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下)第十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三(下)第十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将某植物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和水分都不再进入细胞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1、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据图分析,随时间的变化是:细胞内的离子浓度超过细胞外,因此物质的运输方向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属于主动运输的方式.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浓度高于乙曲线,说明甲离子的吸收速度快,主要原因是载体的数量.
解答:解: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A错误;
B、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选择性,又细胞内甲离子浓度大于乙离子浓度,所以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最初的时间内,两种离子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C错误;
D、主动运输是细胞为保持正常生命活动而主动从吸收或排出物质,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细胞对甲、乙两种离子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吸收速率稳定,此时两种离子继续进入细胞,水分子则可以进出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的特点、条件和影响因素,学生要对照曲线加以仔细辨明.
2.(6分)(xx•广州二模)下表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波长(mm)400 450 500 550 600 670 700
吸收光能百分比(%)叶绿素a 40 68 5 15 16 40 16
全部色素75 93 50 35 45 75
35
A.O2的释放速率变化与全部色素吸收光能百分比变化基本一致
B.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时,叶绿体中C3的量会增加
C.该植物缺乏Mg时,叶绿素a吸收的光能百分比的减少幅度更大
D.环境温度降低,该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因此绿光被反射出来,使得叶片呈现绿色.
解答:解: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能吸收光能并产生[H]和ATP,释放出氧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色素吸收利用光能越多,氧气释放量越大,A正确;
B、当光波长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时,植物吸收光能的百分比增加,光反应阶段加快,造成[H]和ATP增多,C3的还原加快,因此C3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
C、当植物缺乏Mg时,叶绿素a不能合成,因此叶绿素a吸收光能的减少幅度更大,C正确;
D、当环境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力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以及光反应生成的ATP、[H]和氧气等;识记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元素.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3.(6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有关该分裂过程的说
法正确的是()
A.该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B.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均为
C.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小鼠癌变的机理,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解读题图,综合判断.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该图为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异常分裂,分裂过程应该是有丝分裂,无四分体.A错误;
B、由于染色体的丢失是随机的,所以分裂产生的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不一定为.B错误;
C、由题意可知A基因为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不正常增值,若细胞中抑癌基因不存在,则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C正确.
D、染色体向两级移动是染色体的作用,所以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抑癌基因的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不同,细胞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4.(6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甲、乙两株的自交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比例为()
A.B.C.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甲、乙两株的自交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
解答:解:若用A、a表示,甲株后代中AA:Aa:aa=1:2:1,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则产生A和a配子概率均为0.5,后代中AA=,Aa=,aa=.若只收获正常株即AA和Aa上所结的种子,则只有Aa上结出aa的种子,用配子概率进行计算,概率为××=,故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占AA和Aa的后代的比例为aa==.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运用,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5.(6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调节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顶芽的幼嫩细胞可利用苏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B.果实发育过程中仅生长素发挥重要作用,而促进果实成熟的主要是乙烯
C.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D.休眠的种子经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2、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当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数值,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解答:解:A、能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化成生长素的氨基酸是色氨酸,A错误;
B、果实的发育过程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过高,可以通过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植物生长,C正确;
D、打破种子休眠的是赤霉素,不是脱落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质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熟练识记及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关系的理解.
6.(6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紫色洋葱可用于观察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
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要用到重铬酸钾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其与酒精反应溶液颜色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C.科学家使用同位素标记法获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卡尔文循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NA是遗传物质等
D.调查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1、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检测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甲基绿使得DNA 成绿色,RNA使得吡罗红成红色,一般采用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内表皮细胞.
2、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过程中消耗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卡尔文利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即卡尔文循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实验荧光标记法.
解答:解:A、紫色洋葱的根尖细胞可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洋葱内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紫色的外表皮细胞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A正确;
B、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酒精是利用重铬酸钾溶液,该溶液在酸性条件下遇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卡尔文利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即卡尔文循环;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实验采用的是荧光标记法,C错误;
D、调查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D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必修教材中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1分)
7.(9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某研究者对某一大豆新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开展研究,首先将大豆种子置于水分、空气、光照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的重量变化,结果如图甲所示.再选取大豆幼苗放在温室中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如图乙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在第4天测得的种子吸收的O2与释放的CO2之比为1:3,此时大豆细胞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为1:6;6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第10天,大豆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大致相当.研究者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据图乙分析,限制AB段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若白天温室温度高于5℃,则白天温室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是减小,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温室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
(3)图乙C点时叶肉细胞产生的O2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细胞外,图中B、D(填字母)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图甲中:大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呼吸时消耗1mol葡萄糖需要吸收6mol氧气,产生6mol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
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根据种子吸收O2与释放CO2的体积比可以计算出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
分析图乙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某植物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消耗量.其中O2消耗量可以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因此图中A点时,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为0,表示此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超过A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此时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来源有:线粒体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1)设无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为X,则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2X,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有氧呼吸过程吸收的氧气为6Y,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Y,由题意可得关系式:6Y:(6Y+2X)=1:3,解得;X:Y=6:1.6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根据曲线图,第10天大豆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大致相当.用含18O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图乙中,限制AB段限制光合作用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自变量温度.据图分析,白天温室温度高于5℃,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0,则白天温室中CO2浓度减小.图中的实线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高于20℃后实线不再上升,而虚线继续升高,表明该植物的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高,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
(3)图乙C点表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产生的O2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细胞外.B、D点均在横轴的上方,净光合速率均大于0,植物光合作用实际制造的有机物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B点、D点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因此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故答案为:
(1)1:6 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10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温度减小20
(3)从叶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细胞外B、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光合作用的条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分析题图和题干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关系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8.(9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过敏通常也叫超敏,是指机体对抗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物质甲是抗原,物质乙是淋巴因子,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CE(填字母).
(2)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的A(填字母).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填数字).
(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甲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失调病.在此过程中,物质甲是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其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填数字).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3、图中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甲表示抗原,乙表示淋巴因子,丙表示抗体,丁表示.
解答:解:(1)在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物质甲是抗原,物质乙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分析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2)A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并且吞噬细胞将抗原吞噬、摄取、处理之后再呈递给T细胞,故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3)过敏反应中,物质甲为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表面,并且在第二次过敏原刺激时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即过程⑧⑩.故答案为:
(1)抗原淋巴因子CE
(2)A ②
(3)过敏原⑧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12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有三个通过不同途径得到的纯种白花矮牵牛品系,将它们相互杂交,得到如下结果,请回答:
杂交亲本后代表现型
1 品系1×品系
2 全部白花
2 品系1×品系
3 全部红花
3 品系2×品系3 全部白花
4 F1红花×品系1 红花,白花
5 F1红花×品系2 红花,白花
6 F1红花×品系3 红花,白花
(1)仅结合杂交1、2、3可推知,花色性状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再联系杂交4、5、6可推知,花色性状应该由3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由杂交2可知,红花为显性性状.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Cc(答题时请用基因A、a、B、b、C、c…)
(3)用杂交实验2中的F1红花与杂交实验3中的F1百花杂交,后代中红花所占比例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的杂交组合5中,F2代为红花,白花,即红花的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3.因此可判断花色性状至少涉及到3对等位基因,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由于品系1×品系2和品系2×品系3的后代都全部白花,而品系1×品系3的后代全部红花,所以可判断花色性状不可能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再根据实验5:F1红花×品系2,后代表现为红花,白花,说明红花概率为,为()3,因此可判断花色性状至少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杂交2(品系1×品系3)的后代全部红花可知,红花为显性性状.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Cc.
(3)实验2中的F1红花为三对基因都杂合的杂合体,实验3中的F1白花为两对基因杂合的杂合体,所以它们杂交,后代中红花比例为=.
故答案为:
(1)2 3 自由组合
(2)显AaBbCc
(3)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11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在对全球变暖问题上,“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己成为人们的共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变暖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可能入侵到较高纬度地区.如果发生此种情况,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最终是S型曲线.这一变化可能的威胁是成为被入侵地的物种的竞争者,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2)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南极的生物群落在全球变暖后,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两极被认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如图表示南极洲一个简化的食物网.小齿鲸处于第四、五、六、七营养级.全球变暖会导致磷虾的数量急剧下降,受这一变化影响最大的种群是须鲸.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正常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或灭绝.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同一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最高级的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
解答:解:(1)新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由于存在一定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的增长最终会呈S型曲线增长.低纬度物种进入高纬度地区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可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题目所述的群落演替生长原有基础上的演替,所以是次生演替.
(3)小齿鲸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处于低四、五、六、七营养级,据图分析,只有须鲸的食物单一为磷虾,所以磷虾减少,影响最大的是须鲸.
故答案为:
(})S 成为被入侵地的物种的竞争者或捕食者,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2)全球性次生演替
(3)四、五、六、七须鲸
点评:不同综合考查了种群的增长、群落演替、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三、【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15分)
11.(15分)(xx春•株洲校级月考)如图表示菊花的嫩枝和月季的花药的离体培养过程,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菊花来说,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一般是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对月季来说,适宜花粉培养的时期是花粉应处于单核靠边期.为确定该花粉是否处于该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
(2)在培养花粉的培养基中要加入一定的植物激素,常用的植物激素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3)某同学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感染了几种细菌.若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几种细菌后,指示剂变红就可以鉴定其中含有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为避免其他微生物对培养基造成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接种时应注意C.
①接种室要消毒
②只要戴口罩,操作时便可说话
③外植体可预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浸泡,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后,再用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④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