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登鹳雀楼)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边
右边
实验 动力 距离 阻力 距离 次数 F1/N L1/cm F2/N L2/c
m
1
2
支 L1





用 点 的
F1


L2 F2
3
4. 分析与论证
思杠((考12杆) )动:影 观水力响 察平×杠 实平左杆 验衡边水 数距平据的离平,条衡分=件的析阻杠因是力杆素:平有×衡哪右时些边,?距离 这些因素之F间1 ×有什L1么=关系F2?×L2

, 用字母 , 用字母 , 用字母 , 用字母 , 用字母
活动2 探究杠杆的平衡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形式: F1·L1=F2·L2
的这 杠是 杆阿 原基 理米 。德
发 现
阻力作用线
支点
动力
杠杆的五要素: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支点到阻
力作用线
的距离
L2阻力臂
F1动力
O 支点 F2阻力
L1动力臂 支点到动 力作用线 的距离
动力作用线
找一找杠杆的五要素
L2
L1
O
F2
F1
画力臂的方法
• 一找点(找准支点) • 二画线(画出力的作用线) • 三作垂线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 • 四把符号标旁边(标垂足——直角符号,
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用
ι1表示动力臂,ι2表示阻力臂。)
一、杠杆 1.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 (2)动力: (3)阻力: (4)动力臂 (5)阻力臂:
核心问题: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串珠问题: 1.诗人登上哪儿了?
鹳雀楼。
2.诗靠着群山落下 去了,黄河流入大海。
3.诗人登上去后想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想到的是:想看到很远很远的 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
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走近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 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 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 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 州词》。
的 力
杠杆:在力 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
跷跷板在水平位置平衡由哪些因素决定?
活动2 探究杠杆的平衡 1. 提出问题 影响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的因素有哪些? 影1.杠杆受到的作用力 响 因素2. 距离
活动2 探究杠杆的平衡 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诗 人登楼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18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助读 初读 深入 结构 课堂 当堂 资料 感知 感悟 主旨 拓展 检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国学诵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羌(qiāng) 笛何须怨(yuàn)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谚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解释:比喻很难摆脱关系,避免不了嫌疑.
课后作业
完成“阅读方法练”。
第十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 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阅读方法解密:景物描写
概念: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 景、物体的描写。
作用: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借景物抒发感情等。
拓展: 你还会写出两句王之涣写的其他诗吗? _黄__河__远__上__白__云__间__,__一__片__孤__城__万__仞__山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问题: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串珠问题: 1.诗人登上哪儿了? 2.诗人登上去后看到了什么? 3.诗人登上去后想到了什么?
梳理文意
依:靠着。
登鹳雀楼
入海流:指黄河最
(唐)王之涣 终流入大海。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傍晚的太阳。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 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活动1 观察体验
做一做:①镊子夹东西②剪刀剪纸③用直尺撬文具盒 看一看:图片中的工具,思考并讨论它们工作时的共同特征
活动1 观察体验
做一做:①镊子夹东西②剪刀剪纸③用直尺撬文具盒 看一看:图片中的工具,思考并讨论它们工作时的共同特征





O 支点

使
F1 动力
杠 杆




的 力
F2 阻力 共同特征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 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欲:想要。
更: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 层楼。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由远望“白日”到俯瞰 “黄河”。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象壮阔、气势雄 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 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 课文中的生字词。同 时认准字音,理解诗 句意思。
我会认
guàn



多音字
ɡēnɡ (更衣 半夜三更) 更 ɡènɡ (更好 更加)
我会写


音序:Y 部首:亻 结构:左右
组词:依着 依靠 造句:小兰和奶奶相依 为命。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横宜长, 末笔捺宜舒展。
qióng

音序:Q 部首:穴 结构:上下
组词:无穷 贫穷 造句:小偷被警察问得理 屈词穷。
书写指导:“穴”略宽,上点 居中,“力”撇舒展。


音序:M 部首:目 结构:独体
组词:目光 目录 造句:他向我投来羡慕的 目光。
书写指导:书写时宜瘦,且居 中,两横左靠右不靠。
结合核心问题品读古诗。
课文结构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
登 鹳
黄河入海(想象)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楼 登楼所思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 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 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推荐阅读
登楼寄远
李九龄
满城春色花如雪,极目烟光月似钩。 总是动人乡思处,更堪容易上高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