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专题训练(三)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三尖子生训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4.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25.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26.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30.“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

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

该现象的出现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31.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

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

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

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民族矛盾激化B.案件数量增多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27.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28.《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32.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2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33.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
A.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B.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33.面对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俾斯麦政府的做法客观上
A.体现“鞭子加糖果”的两手政策B.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
C.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D.巩固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
34.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

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35.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
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
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
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
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个大题,共52分。

其中40、41为必做试题,45、48为选做题,请任选一题作答,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相同。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

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

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

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

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

”……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

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

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

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

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

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10分)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5分)41.(1 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初期,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盛世,然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与汉、唐、宋、明并无差异,从总体说来仍是一种量的堆积即简单增加,我们将其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

而且,这一等差级数的堆积型增长,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国家生命力的接力棒传到英国,而此时大英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增加,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即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

——摘编自何川芳《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运用清朝前期和英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材料观点进行论证。

(12分)
(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5.(15分)(原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
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
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

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

病残或家庭有困难
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

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
准予在集镇落户。

到2 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类流动人口已迭1.1亿。

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对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一一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体制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7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材料二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

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两位作者肯定了曾国藩的哪些优秀品质。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位作者分别是从何种角度肯定曾国藩的,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9分)
历史答案
24--35 CA CADAD BBCDD
40. (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4分)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

(6分)
(2) 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规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6分)
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4分)
认识:实行官邸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消费,促成廉洁之风。

(5分,任答2点即可得5分)
41.(12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有限度的等差级数发展,即量的增加;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是无限的等比级数发展,即质的突变;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与与大英帝国有着本质区别。

结论: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不利于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

观点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呈现出了等比级数或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论证:
经济: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趋势发展;商业和城市发展;新的雇佣关系出现;经济总量占据世界前列地位。

科技:产生了几部科学巨著,同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市场:国家统一,国内市场发展;长途贸易发展;商邦活跃;海禁政策时有松弛,中外贸易日渐发展。

劳动力:赋税政策调整(摊丁入亩),有利于人口流动。

结论:若不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也会慢慢步入近代社会。

(说明:在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评论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并借鉴其它的史学观点。


45.(15分)
1)趋势: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

(4分)背景: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逐渐打破计划
经济体制,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
1)意义;有利于人口流动、人才交流,有利于劳动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稳定社会秩序等。

(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梁启超肯定了他谦虚谨慎、知难而进、不断进取等优秀品质;蒋廷黻肯定了他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致力于改革的精神。

(6分)
(2)不同角度:梁启超从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了评价,蒋廷黻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认识:二者对曾国藩的评价都有道理,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曾国藩对近代中国的贡献;这说明,评价者的角度和立场不一样,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