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乐府中有两篇《东门行》歌辞,这里用的是 本辞。另一篇为晋乐所奏,共四节,较本辞有 所增衍。其中最显眼的是,“今时清廉,难犯教 言”之类的句子。这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 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粉饰。尽管作了 这样的改动,基本思想内容还是不能改变,最 后只好予以排斥。这篇民歌的遭遇,见诸 《古今乐录》所引王僧虔《技录》的记
6
郭茂倩《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是根据音乐类别分 别排列作品,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 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 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 完备的一部诗集。与汉乐府有关的凡四类,其中《郊庙歌辞》 中首列的《汉郊祀歌》是西汉文人为宗庙祭祀作的乐歌;《鼓 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题下标明“古辞” 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汉民歌。《杂曲歌辞》收录的文人作品 中有一些出自东汉。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 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 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21
2)“拔剑东门去”
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 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行劫,不一 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 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 无反顾。“拔剑东门去”的动作表现了其坚 定的决心。拔剑的动作是向上的、激愤的行 为,表现了主人公愤懑无比、决然出击、决 不坐以待毙的心情。是对现实作了清醒的认 识后的反抗。因此,这首诗是充满了反抗的 成分的。
15
3、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越看心中越惆怅,越想心中越失意。悲痛欲 绝之余,主人又捏紧腰间的长剑, “唰” 地拔将出来,反身又要直奔东门而去!

16
4、“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补〕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餔:吃。 做为“餔糜之妇”的妻子,出来阻拦丈夫的鲁莽行
妻子也因此完了。此诗把这一过程写得集中而分明,
对丈夫的果决和妻子的痛苦也有所显示,在字里行
间又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它较之《病妇行》、 《孤儿行》的叙事不集中,多少有点罗列现象而不 分主次的缺陷实在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但《东门行》仍是对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叙述,
而且其叙述也未能展开。而在《十五从军征》、
《陌上桑》、《羽林郎》中叙事诗得到了进展。
25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
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
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从那时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新体诗。 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杂言,《诗经》中虽已经有 了,如《式微》等篇,但为数既少,变化也不大,到汉乐府民 歌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 的句式都有,如《孤儿行》“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便是十字 成句的。而《铙歌十八曲》全部都是杂言,竟自成一格了。
13
2、来入门,怅欲悲
怅:失意貌。 惆怅失意。 从东门回来,一无所获,空手回家,
14
3、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盎:腹大口小的瓦罐 还视:回头看。 架:晋乐所奏作“衍(háng杭)”,衣架。 瓮中储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一家人
总不能喝西北风度日!眼看着老人饿得面黄 肌瘦,却无米下锅,这漫长的日子该怎样度 过!看看空荡荡的衣架上,连一件衣服也没 有,小儿子冻得哇哇直哭,这漫漫的冬日怎 能捱到头啊
事。怎奈丈夫主意已定,故只得扑上前去,跪倒在 地,扯住了丈夫的衣补救,嘤嘤啼哭着:“我求求 你了!别人家富贵,就让他们去享乐吗!贱妾我愿 意和你一起吃糠咽菜喝稀粥,苦度终日,可不能去 冒风险啊!看在老天的份上,看在你幼小的儿子的 份上,你就听我一句话吧!你今天的做法实在是不 对头啊!”
17
5、“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22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急征暴 敛,摇役繁重,因此,城市经济破产,广大人民食 无米,穿无衣,无法生存下去。翦伯赞先生曾说, 赋税、徭役、武装的压迫和刑法的威吓,这就是东 汉政府对当时人民的恩典。在这样浩荡的皇恩之下, 当时的人民,如果不甘饿死,那就只有两条出路: 不是自卖为奴婢,便是合伙为盗贼。这诗就是不甘 饿死的人民起来反抗的一种表示,有很积极的意义, 是乐府诗中斗争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 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 “乐府双璧”。
10
命题
古乐府命题多用歌(短萧鐃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 行(孤儿行、病妇行、东门行、西门行、短歌行、从军行)、 曲(西曲、西洲曲、)、引()、吟(白头吟)、谣等来命名, 后人常常把它理解为:“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以 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为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 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为引;高 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为曲:吁嗟慨歌,悲优深思, 以呻其郁者为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意曰篇 (名都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清平调);愤而不怒曰怨 (闺怨、宫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杂诗),以 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 愁名者。”
9
3、特色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 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 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 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 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 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 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 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东门行
汉乐府民歌
1
东门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并通过对本诗特色的欣赏和领会,归纳汉乐府诗歌叙事性的主 要特色。
【重点难点】 本诗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 《东门行》 一、介绍汉乐府诗歌的本质和来源 二、分析本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找出体现其性格特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3
雅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 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 中“颂”相同,属于雅乐部分的乐歌一般来 说价值不高。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 等,其贡献在于七言诗句的使用逐渐增多, 最后终于形成了纯粹的七言诗。
4
俗歌
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 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 “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 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
载:“《东门行》歌古‘东门’一篇,今不歌。”
24
3、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讨论本诗的语言特色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用对话的方式表达的。面对 丈夫毅然决然的行动,妻子却在考虑丈夫的性命安 全,考虑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故苦苦哀求 丈夫,一“劝其安贫贱”,二“恐其触法网”,应 该“上惭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而决心 已定的丈夫则回敬了几个坚定的字眼:“咄”、 “行”、“迟”、“难”,把他再出东门的强烈欲 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两段对话,把妻子善良、贤慧 同时又是小心谨慎的妇人形象,和丈夫粗鲁、果敢 同时又是被迫无奈铤而走险的汉子形象活脱脱的表 现出来,跃然纸上。
行:走啦。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了。 下:脱落。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面对妻子的哀求,丈夫根本就听不进去。做为一家之主,他怎
能眼看着这个家受苦受难而视之不见?“不!不!我还是要走! 我现在走已经晚了。你没有看到我头上这频频脱落的白头发? 这苦日子咱们还能再捱多久?难道白白等死吗?”
18
四、艺术特色
1、叙事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
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
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
《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
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
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
事的作》,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
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
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19
《东门行》
诗人显然并不鼓吹抢劫,他所写的实是这对夫妻走 上绝路的过程。丈夫的这种行为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20
。 2、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分析本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找出体现其性格特征的典型细节
1)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 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 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这奋不顾身的一去一回,又愤然复出,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已被 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生计,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 清代沈德潜说:“既出复归,既归复出。功名儿女,缠绵胸次。” 主人公初次出东门后,又放心不下家中妻子儿女,故“出”而又 “归”。归来后,看到家中生活实在难以继续,故又不得不“归”而 又“出”了。这样的描写,主人公的形象便栩栩然立了起来:做为一 个有血有肉的人,既想出门去建立功业,拯救百姓,拯救家人,又牵 挂着家人的生活,处于矛盾之中的人物变得具体生动,而又真实可信。
7
战城南
汉乐府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叙事诗的形成。 其最大长处在于描绘具体的生活现象,以此 来使人感动。目前所见最早的汉乐府中属于 俗乐的作品为《铙歌》的《战城南》。
8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 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薄苇冥冥。枭骑 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 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 归。
5
2、作品
《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 (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据 《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的各地民 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 加上东汉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 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宋书·乐 志》、《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 书,而以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所收最为完 备。
11
二、主题
本篇叙述一对夫妇因生活贫困,实在维持不 下去了,丈夫准备出去行劫,虽经妻子劝阻, 但他还是毅然走了。
一个城市贫民,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 和压迫下,无衣无食,不得不铤而走险,妻 子也劝阻不住。
写一个为贫穷所迫,铤而走险的人。
12
三、文本解释
1、出东门,不顾归;
东门:指主人公所居城市的东门。 顾:思,念。 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一本作“不愿归”。 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 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 城门,决然前往,哪里还考虑回来回不来!家中的妻 儿老少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维持,与其饥冻而死, 还不如铤而走险,反正是一死!
这篇诗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 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26
5、五言体
征的典型细节 三、讨论本诗的语言特色、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可能的前因后果 四、补充汉乐府的其他作品 五、背诵本诗
2
一、介绍汉乐府诗歌的本质和来源

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
曲》。
1、什么是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掌管音 乐、采集地方歌谣的政府机构。这个机构除掌管朝 廷在祭祀、朝会等隆重的场面所使用的乐曲、乐歌 (一般称为“雅乐”)外,也掌管从民间采集来的 乐曲、乐歌(一般称为“俗乐”)。由此就进而把 他们所掌管的上述两种乐曲、乐歌都称为乐府,再 外后便把别人(包括后人)以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 也统称为乐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