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 《可爱的四川》教学实践与思考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爱的四川》是一门综合性的地方课程,它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四川(德阳)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人文风情等,有利于学生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振兴四川(德阳)、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教学方式,仅供参考。

一、融入通史教材
在通史教学中自然渗透,有机结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一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印刷术”主题活动。

四川在唐宋时期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雕版印刷在我省民间留下了大量实物资料。

我们通过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征集到了民国时期德阳中江县谭家街挂面(地方著名特产)商标印版用于课堂展示,学生分组体验印刷过程,现场印制商标,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地方文化,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是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方面历史知识的集中讲解。

内容上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与课堂教学比较,教师讲得更深入更透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历史知识。

如《可爱的四川》第12课“好男儿当兵上前线”。

用专题讲座来处理,主要原因: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功绩;二是初一学生在通史中没有学过这部分内容,而抗战史又是该教材的一个重点;三是近年来关于抗战史研究的新成果较多,资料丰富;四是相关的影视作品很多,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五是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

但是无论是通史教材还是影视作品,对于四川、川军、四川人民在抗战中所作的巨大贡献都写得较少,反映不够。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收集了大量素材,从三个方面作专题讲座:一是川军在前线的抗战事迹;二是四川人民对抗战所作的贡献;三是四川(包括德阳)的抗日英雄故事。

通过专题讲座,学生知道了“无川不成军”,300多万川军出川抗战,64多万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贡献之大居全国之首!知道了100多万四川人民包括德阳人民在内,对广汉、新津、邛崃、彭山B-29重型轰炸机机场修建做出的巨大贡献(现在中国民航飞院训练机场,在5.12抗震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了1944年6
月从广汉机场等地起飞实施“马特霍恩(阿尔卑斯山的一座雪峰)行动”,千里奔袭日本本土的英雄事迹……这个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也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全民族抗战”的真正含义。

三、参观考察活动
参观考察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川历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而德阳是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

有闻名海内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汉三星堆遗址;有保存完好、建筑精美、全国第三的德阳孔庙;有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有雄伟壮观的什邡李冰陵;有古代24孝之一“一门三孝”的发源地旌阳区孝泉镇;有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等三国文化遗迹;广汉中学“广汉二五起义”纪念园(1930年10月25日,以老一辈革命家曹荻秋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师生发动了震惊全国的革命武装起义)等等。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的发源是多元化的,巴蜀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爱国和爱家乡是辩证统一的,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家乡的人能够真正爱自己的国家。

四、历史故事会
历史故事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一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2、13岁,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同时这一阶段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德阳历史人物传记》,组织了“德阳历史人物”小故事会,有的学生讲了中江宋代状元苏易简的故事,有的讲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绵竹人杨锐的故事,有的讲了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事等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讲历史故事,既帮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五、以考促学
我们十分重视地方史教学,在期末考试、中考中都体现了地方史教学内容。

在这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校就有关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的考试题,在德阳市2009年的中考中有关于杨锐的考试题。

考试当然不是判定老师、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确实有利于推动地方史的教学。

当前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育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通史教材与地方史教材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充分整合地方史与通史教材,提升历史课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