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9群星高二地理必背知识条目班级姓名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①“单位”,即1个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km;
②“”,即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94 608亿km。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是宇宙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

运动的天体之间和,就形成了天体系统,其有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注意它们间的从属和并列关系。

系思考:
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是?
(可见宇宙)河外星系()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是:。

小行星带是位于和之间。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存在生命的条件:,,
等。

原因:
①宇宙环境:有稳定的条件和安全的。

②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当的(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的存在);适宜的地球(地表温度变化不至于变化剧烈,保证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适中的(有了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地球很早出现了(使地球早期形成的单细胞生命,免受紫外线的杀伤)等。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可分为、和三部分,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是部分,约占。

人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煤炭、石油、风能、水能等,都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大气的结构:由里向外可分为、、。

②太阳活动的类型: (光球层), 、日珥(色球层), (日冕层)。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现象;高纬度地区夜空产生;造成气候以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中传播,速度较
横波(S波):只能在中传播,速度较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横波则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约千米,海洋较,约千地壳米,海拔越高,厚度。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上层为层,相对密度较,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层,相对密度较,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上地幔具有特征,主要由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和(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和
结构:外核呈或状态
内核呈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水、水和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水、水、水和水,其中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是地壳物质组成的单元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侵入岩,如;由、、构成
喷出岩,如、、。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作用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则 。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形表层 被断裂带分割成 大板块,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板块是 板块。

(2)大陆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 ,如 、 等( 板块与 板块的碰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常形成深邃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和 ,如日本群岛( 板块与 板块)、落基山脉( 板块与 板块)、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等。

属于板块的 边界。

新西兰岛( 板块与 板块)等。

属于板块的 边界。

板块之间相互张裂则形成 、 。

属于 边界。

如红海( 板块与 板块)。

冰岛( 板块与 板块)等。

属于板块的 边界。

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原因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

变质岩
( )
( ) ( )
( )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如我国的、、、。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叫,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河流中下游形成平原,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大气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

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线,压指向压)风向与等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南半球向)压线风向和等压线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
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
在下图中填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并画出风带的风向。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其中能形成降水的是:。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中心,因为北半球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7月低压(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1月高压(高压)低压低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和。

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部和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季风
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季风成因
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季风→成因
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
冷锋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
气温和湿度、气
压、天气转晴
冬季的
暖锋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性
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
多在锋
气温、气
压、雨过天晴
春、夏南
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
气旋气压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顺)
台风
反气旋气压
中心向外
(北顺南逆)
伏旱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形态和状态的变化。

在能及的作用下,水在、和间通过吸收或放出,以、、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
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及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海洋







概念:洋流又叫,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时针方向,南半球呈时针方向。

大洋东侧为流,西侧为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流,西侧为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的,就性质来讲属于。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夏。

(2)洋流a、d由于风吹拂,b、c由于风吹拂。

暖流对沿岸气候温湿,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
形成得益于洋流;寒流温湿。

e、f在性质上属于。

在和容易形成大渔场。

在太平洋里a、e、g分别是流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g分别是流流和流。

同时洋流对海洋污染和航海事业也有影响。

必修二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________ __模式________国
家、工业化初
期人口再生
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
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
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
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
住房压力大
________ __模式接近或已达
到发达国家
水平的发展
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________ __模式_______国家英国、日本、德国
(负增长)、新加
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的问题人口______化,
________短缺,国防兵力不
足,_______费用增加,年轻
人负担重
25支洋流、4大渔场:
d
00
e
c
a
f
g
b
对工业一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交通运输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化、乳品。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早期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炼铝厂、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技术
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1 7 2
3 4
5
6
8
9
11
10
10
10
12
8
14
1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