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误诊为脊柱结核7例原因的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氏杆菌病误诊为脊柱结核 7例原因的
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布氏杆菌病患者7例以及同期出院确诊为脊椎结核的患者
1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
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特征,并与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存在着相似的症状,主
要表现为间断性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腰痛、脊柱活动受限、局部叩击痛等,
其中观察组布氏杆菌病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疼痛,而对照组脊柱结核患者多表现为
慢性钝痛,部分表现为剧烈疼痛。

观察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7例
患者检出两个椎体受累,分别为L2-3(42.86%)和L4-5(57.14%)。

对照组脊
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11例患者检出两个椎体受累,分别为L1-2
(33.33%)、L2-3(13.33%)、L4-5(6.67%)、T7-8(6.67%)、T12L1
(13.33%)。

4例患者检出三个椎体受累,分别为T7-9(20.00%)、L2-4
(6.67%)。

两组患者均存在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坏等表现,其中脊柱结核患
者的椎间盘破坏更为严重,布氏杆菌病患者则相对较轻。

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
症状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布氏杆菌病进行诊断,存在误诊为脊柱结核的
可能性。

该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方面的细微
差异,应该引起关注。

进一步采取病理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误
诊风险。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脊柱结核;原因分析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传染性。

该疾病由布氏杆菌引发,
多发于牛、羊等牲畜中。

人在接触患病牲畜后,也会感染布氏杆菌病。

人体感染
布氏杆菌后,全身多个系统、组织会受到损害,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布氏杆菌病
的发生,会对患者的骨关节造成损害[1]。

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早期症状为发热、乏
力、关节肌肉酸痛等,缺乏典型特征,难以作为确诊疾病发生的依据,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根据影像特征,判断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情况。

但是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中,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

由于布氏杆菌病侵袭脊柱,引发脊柱炎,相关症状与脊柱结核相似。

在影像学检查中,两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也存在相似之处,而差异性并不明显,容易受到忽视,往往会根据椎间隙变窄、椎体面骨质破坏等特征,将疾病诊断为脊柱结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误诊的风险[2]。

本研究以7例布氏杆菌病误诊为脊柱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误诊原因,探讨两种疾病的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9年3月~2021年4月。

研究对象: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布氏杆菌病患者7例以及同期出院确诊为脊椎结核的患者1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42~61岁,平均年龄52.86岁。

对照组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2.53岁。

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回顾分析7例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X线片、CT、MRI),与15例确诊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应用布氏杆菌血清试管凝集法,同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对于布氏杆菌病进行确诊。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
在布氏杆菌病患者和脊柱结核患者中,存在间断性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腰痛、脊柱活动受限、局部叩击痛等症状的患者比例并无显著差异(P>0.05)。

在布氏杆菌病患者,多表现为剧烈疼痛,而在脊柱结核患者中,多表现为慢性钝痛,见于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n(%)]
临床表现观察组(n=7)对照组(n=15)
间断性发热3(42.86)7(46.67)乏力3(42.86)6(40.00)食欲不振5(71.43)11(73.33)腰痛6(85.71)13(86.67)脊柱活动受限7(100.00)14(93.33)
局部叩击痛5(71.43)10(66.67)
慢性钝痛1(14.29)13(86.67)
剧烈疼痛6(85.71)2(13.33)
2.2两组患者的椎体受累情况
在布氏杆菌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影像学资料提示病灶位于腰椎,表现为
两个椎体(L2-3、L4-5)的骨质破坏,椎体边缘见低密度影。

在脊柱结核患者中,影像学资料提示病灶位于胸腰段,表现为两个椎体(L1-2、L2-3、L4-5、T7-8、
T12L1)、三个椎体(T7-9、L2-4)的骨质破坏。

两组患者的椎体受累情况见于
表2。

两组患者均存在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坏等表现,其中脊柱结核患者的椎
间盘破坏更为严重,布氏杆菌病患者则相对较轻。

表2两组患者的椎体受累情况[n(%)]
椎体受累部位观察组(n=7)对照组(n=15)L1-20(0)5(33.33)
L2-33(42.86)2(13.33)
L4-54(57.14)1(6.67)
T7-80(0)1(6.67)
T12L10(0)2(13.33)
T7-90(0)3(20.00)
L2-40(0)1(6.67)
3讨论
布氏杆菌病是由于布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人体感染布氏杆菌后,脊柱会受到侵袭,引起脊柱炎性、椎间盘退变,严重则会打造骨质破坏,同时还伴随有疼痛症状,影响脊柱功能,并会导致脊柱活动受限。

布氏杆菌病患者应该及时接受治疗,防止病情的持续加重。

但是在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中,经常会出现误诊的情况[3]。

布氏杆菌病引起的腰痛、脊柱活动受限等症状,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疾病的发生,容易与相似症状的疾病混淆,如脊柱结核。

在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检查中,通过X线片、CT或MRI,结合影像学特征,判断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破坏的发生,对于疾病做出进一步的诊断。

但是布氏杆菌病与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同样存在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误诊风险[4]。

在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中,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则会对临床治疗工作形成误导,导致病情的延误。

布氏杆菌病和脊柱结核的病原菌分别为布氏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患者的脊柱受到侵袭,引发各类病变[5]。

本组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布氏杆菌病患者和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从中寻找差异性。

在临床症状表现方面,布氏杆菌病患者和脊柱结核患者有着相似的症状表现,但是布氏杆菌病患者更多表现为剧烈疼痛,而脊柱结核患者多表现为慢性钝痛,可以将其作为鉴别两种疾病的依据之一。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布氏杆菌病患者和脊柱结核患者有着相似影像学特征,但是两组患者的椎体受累情况存在差异性,布氏杆菌病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病灶主要位于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椎间盘破坏严重。

综上所述,布氏杆菌病与脊柱结核在临床症状表现、影像学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增加了误诊风险,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病理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方法,对于疾病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贾沛哲,陈晶,王英,等.以丘脑梗死为表现的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一例[J].临床内科杂志,2021,38(08):532-533.
[2]罗教千,李俊林.MRI技术在布氏杆菌脊柱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07):812-814+817.
[3]尤洁,李红燕.二代测序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J].新疆医学,2020,50(01):85-88.
[4]陈建敏.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1):1313-1315.
[5]宋宏杉,叶静.神经型布氏杆菌病18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6(09):824-8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