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先生: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仁厚先⽣: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编者按:中国⽂化是⼀种实践的理性,⽽不是认知的理性,在王阳明的致良知教得以充分的开显。

古圣先贤⽴⾝⾏道,道成⾁⾝,⽤⼀⽣的⾏仪见证⾃⼰所坚守的真理。

今⼈的道理“知道”的不少,却和⽣命分隔,从知道到做到有如天堑,何以?蔡仁厚先⽣阐发阳明⼤义,指出今⼈在意念发动处太容易放过⾃⼰,遂成⼝⽿之学。

蔡仁厚先⽣:(1930——)祖籍江西,师从牟宗三先⽣,东海⼤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物,2017年第⼋届世界儒学⼤会上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物。

墨⼦悲丝吴景略 - 中国⾳乐⼤全·古琴卷·卷⼆;古琴演奏家吴景略;中国古琴四⼤宗师吴景略
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蔡仁厚

阳明解《⼤学》的“致知”为“致良知”。

致,是推致,扩充之意。

“格物”则解为“正物”,⽽物者,事也。

事,即是⾏为的终始过程。

吾⼼之良知,不但知是知⾮、知善知恶,⽽且是是⾮⾮,好善恶恶,则这个⾏为便必然是善的。

表现⼀个善的⾏为,便是成就⼀件善的事,也就是物得其正;如此,则知亦致了,物亦格了。

所以阳明说:
致吾⼼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宜,皆得其正,也就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成了。

这就是阳明讲格物致知与致良知教的主旨所在。


知与⾏,何以不合⼀?
如果“知”是指⼀般的知识,则从知识到⾏为(从理论到实践),本来就有间隔(不合⼀),必须经历⼀个过程,多⽅调适,到最后才能两相配合⽽⼀致。

但阳明所讲的知⾏合⼀,不是这个意思。

他是归到“致良知教”中来讲。

他的弟⼦徐爱问道:“今⼈尽有知得⽗当孝、兄当弟者,却不得孝、不能悌,便是知与⾏分明是两件。


阳明如何回答呢?他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的本体了。

未有知⽽不⾏者;知⽽不⾏,只是未知。

圣贤教⼈知⾏,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著你只恁地便罢。

故⼤学指个真知⾏与⼈看,说“如好好⾊,如恶恶臭。

”见好⾊属知,好好⾊属⾏。

只见那好⾊时,已⾃好了;不是见了后,⼜⽴个⼼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

只闻那恶臭时,已⾃恶了;不是闻了后,别⽴个⼼去恶。

……知⾏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
知⾏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即是⼼体。

知⾏本体的⾃性,原本是合⼀的,它之所以不合⼀,是因为被私欲私意隔断,所以必须有“致”的⼯夫以复其合⼀之体。

有些⼈虽知⽗母当孝⽽却不能孝。

他之所以知归知,⾏归⾏,并不是知⾏真的为⼆⽽不合⼀,⽽是由于这个⼈的知⾏之体(本⼼)被私意隔断了。

有私意阻隔,他那孝亲的良知便不
能“致”(不能扩充出来),不能致便是不能⾏。

既不能⾏孝,便不算真知孝。

反之,如果没有私意隔断,则他那孝亲的良知⾃⾃然然能“致”于⽗母⾝上⽽表现为孝⾏。

如此,便是“知⾏合⼀”,便是复得那知⾏本体了。


王阳明还有⼀段话:
问知⾏合⼀。

先⽣⽈:“此须识我⽴⾔宗旨。

今⼈学问只因知⾏分作两件,故有⼀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便不去禁⽌。

我今说个知⾏合⼀,正是要⼈晓得⼀念发动处,便即是⾏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此便是我⽴⾔宗旨。


⼀般⼈把知⾏分做两件,故以为意念是意念,⾏为是⾏为,⼆者不能关联贯通。

于是,他⼼中虽有不善的念头,只要尚未做出不善之事,他便⾃我原谅,不知警惕。

殊不知“正⾝,正⾏”必须从“正⼼,诚意”做起。

⼼的本体虽⽆不善,但⼼所发出的意念却有善恶的分化。

⽽⼈之作善作恶,其⼏正在于这⼀念发动处;虽⼀念之微,却正是圣与凡、正与邪分界的关⼝,不可不慎。

阳明曾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意念发动处的善恶,良知⾃然知之,这是“知”;善念恶念既已萌发,便是⾏为的始端,也就是“⾏”了。

所以知和⾏是同时并起的,是“即知即⾏”、“知⾏⼀贯”的。

识得此意,⾃能随时随事“去⼈欲,存天理”。

意念⼀有萌发,便⽴即彻根彻底将它克倒,不使任何不善之念潜伏在⼼,这就是阳明倡
说“知⾏合⼀”之教的宗旨所在。

由此可知,知⾏⼀贯的关键,只在“良知”是否能“致”。

良知天理能够致于事事物物(即,能够贯注扩充到⼀切⼤⼩⾏事之中),则知⾏⾃然⼀贯⽽合⼀。

反之,如果良知天理不能致于事事物物,不能通贯到⽣活⾏为,便表⽰良知天理被私意私欲隔断了。

如此,知与⾏便贯通不起来,当然知⾏不合⼀。

也以此故,阳明50岁确⽴“致良知”为⼝诀(讲学宗旨)以后,便不再提“知⾏合⼀”。

因为良知是知,致良知便是⾏。

在“致良知”这⼀⼝诀之中,知与⾏都含在其中,这时
候,“知⾏合⼀”已属当然之事,所以⽆庸赘⾔了。

摘⾃蔡仁厚先⽣《孔⼦的⽣命境界》
编辑:赵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