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优质教案(2课时4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
新田初中庞凤婷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桃花源记》选自。
本文原是的序言。
记,。
陶渊明,名,著名诗人,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字注音。
缘.西行()落英缤纷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
舍俨.然()阡陌
..()便要.还家()咸...()垂髫
来问讯.()邑.人()诣.太守()刘子骥.()无人问津.()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
(3)个别学生朗读
2.感知课文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以什么为顺序?请简短地介绍这篇文章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结合文中注释,理解文意。
2.一词多义
武陵人捕鱼为业:
便舍船:
不足为外人道也:屋舍俨然:
设酒杀鸡作食:
寻向所志:其中往来种作:寻病终:
遂与外人间隔:
忘路之远近:遂迷,不复其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渔人甚异之:
闻之,欣然规往:
处处志之:
3.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2)初极狭,才通.人:
(3)复前.行,欲穷.其林:(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
(2)阡陌
..交通
(3)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5)无论
..魏晋
(6)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
(7)便扶.向路
(8)不足
..为外人道也
5.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的词语,并解释其意思。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学生展示背诵成果。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阅读第一段,归纳第一段内容。
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
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假若你是渔人,看到桃源,你会有何感想?
2.阅读第二、三段,概括二、三段的内容。
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何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来了之后就“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
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村人为何“皆叹惋”?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3.阅读第四段,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故事的结局,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探访及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最后两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后市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课文中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现代人去追求这样的社会有意义吗?
2.默读课文,,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试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