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失眠100例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治疗失眠100例疗效观察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

轻者入眠困难,或入睡
后易被惊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可整夜不能入睡,常伴有头痛、头晕、健忘等。

随着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精神负担加重,以致于失眠的患者明显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主
要有苯二氮卓类、佐匹克隆类,虽催眠迅速,但长期使用有耐药性,依赖性及成瘾性不良反应。

笔者在临床上发挥中医针灸独特优势治疗本病,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笔者采
用针刺治疗失眠患者10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158例,均来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门诊患者,随机
分为两组。

治疗组100例,男38例,女62例;年龄18~73岁;发病时间3个月~5年。

对照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17~75岁;病程2个月~5年。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
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ND-2-R)失眠症的标准。

1.2.1 以睡眠障碍为几乎惟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如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及醒后不适、头晕、乏力、困倦等;
1.2.2 上述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1.2.3 伴发有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影响正常工作,或妨碍社会活动;
1.2.4 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病或精神障碍的伴发症。

1.3 纳入标准:
1.3.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3.2 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
1.3.3 不存在严重躯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

取穴和配穴: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印堂、安眠。

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心胆气虚型配心俞、胆俞;心肾不交型
配心俞、肾俞;肝郁气滞型配肝俞、太冲;阴虚火旺者加照海;血脉内阻者加膈俞、血海。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30号长1-2寸毫针,
运用提插和捻转相结合的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均留针30-6Omin,其间行针2-3次,10次为
1个疗程。

百会用1.5寸毫针向前平刺,内关、神门用1寸毫针直刺0.3-0.5寸。

足三里、三
阴交用2.0寸毫针直刺1.2~1.5寸。

风池用1.5寸毫针,进针时针尖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入0.8-1.2寸(严防深刺),针下得气,患者即有头脑清爽之感,是获得疗效的关键。

印堂、安
眠用1寸毫针,印堂穴向鼻尖方向斜刺。

针刺配穴时要求得气后即出针,不留针。

针刺期间
停用安眠药。

1.4.2 对照组采用单纯安眠药治疗。

艾司唑仑片1 mg,睡前半小时口服,1次/d。

2周为1个
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1]。

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
充沛;显效: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
间较前增加不到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1.6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3 讨论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主要表现为难以人睡、
多梦易醒、醒后无法再入睡,严重的可致整夜难眠。

在《灵枢·口问》中有“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详述了睡眠的生理基础。

人的正
常睡眠是人体阴阳之气自然而然有规律的转化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会导致不
寐的发生。

如《灵枢·寒热》“: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暝目”,《类证治裁·不寐》也有:“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的论述。

总之失
眠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阴阳不交。

同时中医认为,心
属火(阳)居上,肾属水(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在上之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
居下之肾水(阴)亦须上济于心。

清代《傅青主女科》日:“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炙,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

”指出心肾之问水火既济、阴阳相交,才能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

针灸能调整人体阴阳,“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和阳”(《灵枢·根结》)。

基于这一理论,笔者在针灸治疗失眠过程中采用调整阴阳,交通心肾的方法,补其不足,泻
其有余,调其虚实,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恢复其生理功能。

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的
精髓之气汇聚之处,关系着人体神明的功能活动,百会穴为督脉经穴,总督诸阳之脉,直通
于脑,位巅顶络肾贯心,有调气布阳、补下元虚损、调髓益脑聪窍、宁心安神之功效
[2]。

百会、四神聪均为头部经脉穴位,通过针刺得气后施泻法,使脑部经气重新调整,引阳入阴,恢复阴阳的平衡。

神门乃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心藏神,取之可宁心安神,内关为
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可治心、胸、胃疾患,具有安神宁心、解
郁清肝、和中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故刺内关、神门可以使心血得以流畅,心
火得以下降,心神安则寐[3]。

太溪为肾经原穴,与神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使水火
相济、阴阳平衡。

通过对跷脉交会穴申脉、照海的补泻可调整恢复跷脉阴阳脉气。

足三里是
足阳明胃经下合穴,有益气养血、健脾安神、补虚的作用,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可调补足三
阴经,以安神志。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
具有滋润肝、脾、肾三脏,恢复机体失衡之阴阳。

两穴相配,有调整阴阳气血、理脾胃、补
虚弱的功能[4]。

以上诸穴相配合起到平抑心阳,滋阴益肾,引阳入阴,交通心肾
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失眠的病因较多,各医家对病因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
血不足有关。

正如《伤寒六书》中说:“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

”《素问·逆调论》中云:“不得卧而息
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之,中
医学认为不寐是人体阴阳、气血不调造成心神不安,心失所养,或心血不足等引起的不易入
寐的病症。

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可养心安神。

又失眠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
活动密切相关,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故取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三阴交。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以补益心脾;心胆气虚型配心俞、胆俞以补益心胆;肝气不舒配肝俞、太冲、行间以泻肝火、安神定志;阴虚火旺配照海以滋阴降火;血脉内阻者加膈俞、血海以
通畅血脉。

主穴与配穴合理相配共奏镇静安神、益气养血、调节阴阳之效,使机体阴平阳秘,最终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方需注意以下内外因素的调节:① 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②合理安排作息
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调节情志,消除烦恼,避免情绪激动;④晚饭不宜过饱,
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饮浓茶、咖啡等有兴奋作用的饮料;⑤治疗期间及愈后要劳逸结合,持之以恒,巩固疗效。

本资料显示,针刺治疗失眠症高效、安全,能很好的改善睡眠状况,有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优于催眠镇静药艾司唑仑片,并具有不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及成瘾性的优势,是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首选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186.
[2]王振坤,肖淑春.现代针灸临床聚英.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31.19.
[3]刘柄权.透刺内关穴治疗失眠症202例.新中医,1996,28(5):34.
[4]傅晓蓉.针灸治疗不寐32例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0,18(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