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
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
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
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
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
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
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
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
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
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
”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
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残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
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
由此形成的结果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視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視。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
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D.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B.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天生浪漫(节选)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
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
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
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
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
入世可如岳飞,“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
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大量引用,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史人物,材料丰富、很有感染力。
B. 散文运用较多语文经典作品及作家为素材,作者写陶潜、孟郊、王昌龄、李白等,旨在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
C. 作者通过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写雪莱、但丁等素材,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D. 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世界徐徐穿行之感。
5. 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 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端午节的起源,其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一般称为“五月五日”,专称“端午”,则可能较晚。
有人认为“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原来的端五节选择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也有人认为因周历建寅,即以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
这两种说法,可能都缺乏说服力。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曾著有《风土记》一书,记载各地习俗,其书已轶亡,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其中载有《风土记》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也。
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
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
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
’岂三十年端五之义别有见耶。
”或许,“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
(摘编自方铭《楚文化与屈原》,《人民政协报》2020年2月24日)材料二: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等。
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之一。
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
相沿成习,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夏至节。
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合农事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
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摘编自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材料三:关于端午的起源,一是屈原,一是介子推,又一说暗示这节日是起源于伍子胥的,还有说是起于越王勾践的。
以上四说究竟那一说可靠,或都不可靠,暂时不必管。
我们应注意的是传说的地域分布,四分之三(屈原、伍子胥、勾践)属于南方,这和竞渡与吃粽子两个主要节目的地方性正相符合,因为竞渡与粽子的先决条件,显然是多河港与产稻米,而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
再就三说看,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属于吴、越的(伍子胥、勾践),而铸水心镜的扬州,也属于这个区域,这点消息也是值得玩味的。
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详细的论据,等下文再陈说,暂时我们只想借它为出发点,来再测验一下端午与龙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证明吴、越与龙有某种不可分解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拟定的前提,即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的前提,便
果真可以成立了。
(摘编自闻一多《端午考》,《神话与诗》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7. 下列材料中对端午名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端午节一般称为“五月五日”,“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五月为午月,也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B.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风土记》一书,记载了各地习俗,也明确记载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
C. 作者根据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上记载内容推断,“端五”变为“端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
D. 古人认为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其中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说法。
B. 古人以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兴,希望能在这一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
C. 作者认为,关于端午起源说法即便不可靠,也可以用来作为推测的依据,并得出端午最早起源于吴、越之地的结论。
D. 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后来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节才渐渐传播到各地。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关于端午起源的基本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
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B. 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C. 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D. 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委质,意思是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
子路“儒服委质”表恭敬拜师之意。
B. 折狱,指判决诉讼案件。
古人“折狱”很重视听取陈述,这是官员职责所在。
C. 升堂,旧谓官吏登堂理事,指官员在官衙召集下属官吏会同当事人处理案件。
D. 结缨,指系好帽带。
子路“结缨而死”的行为体现了对夫子礼仪教导的遵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生性好勇,从他的穿着看甚至有些粗俗,但他在孔子的引导下,甘心情愿向孔子学习,成为孔子徒众中极为有名的弟子。
B. 子路向孔子求教了关于“尚勇”的问题,孔子给了明确答复,特别是他推崇“君子之勇”,反对“小人之勇”,意在引导和规劝子路。
C. 孔子肯定子路的长处,认为他有一定的管理政务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他“好勇”的弱点,甚至对他最后的悲剧结局有一定的预见。
D. 孔悝作乱时,子路本可以避祸全身,但子路认为既已“食其食”,毅然挺身入险,最后死于乱中,孔子闻讯,极为伤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
(2)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的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2点理由,50字左右。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
(徐摩《再别康桥》)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好局面。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刿论战》中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某校文学社准备编写一本散文集,挑选了三组散文,要为每组散文报一个专题名称。
所报名称与各组散文对应最恰当一项是
第一组:《登临黄鹤楼》《雨中访滕王阁》《又到虎跑泉》《观壶口瀑布》
第二组:《菜畦蝴蝶飞》《耕牛的背影》《袅袅炊烟升起》《麦苗青青》
第三组:《传统团圈饭》《幸福在元宵节》《飘香的酥油茶》《洁白的哈达献给你》
A. 行万里路田园风光美好生活
B. 行万里路儿时回忆潇洒人生
C. 亲近自然儿时回忆美好生活
D. 亲近自然田园风光潇洒人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用“爱博而心劳”来概括贾宝玉这个典型人物的独特性,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举例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来自杭州第二中学高二(12)班的李依庭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凭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出众的表现,获得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
小学一年级时,李依庭在电视上看到袁隆平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践,用杂交水稻技术造福人类的事迹之后,袁隆平就成了她唯一的偶像。
到了初中,她开始正式接触生物学科,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提前学习了很多大学生物知识,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起学习成绩,李依庭妈妈更关心女儿的情绪。
她允许孩子犯错,相处就像朋友一样,对于女儿从小要成为袁隆平先生那样的人和造福人类的理想,她的妈妈总是义无反顾地支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隔绝限制……思想成就”错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说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
B项,“第一次使中国儒
家思想走出国门”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并没有说“第一次”,且之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影响到周边国家。
C项,“徐光启对……”错误,从第四段来看,所列并非徐光启一人的行为,而是包括他的同时代的思想家。
故选D。
【2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B项,“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只是莱布尼茨和伏尔泰认为的优点,并非与西方哲学比较而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错误,原文只提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并无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的表述。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然后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