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檀木雕梁画栋宽慰敛声屏气
B . 纳罕放诞无礼绸缎蘖根祸胎
C . 沾惹娇生贯养惫懒懵懂顽童
D . 眉稍瞋视有情洗漱行为偏僻
2. (2分) (2019高三上·南通开学考)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 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 . 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C .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肤浅和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D .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
3. (2分) (2018高三下·黄陵开学考) 下列划线的成语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一节班会课,同学们观看了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被深深感染,班主任总结时循循善诱学生要重视提高人文情怀。
②品读经典,体悟人生。
看名著就是同名家对话,跟哲人心灵交汇,就让人心里生出暖暖的感觉,如坐春风。
③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这座城市变成泽国,一片汪洋,人们调侃说到城市去看海,其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④现在有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知识积累,不用心体悟生活,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写起文章来东拼西凑,真叫人不忍卒读。
⑤最近一段时间,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恐怖分子是世界的公敌。
⑥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A . ②⑤⑥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⑤
D . ③④⑤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 . 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 . 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 . 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5.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C . 能谤讥于市朝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 以其无礼于晋 // 皆以美于徐公
6. (2分)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 .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B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7.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8. (15分) (2017高二下·溧水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
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1)本文从哪些方面评述了顾炎武的一生?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说说结尾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
9. (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各题。
老街剃家
刘建超
老街把一些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
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头剃得好,剃家……被称
为家的就是最高赞誉了,你手艺好,还德行高。
在老街东关开理发店的老陆就是个剃家。
小说故事里写剃头匠的传奇多了,老陆却是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人。
论长相,普通得没有任何特点,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
论身世,从小在老街流浪,十几岁跟着个剃头师傅打杂,师傅过世,他就接了理发店,平平淡淡。
非要说出点绝活,那就是老陆左右手都会用剃刀,使推子,能给自己理发,那得有多么好的手感啊。
有一年夏天,老街许多人得了角膜炎,老陆也染上了。
生意不能停,不能传染给客户,客户找上门来也不能怠慢。
老陆就用毛巾捂着双眼,凭着经验和感觉给客户做活,发茬齐整,与平时手艺没有什么两样,惊得客户啧啧称奇。
剃家的名声由此传开。
老陆几十年在老街开着理发铺,童叟无欺,随叫随到。
有的客户半夜要外出进货,需要打理,会去敲老陆的门。
老陆屋里的灯就会亮起,他一丝不苟给客户理发刮脸梳洗干净,不多收一分钱。
有时客户过意不去,多放下几块钱,老陆也会记在心里,下次你来理发就不会收钱。
老街的买卖更新换代快,就是理发剃头的行当,没出几年也都换了门面,大大的霓虹灯映衬着美发厅、发型设计中心、美发会所,门口站立着的都是年轻的孩子,发型古里古怪的还染着各种颜色。
老陆的招牌没换。
老街人,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来老陆店里理发剃头刮脸。
老街人还是愿意听理发推子咔吃咔吃的质感声音,还是享受剃刀在脸颊上游龙走蛇的舒坦感觉。
老街人理发爱扎堆,越是人多越来凑热闹,在等候当中抽烟喝茶,便把老街近几天发生的奇人怪事数落一遍,评论一番。
有人说,老陆啊,你也招个小姑娘来给撑撑门面啊,洗个头什么的,你没有见几个老主顾都被有妹子的发廊给拉走了。
那双嫩白的小手在头上抓搓着,比你这老爪子可舒坦多了。
老陆只会憨憨地笑,说,我可雇不起。
要享受,你们也去。
临近过年,老街热闹起来,大商场小店铺生意也多了。
西大街一家大商场忽然失火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十号人逃生不及,在火烟中丧生。
老街一下子就冷清了,被巨大的伤痛所笼罩。
西街上处理事故的人找了几家理发店,请去给过世的几十个人修面整容,打理干净了好让死者家里人来认领。
给死人理发梳头,没有一家发廊愿意干,这种晦气的事情会影响生意的。
西街人找到了老陆。
老陆闷头吧嗒吧嗒地抽烟,烟雾弥漫着老陆没有表情的脸。
西街人很着急,说:“价钱好商量,价钱好商量啊。
”
几个老客户说:“老陆啊,你这招牌立起来几十年,能做成剃家可是不容易啊。
想好了,接了这趟活,你的店就开到头喽。
老街人都讲究个运气,谁还来你这店里找晦气啊?”
老陆看看门店的招牌,说:“死者为大啊。
咱不能让这些不幸的人,走了也憋憋屈屈的吧。
”
老陆烟抽足,收拾好工具,说:“走吧,做活。
”
老街人后来说:“当时夕阳西下,老陆离去的背影很是悲壮呢。
”
老陆跟随西街的人,走进了一个大仓库,火灾遇难的人并排躺了一地。
老陆就从眼前的第一个人做起,烧热水,洗脸,洗头,修面,理发,一丝也不马虎。
老陆把一个一个的逝者抱在怀中,禁不住泪流满面,实在不忍观之,他索性闭着眼睛,用盲剃的技艺给逝去的生命细细打理。
一个女孩,头发烧焦了,纠结在一起,如果梳理就会掉光了。
老陆第一次给女孩做起了发型,那发型做得和女孩的仪态非常熨帖,西街的人都禁不住打出敬佩的手势。
所有的活计做停当了,老街已经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老陆收拾好工具,推辞了西街人递给的报酬,踉跄着走出仓库。
老陆的事在老街流传着,人们敬佩老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
老陆索性关掉了店铺,摘掉了招牌,去丽景门下看看别人下棋,到茶馆里泡壶茶,听听戏。
老陆每次路过发廊,总是禁不住停下脚步,伸长脖子往店里瞅瞅,看着年轻孩子们在店里忙活,他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活动着,仿佛手中还拿着理发推子。
春节过后,老陆不见了,老街的巷头街尾再也没人见到过老陆。
后来有人说,在新疆某个牧场见到过老陆,老陆正兴高采烈地剪羊毛呢。
老街再无剃家。
《小说选刊》2016年第8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章开头写老陆长相普通,生活平平淡淡,写出了老陆的平凡。
作者欲扬先抑,突出了后文老陆选择给几十个去世的人理发梳头的高大形象。
B . 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作者娓娓道来,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个性鲜
明的老街剃家的形象。
C . “当时夕阳西下,老陆离去的背影很是悲壮”,“夕阳西下”的景象渲染了悲壮的氛围,老陆离去时悲壮的背影暗示了后文老街再无剃家的结局。
D . 老街流传着老陆的事,人们都敬佩老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人们的不可理喻以及对老陆的敬佩是虚伪的。
E . 老街的买卖更新换代快,理发剃头的行当都换了门面,老陆没换招牌,并拒绝了招个小姑娘撑门面的建议,由此可看出老陆是个固执的人。
(2)“剃家”老陆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文章划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写“老陆正兴高采烈地剪羊毛”和“老街再无剃家”,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默写 (共1题;共10分)
10. (10分) (2017高二下·银川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人应该有骨气和远大志向,能经得起考验才能成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体现与人相处时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中阐述“仁人之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这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老子》中认为事情要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有持续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11. (8分) (2016高三上·双峰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 . “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 . 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 . 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 . 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作文:
“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
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7-1、
7-2、
7-3、
8-1、
8-2、
8-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
9-1、
9-2、
9-3、
9-4、
四、默写 (共1题;共10分)
10-1、
10-2、
10-3、
10-4、
10-5、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11-1、
11-2、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