响度不够
C 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20、噪声有时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下各种噪声中不是有利的应用的()A 有经验的工人凭机器发出的噪声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B 足球比赛时,观众喝彩的噪声能鼓舞运动员的士气C 某同学听到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学习D 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噪声烘托演出的效果
21、科学家们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可
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用声纳向海底水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受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
22、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若管长931m,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23、一场大雪过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我们会发现周围显得格外的寂静,周围环境的噪生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总复习(选择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选择题)
1、图中所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
2、为了解身体状况,小丽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A.身高16m B.质量40kg C.体温37℃
D.1min心跳75次
3、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
B.音色C.响度D.声速
4、一束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若入射角为50°,则反射角为()A.0°
B.40°
C.45° D.50°
5、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水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6、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使用正确的是()
7、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A.千克B.牛顿
C.焦耳
D.瓦特
8、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
B.泥土
C.星星D.火把
9、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这是因为()A、声波全部传入人体
B、声音的音调变低了
C、声音的音调变高了
D、锣面停止了振动
10、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质量将发生改变的是()
A、铁块熔化成铁水
B、一块铜压成铜片
C、一块木头带到宇宙飞船中
D、粗糙的铝锭被磨成光滑的圆柱体
11、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
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
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 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3、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
14、当天平的底座放水平,游码归零后,指针向左偏,那么,此时应该:()A、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B、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C、调节游码
D、螺母游码同时调
15、通常人们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则下列方法中属于从噪声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治的是()A.市区严禁燃放鞭炮
B.临街住宅的窗户装上双层玻璃C.学校、医院附近不准交通车鸣笛
D.在噪声很大的环境中工作,带上防噪声耳罩
16、李明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A.比他大的实像
B.比他小的实像 C.比他小的虚像
D.与他等大的虚像
17、假设一切物体间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下列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将无法走路,脚与地面间要打滑
B.我们将无法写字,因为笔会从手中滑下来C.传送带将可以更快速地传递货物 D.沿铁轨方向的微风能吹动火车
18、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10cm
B.15cm
C.20cm D.30cm
19、比较下列三个密度的大小:1.5t/m3、1.5kg/dm3、1.5g /cm3 A.1.5t/m3最大
B.1.5kg/dm3最大 C.1.5g/cm3最大
D.一样大
20、一物体沿着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体离凸透镜10㎝时,能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当物体离凸透镜5㎝时,它的像一定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
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21、甲、乙两个实心金属球,其密度之比ρ甲∶ρ乙=2∶5,质量之比m甲∶m乙=1∶2,那么甲乙两球的体积之比V甲∶V乙为:()A、1∶5
B、5∶1
C、4∶5
D、5∶4
22、小李同学用一副老花镜,通过调节镜片与白纸板之间的距离,终于看到了窗外景物成在纸上的清晰的像,他所看到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23、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24、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汤姆生—α粒子散射实验 C.哥白尼—日心说D.托勒密—地心说
25、物体离凸透镜20㎝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 B.17㎝ C.12㎝ D.8㎝
26、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了()A.实物的等大的倒立的实像B.实物的放大的倒立的实像C.实物的缩小的倒立的实像D.实物的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27、下面的质量最接近5×107㎎的是()A.一只足球的质量B.一只老母鸡的质量 C.一个学生的质量 D.一头大象的质量
28、A、B两个实心球,已知VA>VB,mB
C.ρA>ρB
D.无法确定
29、把一金属块浸没在盛满酒精的杯中.从杯中溢出10g酒精.若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则从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A.大于10g
B小于10g
C.等于10g
D.无法确定30、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 的关系图,由图可知,这两种物质的密度关系为()A.ρA<ρB B.ρA=ρB
C.ρA>ρB D.无法确定
31、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32、小宁同学在看到闪电后1.5s听到雷声,则雷电发生地距他的距离为()A.150m
B.510m
C.255m
D.340m
33、下列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分析正确的是()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只有发生镜面反射的物体我们才能看到它C.光照到衣服上时会发生漫反射D.当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后,其反射光线将不再平行
34、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后其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取决于射入时光线的角度
35、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B.月亮C.织女星D.烛火
36、当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时()
A.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B.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C.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D.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减小
37、如图所示,容器的底部有一支红光笔发出一束光投射到到MN板上,在A点形成一个红色的光斑,在向容器中加水的过程中,红色光斑将会()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向左移动D.向右移动
38、对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生光的折射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B.如果入射角是45°,折射角是3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5°C.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间夹角也减小D.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变小
39、下列哪一个是凸透镜不能成的像()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40、有四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如果要使离凸透镜15cm处的物体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那么应选凸透镜的焦距为()
A.5cm
B.10cm
C.20cm
D.30cm
41、有一个个凸透镜,其焦距为13cm,若一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为21cm,则其成像特点应该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汇编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
1k m=
m,1m=
dm=
cm=
mm=
um=
nm。
光年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2)1h=
min =
s;1min=
s;30min=
h(3)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4、误差是
与
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
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
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
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
(2)公式:。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
在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
的单位和
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
km/h(5)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
运动和
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
直线运动和
直线运动
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
,这种运动叫做
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
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公式中V的大小是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比。
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v= 。
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程度。
变形公式有:路程s= ,时间t=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2、实验时用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声由介质传播的,一切、、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作介质传播的;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
声音以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
(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
、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
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使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指的是、、①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
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
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
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HZ~
HZ。
人们把高于
HZ的声叫做
波;把低于
HZ的声叫做
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
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辨别的。
第3节声的利用
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还可以传递。
利用声来传递
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
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
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
的例子。
第4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
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
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
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产生声音---空气等
传播声音---鼓膜的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2)阻断噪声的 3)防止噪声进入。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3)在人耳处减弱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5、右图是的标志。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
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t):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
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4.70C”读作
或读作。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它的和
;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接触
,待温度计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
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相平。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每10格是
,分度值为。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第二次使用时要。
第2节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
、、。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
决定。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
变为
叫做熔化,要
热;从
变为
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
热。
3、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却保持,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却不断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
叫做
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6、熔化
热,凝固
热。
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
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
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2、(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但要持续的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
(同否?)(3)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必须继续
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3、蒸发:(1)是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温度下发生。
(2)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
,它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
作用。
5、液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
所有的气体,在降到足够低时,都
液化;而有的气体
单靠
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
热。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
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热。
2、判断物态变化:(1)碘变为碘蒸气是
,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
;冰冻的衣服干了是
;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
早上打霜是
;白炽灯灯丝变细是
;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
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雾。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
吸热,空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遇暖气流
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
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
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
;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
;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
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先、后。
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
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时
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
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
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
吸热。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
后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直接发光的物体叫。
月亮
(是、不是)光源。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
和,这条直线称为光线。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m/s。
在水、玻璃中逐渐
(变大、变小)。
3、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都用光的传播来解释。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
比
快。
光年是
单位。
第2节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遵循反射定律。
(1)入射角:指的是
与
线所成的夹角。
反射角指的是
与
线所成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光线与
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光线与
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角等于
角。
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2、反射类型:
(1)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