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付梓(zǐ ) (8)尺牍(dú) (9)俗滥(làn)

答案
2.理解词义 (1)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2)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 (5)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6)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7)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8)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 量单位。 (9)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10)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答案
二 品读感悟
1.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哪些材料? 答案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案
3.请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层次(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层次(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三层次(6、7段):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层次(第8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答案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 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背景展示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 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 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 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 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答案
2.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使人大有茅 塞顿开的感觉。但是课文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的分析,似乎未必完全 恰当。例如“推敲”的“敲”字真的如作者所说不如“推”字吗?请你读 一读贾岛的原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返回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 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 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 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 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 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 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 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答案
2 深度研读
1.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 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 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 高华不至浮杂。”本文可以说是朱先生这一主张的生动体现。请你结合课 文具体分析。
答案
2.作者运用这些材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 (4)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答案
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 字”有什么启示? 答案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 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 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 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 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8课 咬文嚼字
目标·重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栏目 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一 语言积累
1.读准字音 (1)憎恶( zēnɡ ) (2)逻辑(jí) (3)锱铢(zī zhū ) (4)斟酌(zhēn zhuó) (5)岑寂(cén ) (6)意蕴(yùn)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1 交流释疑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 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答案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 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 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 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情感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 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 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