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时代永恒的影像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晋时代永恒的影像经典
惊闻谢导辞世,深感突然和意外。
悲痛之余,我不免回想起了5年前
在上海见到谢导的情形。
2003年11月8日上海大学举办了“谢晋与20
世纪中国电影文化学术研讨会”,其时正值谢导的80华诞。
记得当时,作为上海大学名誉校长的钱伟长亲自为谢导颁赠了一块
“寿石”,宴会上还特意摆上了鲜艳夺目的大寿桃。
谢导那高高大大的身
材以及健康魁梧、风趣又健谈的大导风范至今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我甚至
有幸抢拍到了与谢导的珍贵合影。
之后,我曾以“谢晋电影潜在的史诗意
识及整体建构”为题,专门写了一篇八千多字关于谢导影片风格论的文章。
如今,谢导永远地离开了。
我便再次情不自禁地写下与谢导有关的文字,
以示对谢导的深切缅怀。
谢导一生共拍摄了几十部电影,很多观众对其中的大部分影片都耳熟
能详,诸如《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
《舞台姐妹》、《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美蓉镇》、《鸦片战争》、《女足九号》等。
甚至
可以说正是谢导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陪伴中国的电影观众度过了一个个
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共同感受了特定岁月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空间。
恰如法国的电影评论家贝尔·尼奥格雷所言:“谢晋是在为全体中国人拍片,谢晋的影片是同好莱坞五、六十年代光辉时期的影片并驾齐驱的。
”一、独具匠心的题材选择
纵观谢导所拍摄的影片,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就是在题材的选取上别
具一格。
他往往择取特定时代现实生活当中正在发生的热点、难点乃至敏
感的话题,特别是谢导敢于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命运变化和精神历程来折射
宏大的时代背景,就使得特定的题材本身承载了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特殊意蕴。
谢导的大部分影片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诸如,影片《秋瑾》通过中国近代史上妇女革命家中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人物形象秋瑾,揭示了“凄风苦雨”的清朝末年的政治黑暗与腐朽;《红色娘子军》以剧中人物琼花的个人命运和艰难的成长历程,刻意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的白色恐怖;《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则分别通过罗群、许灵均的个人遭际,反映了反右斗争扩大化所造成的后果及二三十年的时代变迁;《芙蓉镇》以秦书田、胡玉音“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为典型,把时间定格在“文革”前后的15年;《高山下的花环》则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旅题材,着重歌颂了粱三喜、靳开来等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即便是《鸦片战争》这样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屈辱的历史片,也是以人物为主、事件为辅,阐释了“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的主题。
这些引述都意在表明,谢导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敏锐和独特的视角有意地抓取了某些在当时还是甚为敏感的题材。
虽说现实生活的题材是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但要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之中提取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选题却并非易事。
这就不仅是个人的创作习惯和兴趣偏好的问题,还关涉到其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程度。
当然,谢晋电影又不是简单地复述平面的历史题材。
既不是历史事件的“传声筒式”的记录,也不是某类题材的“政治模式”的图解,而是满怀一个艺术家的激情和忧愤书写着人的历史、人性的历史。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及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这句打在电影《鸦片战争》片首的字幕,就是站在时代诗情的高度以不同寻常的悲
壮感把那段历史写活了。
而且,这种书写不仅仅停留在讴歌那些创造历史的人,而是更关注人对历史的承担。
于是,吴琼花、罗群、冯晴岚、许灵均、李秀芝、秦书田、胡玉音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银幕形象,成为某一特定时期的“典型人物”的代表。
这种承担是沉重的,却又是悲壮的,是大事与大情的有机融合。
即导演用镜头“写戏、写人、写人的命运,揭示人物的灵魂”,而人的命运又总是同当时的整个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用谢导自己的话说:“历史之所以值得后人以审美态度来面对,就是因为有这些负载着历史意志的人格和灵魂。
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人物,历史片就成了空洞场面和遥远事件的堆积。
”
二、悲天悯人的时代立意
虽说特定的题材是为表达特定的主题服务的,而特定的主题又,必然依赖特定的题材来表现,但题材本身并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水准,立意的高下才最终决定影片的档次和命运。
谢导影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注重立意的挖掘和时代大主题的定位。
如若我们有意打乱谢导拍摄影片的时间先后顺序而重新排列其作品,几乎在他每部作品的背后都可以看到特定历史的影子和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每一阶段的历史脚步。
评论家李奕明曾这样描述:“我们必须把谢晋的艺术创作年表打乱,把影片的位置重新调整,即《秋瑾》、《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摇篮》、《女篮五号》,这样就会发现这一组影片,实际上完成了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完整表述,包括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过程。
至少他的重要影片,都大致对应着重要的历史时期。
”即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得他的影片都能与中国的近现代乃至当代史的一部分挂起钩来,他的主要作品基本顺应了中国各个历史
阶段的文艺思潮和公众的文化心理,把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时代剧变
紧紧地纽结在一起,甚至是在“用电影抚慰我们生存的年代”。
于是,谢导创作的影片是有意地从时代的高度来宏观地把握历史、关
注现实。
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分子的良知,试图通过影
片来梳理出一条与人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休戚相关的主线:中华民族发展
的轨迹、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即他是以史诗的规模和艺术家的气度在
回顾曲折的历史,反映历史性的悲剧,从人们所遭遇的各种惨痛的经历和
伤痕中提炼着美的元素。
用他自己的话说:“面对人民的不幸,面对人性
的蒙羞,我不准备也不愿意掉转头去视而不见,更不对昨天的邪恶、丑陋
采取宽容的态度,而是将强烈的爱憎感情倾注在作品中。
”例如,谢导曾
在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导演创作随想中谈到:“影片中描写的被错划成
右派的男主人公罗群,比起刘少奇同志的千古奇冤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连罗群这样的错案都不能在电影中反映,那么为刘少奇同志的大冤案
平反怎么向人民解释我们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以小见大,希望这类事件
在我们国家再也不要发生了。
”
却总是焕发着一种让人动情的美丽和良知。
他越来越自觉地呼唤经常
被历史扭曲的人性美,呼唤经常被人们遗忘的高尚和正义。
”在这个意义
上讲,谢晋电影传达的不止是美学观念、审美情感,还有社会心理的剖析、人生的感悟、价值思索以及哲理意义的提升等。
三、史诗般的创作风格
然而,谢导又不是简单地读解历史,把电影作品变成历史的教科书,
相反他借助艺术的思维和手段来剖析乃至超越某段历史的瞬间,从史诗的
角度去表现重大的背景和事件。
谢导的电影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史
诗的美感。
即潜在的史诗意识及整体史诗风格的建构以及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史诗”规模,构成了谢晋电影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
尽管谢导从未公开标榜过自己的“史诗”追求,但其创作的电影作品又确实是大手笔,以人物在大开大阖的社会风云之中大起大落的命运,抒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大悲大喜的心灵旅程。
谢导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更喜欢用戏剧化的方式、诗化的叙述技巧来完成故事情节的叙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用谢晋自己的话说:“电影能不能使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作品写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和主题带有深厚的哲学意味外,还要看作品有没有诗意。
导演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必须找出作品中间的‘诗’,哪怕埋藏在作品内部,却澎湃着巨大生命力的作品内部的诗。
作品要有光辉,必须要有诗,也就是必须要有浪漫主义。
”于是,谢晋电影总是力图表现出双重的语境——社会大环境的悲剧、困境和无奈;人伦小环境的诗意、温情和美好。
综上所述,谢导不愧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电影大师。
谢导以深沉的思想内容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为契含点,以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激情和真诚为主线,以潜在的史诗规模和内涵为追求,以一部部经典的电影作品书写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一个谢晋的时代结束了,但谢晋电影将成为人们记忆深处永恒的影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