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_少数族群问题的_去政治化_马戎

合集下载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

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在跨国境的移民过程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也有一些成员得到了迁入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在有些国家(如西欧国家),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他们虽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些状况的社会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多种族、多族群政治实体中,它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政治实体内部(联邦、国家)不同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的各种结构差异(教育、行业、职业、收入等)和文化差异(语言、宗教、习俗等)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演变(观念和理论),以及政府今后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战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

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所带来的成果,尽管在各种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达到绝对均等,但在一定意义上,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

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国家就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动乱和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题目及答案上课讲义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题目及答案上课讲义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题目及答案1.截至2017年,云南省共有()民族自治县(旗)。

(1.0分)A.4个B.7个C.11个D.29个我的答案:D√答对2.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

(1.0分)A.125个B.135个C.145个D.155个我的答案:D√答对3.青岛市朝鲜族移民属于()经济文化类型。

(1.0分)A.“依附-移植式”B.“创新-移植式”C.“半自创半融入型”D.“融入型”我的答案:A√答对4.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是在哪一年建立的?(1.0分)A.1944年B.1945年C.1946年D.1947年我的答案:D√答对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哪一年通过的?(1.0分)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我的答案:C√答对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1.0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的答案:B×答错7.截至2017年,中国大陆共有多少自治州(盟)?(1.0分)A.10个B.20个C.30个D.40个我的答案:C√答对8.海南五指山市项目调查组在五指山市召开了()政府部门参加的座谈会。

(1.0分)A.4个B.14个C.24个D.34个我的答案:C√答对9.()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1.0分)A.坚持党的文化路线B.坚持党的群众路线C.坚持党的政治路线D.坚持党的制度路线我的答案:B√答对10.“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我的答案:A√答对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A.2012年B.2013年C.2014年D.2015年我的答案:C√答对12.《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

2020公需课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2020公需课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

单选题1.千年瑶寨位于下列哪个省份?(1.0分)A.浙江省B.贵州省C.广东省D.陕西省2.《陕甘宁边区纲领》是在哪一年颁布的?(1.0分)A.1940年B.1941年C.1942年D.1943年3.()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1.0分)A.坚持党的文化路线B.坚持党的群众路线C.坚持党的政治路线D.坚持党的制度路线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B.2013年C.2014年D.2015年5.《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

(1.0分)A.马戎B.费孝通C.李维汉D.李培林6.论文《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是在哪一年发表的?(1.0分)A.2010年B.2011年C.2012年D.2013年7.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是在哪一年建立的?(1.0分)B.1945年C.1946年D.1947年8.海南五指山市项目调查组在五指山市召开了()政府部门参加的座谈会。

(1.0分)A.4个B.14个C.24个D.34个9.“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10.截至2017年,中国大陆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县(旗)?(1.0分)A.90个C.110个D.120个11.青岛市朝鲜族移民形成的是下列哪种经济文化类型?(1.0分)A.“依附-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B.“创新-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C.“半自创半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D.“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1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1.0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初保村是()传统民居村落。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石——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0年实践为例发布日期:2014-05-30 作者:朴今海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摘要:近些年学界政界一些人对我国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提出质疑,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保障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石,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在当今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政策的走向应该是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绝不是“换代”,更不是全盘移植其他国家的所谓“熔炉”模式。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二代民族政策”;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政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虽然近些年学界政界一些人对我国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提出质疑,但新中国民族政策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是保障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与发展的制度基石。

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60年实践为例,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性及新时期我国民族政策的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民族区域自治过时了吗?(一)近年来民族理论界出现的“新思潮”近些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环境的诸多变化,我国民族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和挑战。

围绕着我国现行民族政策,学界展开激烈争论,进而出现了许多新建议、新主张,其中也不乏一些企图影响我国民族政策走向的“新思潮”,代表性的有“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和“第二代民族政策”说。

1.“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是马戎于2004年发表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一文中提出来的观点。

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和出路马戎

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和出路马戎

[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如果说许多中国人在2008年以前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民族问题”还不很了解和不太理会,那么在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遇到的干扰和新疆一系列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人们现在都开始意识到中国确确实实存在着“民族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与“西藏独立”、“新疆独立”等民族分裂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一起,不但使西藏、不但使西藏、不但使西藏、新疆等地的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新疆等地的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新疆等地的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使北京等大城市成使北京等大城市成为恐怖袭击的可能目标,而且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

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问题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全体国民都必须正视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关联到了中华民族最最核心的利益。

那么,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如何能够从当前复杂纷乱的民族矛盾现象中梳理出一个头绪?只有当我们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才可能进一步思索解决问题的出路。

索解决问题的出路。

本文将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谈起,本文将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谈起,本文将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谈起,结合中国结合中国“民族”现象产生的历史与现今最突出的问题,分析在新世纪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今后可能的出路。

1.关于“民族”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既然我们思考的是“民族问题”,那么就应当从“民族”这一关键词的由来和内涵说起。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汉语“民族”一词的解释:“在中国古籍里,经常使用…族‟这个字,也常使用民、人、种、部、类,以及民人、民种、民群、种人、部人、族类等字。

但是,…民‟和…族‟组合为一个名词则是后来的事。

1903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梁启超把瑞士-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 ·K ·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民族一词便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民族一词便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民族一词便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其含义常与种其含义常与种族或国家概念相混淆,这与西欧的民族概念的影响有密切关系”(1986:30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1)--名家论著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1)--名家论著

民族理论学界部分名家相关论著1.金炳镐:(主要著作)《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07-01《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2-0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2-01《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01《新中国民族理论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01-0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理论研究(1978-2006)》(上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08-01《民族理论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8-0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2《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全2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0《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5《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6《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2.郝时远:(主要著作、论文)个人专著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1996年出版; 《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从南斯拉夫的历史解读科索沃的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主编著作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中的民族危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 《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田野调查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少数族群问题的_去政治化_马戎

少数族群问题的_去政治化_马戎

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

在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多族群、多种族的政治实体中,它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国家内部不同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在教育、行业、职业、收入上的结构差异和语言、宗教、习俗方面文化差异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演变,以及政府今后应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和昌盛。

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所带来的成果,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

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国家就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动乱和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

所以,对于族群问题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各国的一个核心社会问题。

一.“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之间的区别目前在常用的中文词汇中,两个词很容易相互混淆,一个是“民族”,对应的英文词汇应当为“Nation”,另一个是“族群”,所对应的英文词汇是“Ethnic groups”(或Ethnicity)。

在我们讨论中国的民族问题时,“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中文称谓在概念层次上并不清晰。

把“民族”改称“族群”是瞎折腾——评马戎“改名论”

把“民族”改称“族群”是瞎折腾——评马戎“改名论”

把“民族”改称“族群”是瞎折腾——评马戎“改名论”在关注民族问题的群体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淡化民族意识”是减少民族对立因素、强化民族和谐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

那么怎样淡化民族意识呢?很多人认为,把“民族”改称为“族群”,就可以大大淡化民族意识。

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有各阶层普通群众,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马戎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建议以“中华民族”为核心认同建立一个全体中国人的“民族国家”,同时把56个“民族”改称“族群”,逐步淡化目前各民族的政治“民族意识”。

马戎先生的这一观点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似乎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对这种通过改换名称的方式淡化民族意识的“改名论”,我感到非常悲哀。

如此荒诞的观点之所以被很多人奉为“金钥匙”,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民族意识的本质。

肯定会有很多人质问我:难道马戎先生也不知何为民族意识吗?我的回答:是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马戎先生也没有搞清楚民族意识的本质。

马戎先生为何如此推崇“族群”的名称?他是这样阐释的:——尽管在任何年代和任何国家,民族和族群问题都必然带有政治性,但在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念中,“族群”在观念上和实际交往中是被努力地“文化化”了。

而“文化化”也正是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核心族群得以凝聚、融合周边族群的思想法宝。

也正因为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将族群差异主要作为“文化差异”来看待,从而得以实施“化夷为夏”的策略,不断融合吸收边疆各族人口,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汉人为凝聚核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我想请教马戎先生:边疆各族人口凭啥会把所谓“族群差异”当做“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差异”就相安无事了吗?如何解释明明是意外交通事故却引发无关人员针对特定民族的打砸抢烧的事件?那些肇事者没有几个能搞懂您的“文化差异”是什么意思的,这种“很文化”的说辞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任何价值体系不能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只有满足各方的利益需要才会得到各方的认同。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一、单选题1.《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提出,21世纪的中国应当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的新方向。

(1.0分)A.“制度化”B.“社会化”C.“经济化”D.“文化化”我的答案:D√答对2.五指山市项目调查组在五指山市召开了()政府部门参加的座谈会。

(1.0分)A.4个B.14个C.24个D.34个我的答案:C√答对3.《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

(1.0分)A.马戎B.费孝通C.维汉D.培林我的答案:A√答对4.初保村是()传统民居村落。

(1.0分)A.傣族B.黎族C.壮族D.回族我的答案:B√答对5.论文《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是在哪一年发表的?(1.0分)A.2010年B.2011年C.2012年D.2013年我的答案:B√答对6.千年瑶寨位于下列哪个省份?(1.0分)A.省B.省C.省D.省我的答案:C√答对7.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是在哪一年建立的?(1.0分)A.1944年B.1945年C.1946年D.1947年我的答案:D√答对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1.0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的答案:A√答对9.市朝鲜族移民属于()经济文化类型。

(1.0分)A.“依附-移植式”B.“创新-移植式”C.“半自创半融入型”D.“融入型”我的答案:A√答对10.截至2017年,华中地区共有()民族自治县(旗)。

(1.0分)A.1个B.9个C.12个D.21个我的答案:A√答对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A.2012年B.2013年C.2014年D.2015年我的答案:C√答对12.市朝鲜族移民形成的是下列哪种经济文化类型?(1.0分)A.“依附-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B.“创新-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C.“半自创半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D.“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我的答案:A√答对1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A.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我的答案:A√答对14.截至2017年,省共有()民族自治县(旗)。

马戎: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

马戎: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

马戎:族群问题的“政治化”和“文化化”时间:2010-12-28 09:06 作者:马戎字号:大中小点击:499次在一个多族群国家中,政府如何制定政策以引导本国族群关系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个国家的族群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创新,非常之重要。

而正确的政策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对于世界以及本国的族群现象具有客观系统的认识,并对其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高瞻远瞩的理性判断。

在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多族群国家中,族群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冲突通常都被非常小心地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内,使之无法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例如美国国内尽管存在着尖锐的种族、族群矛盾,但美国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努力使得这些矛盾不会危及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政治实体的整体性结构。

在其他多族群国家,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方法来极力缓和族群矛盾和协调族群关系。

在控制族群矛盾方面,各国政府当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不乏失败的例子。

如果一个国家在族群关系的基本制度和架构上预留下某些隐患,那么当其最高领导层出现剧烈变动、基础性意识形态发生更换、政治大格局的结构与发展方向出现变数时,政府对各类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就很可能失去控制,此时各族群中的“民族分裂主义”就有可能迅速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并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已成为历史的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就是典型的案例。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几千年来以汉族人口和汉人传统文化为核心,逐步包融和凝聚了四周许多族群,在上个世纪初即已形成了一个人口超过4亿、领土面积超过1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

中国在近代虽然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在军事、外交上处处被动,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不少领土,但凭靠着历史上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相互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依然牢牢地维系住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政治实体,并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中,使“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成为自觉的民族,进入现代国际政治舞台。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对于族群的观念和处理族群关系的策略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经过几千年历史进程的考验,证明其在凝聚中华各族群方面确有成功之处。

马戎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题

马戎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题

马戎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题发布时间:2011-01-08 17:19 作者:马戎字号:大中小点击: 863次民族主义关注度★★★★★★☆关注理由:民族主义是世界上最强烈、最富有情感力量的思想意识,只要世界上存在着民族、国家以及外部世界对这一民族利益的挑战、压力或威胁,民族主义就会激发起人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热情、责任与使命感。

主要观点: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内涵不尽相同,但基本点是指对国家的忠诚。

演变历程: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是140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院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

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是伴随18至19 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兴起的。

20世纪,“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 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整个世界经历了民族主义的三次浪潮的冲击。

--------------------------------------------------------------------------------欧洲一些思想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宣扬“民族”意识和推动社会上的“民族主义”运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这类新政治实体的创建,努力摆脱原有的传统封建统治制度,打破旧的社会体系,在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民族国家”和新型的社会体系从民族意识到民族主义随着近代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现代的“民族”(nation)概念,即在政治格局变动过程中强调以“民族”为单位重建世界各地的政治实体。

马戎 从文化角度来看民族问题

马戎 从文化角度来看民族问题

马戎从文化角度来看民族问题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7期“让民族政策真正成为保障各族公民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权益的工具”文本刊记者李肖含茉莉园小区位于京城西北郊的百望山附近,距离北京市中心约30公里。

较之喧闹的市区,这里的环境幽静,空气也格外新鲜。

马戎先生一身休闲服,在房间里踱着步。

或许是因为起得太早,他看起来仍有些疲惫。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脸上一副沧桑模样,头发也开始显出灰白的颜色。

他出生于1950年,已过花甲之龄。

但这位长年致力于民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家,仍然对新闻时事保持了习惯性的关注。

“呼格吉勒图案轰动全国,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呼格吉勒图的父母都是汉族人的姓名?”他说,“到了呼格吉勒图出生的年代,一些蒙古族才开始又给孩子起蒙古名字,这其实正反映出上世纪50年代边疆地区各民族一度融合的态势以及文革后出现的微妙变化。

”去年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发生了数起暴力恐怖事件,马戎对此不无忧虑:“必须承认,我们的民族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和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地应对,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与能力。

”曾在内蒙古锡盟草原上插队5年,1985年开始从事民族社会学田野调查与专题研究,马戎很早就开始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反思。

从2000年开始,国内学术界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讨论逐渐开始活跃。

马戎也写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民族关系“文化化”及“去政治化”的建议。

他的这些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马戎说,民族社会学研究是最讲究客观事实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在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变化中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不久前,马戎写了一篇长文对新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进行解读。

“这次大会非常重要,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涉及当前民族工作中必须关注的许多具体问题。

”马戎说,“很显然,中央领导已经注意到我国的民族关系在21世纪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民族地区地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继续教育公需课问题详解

民族地区地社会治理工作创新——继续教育公需课问题详解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创新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提出,21世纪的中国应当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的新方向。

〔1.0分〕A.“制度化〞B.“社会化〞C.“经济化〞D.“文化化〞我的答案:D√答对2.五指山市项目调查组在五指山市召开了〔〕政府部门参加的座谈会。

〔1.0分〕我的答案:C√答对3.《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是〔〕发表的。

〔1.0分〕我的答案:A√答对4.初保村是〔〕传统民居村落。

〔1.0分〕我的答案:B√答对5.论文《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是在哪一年发表的?〔1.0分〕我的答案:B√答对6.千年瑶寨位于如下哪个省份?〔1.0分〕我的答案:C√答对7.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是在哪一年建立的?〔1.0分〕我的答案:D√答对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1.0分〕我的答案:A√答对9.市朝鲜族移民属于〔〕经济文化类型。

〔1.0分〕A.“依附-移植式〞B.“创新-移植式〞C.“半自创半融入型〞D.“融入型〞我的答案:A√答对10.截至2017年,华中地区共有〔〕民族自治县〔旗〕。

〔1.0分〕我的答案:A√答对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1.0分〕我的答案:C√答对12.市朝鲜族移民形成的是如下哪种经济文化类型?〔1.0分〕A.“依附-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B.“创新-移植式〞经济文化类型C.“半自创半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D.“融入型〞经济文化类型我的答案:A√答对1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是哪次会议提出的?〔1.0分〕我的答案:A√答对14.截至2017年,省共有〔〕民族自治县〔旗〕。

〔1.0分〕我的答案:D√答对15.《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哪一年通过的?〔1.0分〕我的答案:C√答对16.截至2017年,中国大陆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县〔旗〕?〔1.0分〕我的答案:D√答对17.《陕甘宁边区纲领》是在哪一年颁布的?〔1.0分〕我的答案:B√答对18.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

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马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恰当的民族教育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即强调56个民族,而非统一的“中华民族”。

他提出将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即“文化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而非各个民族政治认同。

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标签:民族关系;去政治化;文化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关系到我国政权的稳定与国家的繁荣。

那么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如何有效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一、全文概述马先生开篇就讲述了“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ity)的差别,他认为民族的概念是与17世纪出现于西欧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政治运动相联系的,而族群概念在美国运用居多,表示多族群的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传统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了内部认同的群体。

他倾向于将我国56个“民族”称为“族群”。

从这种概念的改变可以看出他注重各民族自古以来所传承的文化因素,而不赞同“民族”概念背后所蕴藏的政治和地域因素。

当然他并不是将这两个概念完全割裂开来,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

同时他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多元和动态的。

”继而马先生分别阐述了引导族群关系发展的两种导向——“政治化”与“文化化”。

“政治化”即把民族问题看作是政治问题,认为民族和族群是政治集团的一种,这种政治集团的形式强调整体性,同时也强调政治权力和族群领土疆域界限。

而“文化化”则将族群视为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来取得成员间的认同,强调族群成员的共性,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

他引述了几个国家的例子,来佐证上述两种导向。

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就民族问题与马戎教授商榷

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就民族问题与马戎教授商榷

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就民族问题与马戎教授商榷
包玉山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5)001
【摘要】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不可能有什么纯粹的文化主义政策.因为,当统治民族意识到文化政策的意义并开始推行这一政策的时候,这种文化主义的政策已经成为民族主义的政治化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总结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宝贵经验,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各项民族政策,继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尽快出台《自治条例》,以进一步完善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应该在"美国模式"的引进上下工夫.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包玉山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5
【相关文献】
1.也议“民族识别”与中国民族问题--与马戎教授商榷 [J], 唐建兵
2.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与马戎教授的几点商榷 [J], 王希恩
3.推进我国民族理论发展和民族工作创新的“两辆马车”——金炳镐、马戎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辩论之辨析 [J], 刘吉昌;吴钧
4.推进我国民族理论发展和民族工作创新的“两辆马车”——金炳镐、马戎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辩论之辨析 [J], 刘吉昌;吴钧;
5.政治引导还是文化统领: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几点思考——读马戎教授《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有感 [J], 吴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治引导还是文化统领: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几点思考——读马戎教授《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有感

政治引导还是文化统领: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几点思考——读马戎教授《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有感

作者: 吴上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德州学院学报
页码: 28-3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S2期
主题词: 民族问题;政治化;去政治化;思考
摘要:近年来,诸多学者围绕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及民族事务的处理策略展开激烈争论。

通过对'文化化'和'政治化'两种导向的历史脉络、现实基础及相互关系的梳理、评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应当抛弃两种导向策略的二元对立,合理包容、恰当定位两种策略的主次关系方能为处理当下民族关系、解决紧迫民族问题提供有效、有力的行动依据。

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

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

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一次民族学中国化的案例什么是民族学中国化?刚开始我的理解就是把西方民族学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应用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还是太浅了,特别是听过老师讲了一些内容后。

一是我们也应该把视角转到中国自身,用主位视角来解释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文化逻辑、观念、制度等,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讲中国故事;二是把西方的民族学理论、知识用来解释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言之有物,要有解释力,如果没有解释力那就是本土化没做好,并且应用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上,也就是把从理论到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经得住中国实际情况的检验的理论就是中国化的。

我们学习民族学的人如何应用民族学的知识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呢,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想过的问题。

最近看《大国雄心》以及马戎的一篇文章收获很大,也可看作是民族学中国化的一个案例吧。

“民族”这个词是一个西方词汇,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它的背景是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在西方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粘合剂的作用,在中国也是,特别是近代的救亡图存、国家振兴、抵御外辱方面发挥了神魔般的作用,但是我们近代以前是没有民族这个概念的。

“民族”这个词在理解古代族群方面到处碰壁,是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并且也会后来的各种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因为无论你怎么看,怎么查,民族的概念里都包含政治内涵,是一个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共享共同的文化,并且有一定的政治要求,特别是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

《大国雄心》就说中国虽表面上看是一个民族国家,但其内核是一个文明国家,马戎的文章里说的更清楚一点:“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 传统中国不同于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 有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 (Civilizational state), 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中国这个政治体长久以来都是主要依靠文化而不是民族来粘合人群,我们传统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战时,特别是北方民族入侵时强调民族主义来抵御之,但是第二条也是长期的路线是靠文化为纽带,你认同华夏文化你就是中国人,而不管你是什么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马 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多种族、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本国族群关系以及政府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

中国几千年来在处理族群关系中具有把族群问题“文化化”的传统,但是近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吸收了欧洲把民族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的做法。

21世纪的中国应当从本国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也应当借鉴美国、印度、前苏联等处理本国种族、族群问题的策略与经验教训,把建国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改变为“文化化”的新方向,培养和强化民族—国民意识,逐步淡化族群意识。

关键词:族群;民族;文化;政治化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6-0122-12 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

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在跨国境的移民过程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也有一些成员得到了迁入国政府的公民身份。

在有些国家(如西欧国家),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他们虽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些状况的社会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多种族、多族群政治实体中,它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个政治实体内部(联邦、国家)不同族群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权利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看待存在于族群之间的各种结构差异(教育、行业、职业、收入等)和文化差异(语言、宗教、习俗等)的问题;面临着如何认识族群的存在与演变(观念和理论),以及政府今后应当如何引导族际关系的发展方向(战略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

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良性发展的社会中,所有族群将分享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所带来的成果,尽管在各种利益的分配上不可能达到绝对均等,但在一定意义上,所有族群都将是这个博弈过程中的“赢家”。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的财力、人力、物力即社会成本会明显提高,这将增加政府开支以及民众的税收负担。

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并有可能导致内战及引发外敌入侵,国家就会急剧衰弱甚至四分五裂,在动乱和战火中本国的经济基础和各项设施都将遭到破坏,这个国家的所有族群将饱尝政治分裂和经济衰败所带来的苦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

近年来前南斯拉夫地区族群关系的演变及其后果,即是最生动的例子。

所以,对于族群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的核心第41卷第6期2004年11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Vol.41,No.6Nov.2004社会问题之一。

一、“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 “民族”是目前最常用的中文词汇之一①,另一个中文词汇“族群”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在学术文献中,前者的对应英文词汇应当为“Nation”②,后者所对应的英文词汇则是“Ethnic group”(或Ethnicity)。

当我们同时使用“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提法时,因为前者包含了后者,实际上是把两个层面上的东西用同一个词汇来表述,混淆了两者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差别。

“Nation”和“Ethnic group”在国外文献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从这两个英文词汇各自出现的时间和具有的内涵来看,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人类群体,表现了不同的历史场景中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的认同形式。

“民族”(Nation)与17世纪出现于西欧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政治运动相联系,“族群”(Ethnic group)这个词汇则出现于20世纪并在美国使用较多,用于表示多族群国家内部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等)甚至不同体质特征但保持内部认同的群体,这些族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归类于这些社会中的“亚文化群体”。

根据以上情况,我曾建议保留“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的提法,同时把56个“民族”在统称时改称为“族群”或“少数族群”(Ethnic Min orities),在具体称呼时称作“某族”(如“汉族”、“蒙古族”)而不是“某某民族”(如“汉民族”、“蒙古民族”)。

[1](P156)提出这一建议有三个理由:一是我认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在社会、文化含义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少数种族、族群(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ies)是大致相对应的,改称“族群”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我国民族结构的实际情况;二是可以避免在两个层面(“中华民族”和下属各“民族”)使用同一个词汇所造成的概念体系混乱;三是当我们讲到中国的56个“民族”和地方“民族主义”并把这些词汇译成英文的Nationalities 以及Nationalis m时,国外的读者从这些英文词汇中很容易联想为有权利实行“民族自决”并建立“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某种政治实体和分裂主义运动,从而在国际社会造成严重误导。

“族群”(Ethnic gr oups)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传统与历史的群体,和作为与固定领土相联系的政治实体的“民族”(Nation)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别。

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处在纯粹的文化群体和纯粹的政治实体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一条“连续统”(Continuu m),在这条“连续统”的两端之间存在着无数个中间过渡阶段。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国家内部的各个族群就处于这个“连续统”链条的不同位置上,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外部势力的推动,这些族群或某一个族群在这个“连续统”上会从原有的位置向某个端点的方向移动,它所具有的“政治实体”的性质或者会增强或者会减弱。

所以,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

在某些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可能产生质变,一些族群确实存在着从现有的国家当中分裂出去的可能性,从“族群”转变为“民族”。

在前些年魁北克的公民投票中,如果多数人赞成魁北克独立,魁北克就有可能会脱离加拿大而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讨论“民族”与“族群”这两个词汇的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词汇用法实际上体现出人们在理解和引导族群关系时的不同导向。

二、引导族群关系发展的两种政策导向:政治化与文化化 在群体认同意识和政治实体边界的演变过程中,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如何引导族群关系方面大致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政策导向:一种把族群看作是政治集团,强调其整体性、政治权力和“领土”疆域;另一种把族群主要视为文化群体,既承认其成员之间具有某些共性,但更愿意从123①有学者考证中文“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南齐书》(约公元8世纪),用于表示中原的汉人(“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与“夷狄”相对应(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2004年第3 第6期马 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分散个体的角度来处理族群关系,在强调少数族群的文化特点的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在人口自然流动的进程中淡化少数族群与其传统居住地之间的历史联系。

1.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族群”观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东亚大陆一直是许多族群共同生息繁衍的土地。

在这些族群中,既有中原地区发展较快的“华夏—汉人”,也有居住在周边地区相对发展较慢的“蛮夷狄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族群识别、分野方面最重要的观念是“夷夏之辨”。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夷夏之辨”的核心并不是体现于体质、语言等方面在形式上的差别,而主要是指在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内在“文化”差别。

有的学者指出:“在儒家思想中,`华'与`夷'主要是一个文化、礼仪上的分野而不是种族、民族上的界限。

……华夷之辨并不含有种族或民族上的排他性,而是对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和区分。

”[2](P285)换言之,“夷夏之辨”并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区别与排斥,如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相对发展水平较高的“文明”与相对发展水平较低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水平较低的“夷狄”也承认这一点并积极向中原“华夏文明”学习。

它们之间最重要的互动关系,不是彼此敌视和相互消灭,而是文明的传播与学习。

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原地区的文明是世界最发达的文明,周边的“夷狄”或早或迟都会学习效仿中原的文明。

在这种观念中,凡是接受中原“教化”的人就被认同是“文明礼仪之邦”的“天朝臣民”。

“化外之民”则是需要教育开化的生番。

金耀基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传统的中国不同于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有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Civilizational s tate),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3](P614)。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写道:“毫无疑问,这种认为孔孟之道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意味着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是比民族主义更为基本的东西。

……一个人只要他熟习经书并能照此办理,他的肤色和语言是无关紧要的。

”[4] (P73-74)因为文明是可以相互学习和传授的,所以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夷夏之辨”中的“化内”和“化外”可以相互转换,“所谓中国有恶则退为夷狄,夷狄有善则进为中国”[2](P285)。

所谓“善”就是文明,“恶”就是不够文明。

这里既体现出了辩证思维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宽容态度。

①站在中原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原学者所积极主张的是以“有教无类”的开明态度,“用夏变夷”②。

中原王朝的皇帝、学者和民众把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其他族群看作是“化内”,对他们比较平等,对那些仍处在“化外”的族群虽然采取歧视态度,但是这种歧视的基础是“文化优越感”而不是“种族优越感”。

在这个优越感的背后,实质上仍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辩证的观点,即是始终承认“化外”可以通过接受中原的“教化”而转化为“化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