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一)
一.概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5.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7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

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

8.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9.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0.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1.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区分标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

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2.肯定和否定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13.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
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社会交往实践,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的实践活动。

14.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

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而发生与发展起来的。

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7.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8.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

19.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0.所谓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构成。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物质要素。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与劳动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人”的要
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者。

劳动对象是被劳动者的劳动所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

劳动对象的实际状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之一。

劳动资料是将劳动者的劳动转移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中介环节。

劳动资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工具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

工具系统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客观标志。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属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所以又统称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指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物质要素。

(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要素,也被称为“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管理是对生产过程规律的认识和控制。

可以优化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2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经济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首先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进而与地位关系一起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

22. 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暴力工具。

从社会现象看国家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

23.社会基本矛盾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4.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为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与斗争。

阶级斗争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2)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飞跃。

25.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被压迫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

26.社会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
社会各领域开展的改造和调整。

改革与革命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

改革是社会的量变,革命是社会的质变。

第二范围不同。

改革可以广泛开展于社会各个领域,革命集中开展于社会政治领域。

第三,主体不同。

改革是统治阶级发动的,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第四,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革命是为了彻底推翻当前的社会制度。

改革与革命有一点相同,都是通过解放生产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7.人们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28.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特殊人物。

既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也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

29.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30.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经历三种意识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说成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本原。

主张上帝或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

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4)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进。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和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注。

(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或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多方面必然性,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哲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3)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6.为什么说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

马哲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

(2)哲学内容上的变革。

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

(3)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

马哲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哲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