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1 第39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后达标检测(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跟踪检测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成都摸底)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形象和性情相同,只不过神青春常驻、最有智慧和最为健美而已。
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缺失B.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C.文明开化程度较低D.忽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解析:选B。
题目中“神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形象和性情相同”说明古希腊时期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故B项正确。
2.(2019·安阳调研)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
这说明他( )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在普罗泰格拉看来,道德是以欲望和追求为培养目标的,故A项错误;普罗泰格拉作为智者学派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哲学知识不难知道,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非客观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传统神学观念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3.(2019·黄石调研考试)据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可推知古希腊当时( ) A.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人们的思想充满迷信
C.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D.民主政治获空前发展
解析:选B。
“人是万物的尺度”,梳理的是人与神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对神的崇拜,故B项正确;该观点的提出,恰恰说明当时并未能很好的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故C项错误;该观点提出时期,古希腊民主政治高度繁荣,但是该观点不能反推出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4.(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苏格拉底用“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到人间。
这说明此时期希腊哲学( )
A.放弃对自然的研究转向人事问题
B.开始追求绝对不变的本体和理念
C.通过心灵的内在原则来认识外部世界
D.从理性角度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
解析:选C。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把心灵的内在原则伦理化,致力于探讨德性的定义,与材料中“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到人间”相符,故C项正确。
5.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
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
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B.推崇“美德即知识”
C.崇尚意志自由D.反对狭隘民主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可知,苏格拉底不愿充当金钱的奴隶,崇尚人格和精神的自由,故C项正确。
6.(2019·武汉调研)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感到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无法认识真理,进而热衷于对现实本质的认识,如怎么知道何者为真?可见,柏拉图认为(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是万物之本源”
C.“人类正当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己”
D.“本能是创造性的肯定的力量”
解析:选B。
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为,人本身和周围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因此提出理念论。
B项符合柏拉图理念论,故B项正确。
7.(2019·东莞期末)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每一种德行都处于两种恶之间,这两种恶的一种是不及,另一种则是过分。
与此精神最相近的是( )
A.真理至上B.中庸之道
C.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中“处于不及和过分之间”得出中庸,与B项表述相符,故B项正确;A、C、D项均与题意无关,故A、C、D项错误。
8.(2019·吉林模拟)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 )
A.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
解析:选A。
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论证了社会分工中,只有哲学家(贤人)才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这一国家学说指出了泛滥的直接民主制的希腊政体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C项属于近代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D项属于智者学派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9·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材料二
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分别得出;第二小问原因,其一,根据第一小问中墨家的主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说明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难以推行,其二,根据第一小问中法家的主张,说明法家的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其三,就儒家本身而言,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其四,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儒家思想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了君主专制需要,特别是经汉武帝认可后,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统治地位。
(2)第一小问要素,根据材料二“守法即正义”“依智慧……分工,贤人治国”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不同点,通
过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比较,从价值取向方面的不同分析回答。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原因: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
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如回答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也可)。
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思想,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人文思想,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