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电力公司办公基地总体规划及调度信通大楼建筑设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Scheme Design For Hubei Power Authority Candidate : Yuan Yue
Major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ts Theory
Supervisor : Hao Shaobo Association Professer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April, 2013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次毕业设计项目为湖北省电力公司办公基地总体规划及调度信通大楼建筑设计,湖北省电力公司是湖北电力企业的龙头核心单位,项目选址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畔,基地周围以天然绿地为主,自然风光极佳,本次设计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城市近郊自然风景秀丽地区,进行大型现代化企业办公建筑群的设计。
关键词:办公建筑、企业形象展示、城市界面、风景秀丽地区、滨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project of secheme design for Hubei power authority and the design of the ICT Building. Hubei electric power authority is the leading company of the power enterprises in Hubei. The project is located by Jinyin Lake in Wuhan. There is all natural green space surrounding the project, the natural scenery is excellent around. The main question that the design studies to explore is how to design a office building of large-scale modern enterprise at a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reas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Key words: office building, corporate image, city screen, natural area, lake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1 绪论 (1)
2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2.1城市中心区域及干道旁 (2)
2.2城市近郊自然风景区 (3)
2.3临水区域 (5)
3 项目背景
3.1城市背景 (6)
3.2企业背景 (6)
3.3用地区域特征分析 (7)
4 设计研究核心问题 (9)
5 设计策略
5.1规划布局理念 (10)
5.2建筑设计理念 (10)
5 结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其城市化水平常常体现在办公建筑中,办公建筑的发达程度往往与该城市的商业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办公建筑在城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为城市带来财富。
办公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不同,其形象所涵盖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功能、技术或是美观等方面,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企业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由于其使用主体的差异性,办公建筑也具有着完全不同的形象特点。
由此可见,办公建筑就如城市的一个缩影,其空间造型、艺术风格、文化底蕴都能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城市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其建筑空间、建筑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都彰显着一个企业的形象水平。
湖北省电力公司办公基地项目,由湖北省电力公司主持建设,基地地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的金银湖区域。
项目总用地面积共258亩(17.2公顷),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项目功能包括湖北省电力公司办公基地总体规划设计(含若干栋用于研发、培训、接待的单体建筑的概念方案设计),调度信通大楼建筑方案设计(含行政机关办公用房、调度中心、信通中心、及地下停车场)及配套功能建筑方案设计(含会议中心、后勤服务、员工餐厅、档案中心等)。
其中,本次毕业设计着重于基地总体规划及调度信通大楼单体建筑的设计,设计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
如何使办公建筑能较好地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同时又能兼顾到其在城市景观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本次设计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近年来,随着各大企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办公建筑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形象的对外展示,因而办公建筑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诞生了许多企业办公建筑的经典案例,本章将部分经典建筑依照他们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将其大致分为: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且紧邻城市主干道,位于城市近郊自然风景优美地区以及用地滨临水域三大类,分别探讨其设计理念及策略,从中总结出适合本次项目的设计方法。
2.1城市中心区域及干道旁
2.1.1华中国电大厦
华中国电大厦是一座综合行政办公、会议中心、员工餐厅、接待等功能的超高层办公综合体。
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地区,南面紧邻60米城市中心区主干道——徐东大街,属于城市核心区域。
建筑用地面积为5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高度约118米,为徐东地区唯一一幢超高层建筑。
由于用地面积紧凑,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布置在基地中央。
在临街立面上采用对称式布局,由下至上逐渐收进,形成塔式造型,从徐东大街界面看去,建筑显
得挺拔沉稳,突显了现代、大气的企业形象。
(如图1、
2)
图1 国电大厦总平面图图片来源:华中国电大厦建筑设计 图2 国电大厦图片来源:华中国
电大厦建筑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2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办公楼新址
该建筑位于西安张家堡广场西面,该地区为未来西安市的副中心区域,北面紧邻凤城九路,东面靠文景路。
总用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
其功能包括行政办公、生产处、生产处辅助用房及会议中心、员工公寓等。
其中公寓部分共17层,生产处办公部分地上共7层,总平面呈长条矩形状布置。
建筑主立面沿凤城九路界面展开,在这条城市主干道上展现了一个完整、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较好地处理了沿城市界面的建筑形象展示。
(如图3)
图3 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办公楼效果图图片来源:低容积率办公建筑设计原则研究
2.2城市近郊自然风景区
2.2.1美国硅谷谷歌总部
谷歌总部大楼坐落于美国加州,基地原是一片废弃的工业用地。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绿地系统,在办公区的一侧营造了一个小型公园。
同时,将硅谷员工的工作生活状态纳入考虑,在建筑设计上多采用活泼、多变的风格,为员工设计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整个规划方案采用街区的概念,在办公楼的周围设置各类型的配套设施,将整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区域营造成一种邻里街道的感觉,让员工拥有极具人性化的办公环境,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
(如图4)
图4 Google总部图片来源:互联网
2.2.2上海中国电信信息园区
中国电信信息园区位于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占地约155公顷。
在整体规划设计中,采用“模块化”的理念,由于园区是分期建设的,模块化的方式可以使建筑模块之间自由组合、拼接,不受建设分期的限制。
同时,模块之间的咬合也能创造出庭院、中庭空间,使办公环境灵活。
(如图7)设计机构在本案的构想和设计之初,便是秉承着舒适、怡人、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再加上用地选址位于城市的外围,场地的富裕程度上使得设计师可以更加自由的释放自身对于景观的独特见解。
相较于在附着在原有城市核心区开发的办公建筑来说,独立规划和设计的科技产业
园在景观营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现有的水系进行整合后充分利用,同
时对已有的植被、山体进行保护,不做
过多的改造,以创造自然景观。
在其他的案例中,gmp将亚景观空
间-庭院亦引入了建筑之中。
庭院流动
且穿梭于建筑群之中,为日常由于工作而疲惫研发人员提供了舒适宜人的休图5 上海中国电信信息园区图片来源:人性化办公建筑的_实验室_中国高科技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探索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息平台。
为了避免景观的均质分布而产生的“类别墅”化的情况,gmp将建筑群进行了总体的控制,因而营造出了开敞的景观空间。
(如图5)
2.3临水区域
2.3.1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
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位于夏阳湖畔,建筑造型上追求“非物质性”的效果,力图削减建筑的存在感,以减少其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建筑能完全融入周围湖泊绿地之中,还原自然本色。
建筑形体采用最简单纯粹的立三层通高的玻璃,使建筑体量感进一步弱化。
同时,在空间变化上设计中格外注重由内到外,由实变虚的过渡:内部庭院——虚实交替的建筑部分——过渡空间——玻璃外表皮——外部自然空间,特别是在玻璃表皮内部种植的竹林,让人恍然以为是外部自然风光渗透进了建筑室内。
(如图6)
图6 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项目背景
3.1城市背景
武汉市九省通衢,自古便有“江城”的美誉,坐落于我国华中腹地,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是我国特大型城市中建城史最久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整个华中地区最大的现代都市,是我国南方华夏文化之源。
作为我国内陆中部大型的工业商业综合性城市,武汉是中部地区的金融、经济以及商业三大中心。
地理气候方面,武汉地貌多以平原为主,另有些许低矮丘陵和岗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降雨量丰沛,四季鲜明,冬冷夏热,季节温差较大等气候特点。
湖北地区有“千湖之省”的芳名,武汉的水资源也非常充沛,全市水域面积约两千公顷,地面覆盖率约为26%,以约10万平方米的人均地表水占有量,居世界大城市人均地表水占有量之首。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与其最长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武汉水系阡陌纵横,是我国最大的淡水中心。
3.2企业背景
湖北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旗下的子公司之一,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电网建设、电网管理以及电力营运等,其拥有三十二家直属单位。
电力工业在湖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电力产业在湖北开始于官办的工矿企业。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湖广总督张之洞首次在武昌织布管局点亮电灯,此举标志着湖北省开始有电力产业;二十世纪初,湖北省拥有了公用电力事业,其标志是“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
到今天,湖北电网已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现代现代化大电网,可全面承接特高压输送电能、供电覆盖人口可高达六千多万,成为三峡外送的始发点、全国电力联网的中心。
去年,全省社会用电量达到一千五百亿千瓦时,增长3.94%,其中省电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司销售电量一千二百亿千瓦时,增长量为5.16%。
3.3用地区域特征分析
本项目基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生态新城范围内,属于近期重点发展的生态休闲居住片区。
东西湖区式武汉近年来重点发展城区之一,位于汉口西部近郊,三面邻水。
项目用地坐落于金山大道与环湖路交汇处,东北面毗临金银湖。
(如图7)
图7 项目基地卫星图图片来源:互联网及自绘
3.3.1金山大道
金山大道为城区级的主干道,交通流量大,道路红线宽度100米,为目前武汉市的“最宽道路”。
金山大道沟通了东西湖和汉口主城区,起始九通路,截至机场路,全场11公里,其穿越了9000多亩用地的特质决定了“融合现代新兴城镇特色与淳朴自然风情的景观走廊”的定位,也被称为“楚天景观生态第一路”。
紧邻金山大道这样的重要城市道路,在设计中必须着重考虑沿金山大道界面的建筑造型,
3.3.2金银湖
金银湖是汉口地区面积最大、生态最好的城中湖,凭借着12000亩水域面积和42000米长的湖岸线,金银湖揽阔了武汉市汉口区域最优质的城中湖,湖水水质满足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家二级标准。
基地东部紧挨武汉市最大的自然生态郊野型湿地公园-金银湖湿地公园,坐拥湖水风光和生态绿地,景致美不胜收。
近年来,武汉市对湖水景观资源日益重视,希望把武汉打造成现代的滨水大都会,提出要重点进行对滨湖区域的城市设计,加强临水区域交通的便利性,形成合理的滨湖功能区域格局,补充临水区域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民休闲娱乐空间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金银湖景观的良好利用,还要考虑到建筑对湖区景观的影响以及需要符合规划部门对金银湖区域建筑天际线的控制规范。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设计研究核心问题
考虑到基地周边环境具有特殊性,包括位于地广人稀的城市郊区,滨湖,及紧邻大型城市主干道——金山大道,设计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中的自然风景秀丽区域,进行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办公区的建筑设计。
设计需既能满足城市景观的需求,又能满足从城市界面看,企业的形象展示需求,及功能使用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在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对基地良好自然环境合理充分的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设计策略
5.1规划布局理念
综合考虑基地现状,在规划设计中将办公部分南北向布置于基地最南侧,紧邻金山大道,既方便使用又能保证到城市界面的美观完整。
将会议中心布置在场地东侧临湖,由于会议中心面积较小,楼层低矮,可在建筑和湖面中间形成一个视觉过渡。
将较次要的后勤办公部分布置于基地中部偏北,培训、接待中心布置在最安静适宜居住的基地最北测。
(如图8)
在主体建筑形态上采取如图9的布局方式,这样的布局方式既保证了从金山大道方向看,建筑形象在城市界面的完整展示,又符合线型集中式布局功能流线合理,基地环境利用率高的优点。
建筑呈环抱金银湖的造型,观湖景视线极佳。
同时,在建筑朝向问题上,将主要办公区全部沿金山大道布置在基地南侧,将建筑中少量东西向的部分设置为入口及部分后勤、餐厅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朝向问题给建筑带来的影响。
后期可对东西向的部分,在立面上采取一定的遮阳措施,更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图8 布局方式推敲1 图片来源:自绘图9 布局方式推敲2 图片来源:自绘
5.2建筑设计理念
5.2.1结合企业文化的设计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家电网为特大型国企,是国内企业中的豪门巨绅,湖北省电力公司是整个湖北地区电力系统的龙头单位,在坐拥三峡大坝的
湖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都起着电力管理、调度、
分配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好比在一个船队中处
于中心地位的那艘巨轮,指挥若定,身形稳健,
带领船队乘风破浪,象征电力企业继往开来,勇
往直前的企业精神。
在建筑形象上,采用“巨轮”
的造型。
(如图10)
5.2.2结合基地景观的设计
山水在自然状态下常相依共存,所谓“依山傍水”。
建筑滨湖而立,将建筑临湖的一面用以模拟山体层叠的形态,层层跌落至湖边,仿佛山水在此处相依相偎,弥补了基地坐拥金银湖而缺山的遗憾,丰富了基地内的景观。
(如图11)
图11 建筑透视图片来源:自绘 5.2.3整体设计概念
整个设计取“山水相依,巨轮起航”的设计概念,寓意在山水相依相傍的秀丽自然环境中,电力巨轮正鸣笛起航。
本次设计中,解决了本文第四章所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方式如下:
1)“山水相依,巨轮起航”的整体设计概念,呼应了湖景,具有地域性及完整画面感,将建筑与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采用“巨轮”的造型,象征企业的
规图10 建筑透视 图片来源:自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模、龙头核心地位,以及继往开来、乘风破浪的企业精神。
同时,建筑造型鲜明,从城市界面看,建筑形象对城市景观起到添彩点睛的作用。
2)建筑采用线型集中式布局,将建筑各部分整合起来,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是一个整体,使用方便,符合办公使用需求。
3)建筑尽可能多地朝向湖面,最大限度地争取了湖景,充分利用了基地自然环境的优势,同时,部分建筑造型中取“山”的意象,较好地丰富了湖景,形成“山水相依”的整体,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如图12、图13、图14)
图12 建筑鸟瞰图图片来源:自绘
图13 建筑鸟瞰图图片来源:自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4 建筑鸟瞰图图片来源:自绘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结语
在城市风景秀丽区域设计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办公群,要将建筑与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在建筑造型上,要既能表达企业的文化精神,丰富城市景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与周围环境有良好的呼应和配合,在建筑布局上,要做到在保证功能使用的前提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交融,充分利用城郊自然环境极佳的优势,将美好的自然风光纳入到建筑体系中。
关于同类型的企业办公基地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方法,但就本人目前能力所及,我认为上述方案是较好的一种解决方式,其涵盖了城市主干道沿街界面的展示,与城市环境的良好呼应,同时又突显了企业自身的地位和特色等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此次设计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探索的过程,希望能为今后同类型的企业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参考,也希望成为企业设计领域中的一个有益尝试。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为期数月的设计论文终于快要完成,回想这段时间以来在设计研究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受到的种种挫折,在此我必须对在研究期间给予我无私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声感谢,是你们给了我鼓励和帮助,让我的设计能顺利完成。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郝少波先生。
郝老师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位特别的导师,无论在学习、研究、工作和处事上都让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他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在我的硕士学位学习生涯中给了我无比的动力和帮助,激励着我前进。
如果没有先生的指导,我的研究生生涯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从选题、案例研究、系统研究、方案设计到最后论文的撰写,郝老师都给了我无数的指导和教诲,谢谢郝老师一直以来的指导,才能让我的研究设计进行得如此顺利。
感谢管凯雄老师,感谢杨毅老师,感谢倪伟桥老师,感谢黄涛老师,感谢雷祖康老师。
感谢各位老师在我的硕士学位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硕士研究生生活中给了我许多知道和关怀。
感谢周自清、李超、蒋哲尧、饶浩璞、孔亮、张欣、杨恺、覃文科、廖燕等师兄师姐在这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我的关怀和帮助。
感谢李宛蓁、陈晨、魏阳頔、王瑞、赵跃、周乐等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相互支持。
还要感谢张瑞纳、王旎、李斯、杨文娟等师弟师妹在这次设计中对我提供的大力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虽然在研究中并未出现你们的身影,但亲人默默且无条件的给予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感激之情难以尽表,唯有努力学习建筑学,用绵薄之力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