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赛克方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以大班项目活动“小枸杞的故事”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 吉
如何重塑教师观念,落实儿童本位;如何敏锐地
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促进他们探索更多的问题;如何支持幼儿的多元表达,让幼儿的学习可视化……基于这些思考,我园尝试将“马赛克方法”引入项目化学习中,让师幼在多维度、多层次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驱动性问题,全面落实“幼儿是有能力的评论者”理念,助力幼儿的深度学习。

本文以大班项目活动“小枸杞的故事”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赋权增能,尊重幼儿的学习自主决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出现的“理解”“尊重”“接纳”“允许”等词,就是提醒教师尊重儿童、保护儿童,以儿童为本开展教育活动。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认为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认知经验尚待发展,无法对事物作出合理判断评估,以至于“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成为一句“口号”,幼儿常常处在“失语”的状态中。

“马赛克方法”由英国学者克拉克与莫斯提出,是传统研究方法和参与式研究法的结合,强调使用多种研究工具获取幼儿的经验或看法,实现幼儿参与到研究中并成为研究的主体,增强研究者对幼儿看待事物方式的理解。

将马赛克教学法运用到项目活动中,能够激发幼儿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

案例一: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回到家乡工作的朱老师给大(1)班老师寄来一
盒家乡特产——青海枸杞。

这盒枸杞引起了幼儿的关注。

杨子:这是什么?君乐:这是枸杞吧!这个枸杞好大,颜色特别红。

琪琪:这个枸杞味道怎么样?好吃吗?君乐:我看见爷爷泡水喝的,可是我没有尝过。

杨子:枸杞干瘪瘪的,跟葡萄干一样。

它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乐乐:捏起来软软的。

…………
幼儿对这盒枸杞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萌发了进一步了解枸杞的愿望。

在互动对话中,师幼提出驱动性问题“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幼儿运用拍照、绘画、语言等多种方式呈现答案,并通过儿童会议进行分享。

分析与思考:在幼儿的学习中,教师虽然“退出”,但是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架”。

教师没有说出答案,而是成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放权让幼儿在项目活动中拥有了“话语权”,师幼一起提出驱动性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围绕问题展开研究。

赋权,激发了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幼儿成为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的“甲方”。

二、打通媒介,支持幼儿的学习多元表达
幼儿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师期待幼儿能将自己的感知、体验内化为自己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并将这些认知(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输出。

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的表达,多通道“倾听”幼儿的真实的声音。

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用绘画这一种方式,将“多元表征”简化成“一元表征”。

在运用“马赛克方法”后,教师获得了实用且实在的技术工具,项目活动中将各种表达媒介灵活运用,支持幼儿运用学习日志、泥塑、拍照等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案例二:枸杞果发霉了不久,朱老师也给幼儿寄来了礼物。

这一次,朱
运用“马赛克方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以大班项目活动“小枸杞的故事”为例
好家长50
老师寄来的是枸杞果和枸杞干。

幼儿拆开包裹后发现,有的枸杞果发霉了。

君君:是不是包装漏气了?我妈妈说漏气就要变质的。

乐乐:是不是天气太热了?瞧,冰袋里的冰都融化了。

思思:会不会是运快递的时候摔烂的?
萌萌:是不是枸杞果要变枸杞干了?
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提出驱动性问题:“枸杞果为什么会发霉?”为此,幼儿成立“联盟侦查小组”。

经过调查,幼儿得知新鲜枸杞果的保质期在两天左右,保存温度在4℃~12℃。

而根据快递单上面的时间显示,运输时间至少5天,再加上夏季天气炎热,加速了枸杞果的腐败。

所以,幼儿一致认为,枸杞果是在运输途中发霉的。

分析与思考:在驱动性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电脑、书籍等工具,支持幼儿组成“联盟侦查小组”。

通过电脑搜索、书籍查找、与专业人士对话等方式,幼儿寻找到“枸杞果为什么会发霉?”的原因,并将自己的探索过程记录在学习日志上。

学习日志让教师“看见”了幼儿的学习,清楚地掌握了幼儿的学习动向。

三、平等对话,推动幼儿的学习更迭重塑
幼儿“发声”,教师用心倾听并作出“回声”,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倾听与回应的交互中,教师引导幼儿不断反思,解决问题,循回式推进项目学习往纵深发展。

将“马赛克方法”运用到项目化学习中,有助于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幼儿学习的迭代升级。

案例三:我想成为枸杞大户
为了吃上新鲜的枸杞果,幼儿充满干劲地开始想办法。

辰辰:我们自己种。

丽丽:可以买一棵枸杞树。

萱萱:去青海旅游。

…………
最终,大家决定种植枸杞。

教师适时提出驱动性问题:“枸杞怎么种?”有的幼儿根据网上搜索结果,建议嫁接,可是缺乏技术;有的幼儿认为可以尝试用种子种植;有的幼儿认为直接买棵树……最终,教师帮助幼儿从网上买来了青海枸杞种子。

由于有奶奶“撑腰”,亮亮和茜茜成为种植小能手,更是大胆地宣称要成为无锡的枸杞大户!根据以往的经验,想要种植枸杞,就必须对枸杞有更加深
刻的了解。

幼儿制作了枸杞种植计划表,一场种植活动开始了。

经过十多天的等待,枸杞种子还没有发芽。

枸杞为什么没有发芽?翻找泥土中的“痕迹”后,幼儿对枸杞种植有了进一步思考和预设: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网上的方法是不是不适合本地?如何调整?经过激烈的讨论,幼儿进行了第二轮尝试。

这一次,他们和远在青海的朱老师连线后,确定了在相同“材料”下进行一场“青海枸杞云种植”的探究活动。

然而,期待成功的幼儿又遭遇了“打击”。

一天,茜茜发现,刚刚冒头不久的小绿芽蔫了,一直没有“抢救”过来。

第二次种植宣告失败,但幼儿也学到了一些知识。

夏季,青海的温度在25℃,以晴天为主。

无锡本地在35℃左右,经常出现阴雨天气。

分析与思考:从对枸杞的好奇到种植枸杞,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积极探索。

教师给予幼儿真实的学习场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启发式”指导。

教师召开儿童会议,与幼儿一起商量吃上新鲜枸杞的办法,最终幼儿决定采购枸杞种子,自己进行种植。

对此,教师给予幼儿回应,支持幼儿种植。

究竟怎么种?在第二次儿童会议后,教师作为资源的链接者,和家长取得联系、提供种植书籍与视频等,鼓励幼儿制定种植计划表。

当幼儿遇到失败后,教师进行第三次倾听与回应,引导幼儿反思问题、总结失败经验,鼓励幼儿进行第三次种植。

在倾听与对话中,幼儿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获得核心经验,实现深度学习。

当幼儿与世界相遇,他们往往惊叹不已,不断发问,然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马赛克方法”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内心深处,挖掘和激发幼儿的无限潜能。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丽景幼儿园

课程与教学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