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测试卷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期中测试卷人教版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据此回答1~7题。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最重要的条件是( )
A.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B.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C.沙皇君主专制的落后 D.一战对沙俄的削弱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它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条件,就是由于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答案:B
2.历史上俄英都发生过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革命,两者主要不同在于( )
A.建立的社会制度 B.革命进行的方式 C.人民群众的参与 D.旧统治的结束
解析:应首先确定这两次革命指的是什么,然后判断属于哪一个时期。

显然作为标志的革命事件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由此判断A项正确。

答案:A
3.1918年春天,列宁在一次会议上说:“或者继续进行战争,或者签订割地和约,即签订有条件的和约。

”他指出应当“立刻缔结单独的割地和约”,以赢得巩固苏维埃政权所需要的时间与环境。

这个“和约”就是( )
A.与英法等国签订的《巴黎和约》 B.与英法等国签订的《洛迦诺公约》
C.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 D.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解析:题目所指时间为1918年春天,签约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而A项为1919~1920年,B项为1925年,C项为1919年,所以A、B、C三项都不对;D项《布列斯特和约》正是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政府签订的,通过这个和约,苏俄退出了一战,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答案:D
4.苏维埃政权反击协约国武装干涉斗争的实质是( )
A. 俄国与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俄国无产阶级政权与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战胜国瓜分欧洲的矛盾反映
D.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解析: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之所以派军队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是因为不满苏维埃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共产党政权会影响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利用阶级分析法,苏维埃政权具有无产阶级性质,而协约国代表帝国主义利益。

答案:B
5.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①未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未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④未从辩证角度分析问题
A.①④ B.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新经济政策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而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对。

答案:D
6.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大清洗运动解析:大清洗运动在苏联造成严重的危害,没有起过积极作用,其余三项都起过积极作用。

答案:D
7.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这( )
①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②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③加剧了工农关系的紧张④奠定了卫国战争的物质基础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依据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考查学生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①是直接的积极作用,②③是直接的消极作用,④是长远的积极影响,⑤是长远的消极影响。

它们共同构成对苏联做法的全面评价。

答案: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它暂时形成了一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据此回答8~10题。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的基础是( )
A. 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
B.《凡尔赛和约》和《五国公约》
C.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状况 D.反苏的共同目标
解析:国际关系的基础与其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一般成正比。

答案:C
9.下列条约的签订直接增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地位的是( )
A.《四国条约》 B.《五国海军条约》 C.《九国公约》 D.《国联盟约》解析:《五国海军条约》有关海军吨位的比例,使美国获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从而直接增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地位。

答案:B
10.下列条约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五国海军条约》⑤《开罗宣言》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 C. ①②⑤ D.①②③④
解析:《凡尔赛和约》牵扯到中国山东主权问题;《九国公约》牵扯到怎样控制、支配中国的问题;《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故选C。

答案:C
在20世纪30年代反危机措施中,美国罗斯福新政是成功的典型,这也是由美国国情决定的。

据此回答1l~15题。

11.★下面有关下图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②解决图中问题的另一措施是“以工代赈”③此图应是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写照④此图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从图中得出信息,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复兴管理局总部并不等于复兴工业,故①不合题意,用排除法选B。

由“国家复兴管理局总部”这一信息判断应是美国,与新政有关,与经济大危机有关;由长长的领救济的队伍判断美国失业人数众多,而“以工代赈”目的之一便是增加就业机率。

①叙述本身正确,但不合题意。

答案:B
12.在罗斯福“新政”中,针对经济危机中失业率高和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的对策是( )
A.美元贬值 B.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 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也有叙述。

答案:D
13.★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对上述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政府的职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二老板”的含义是国家干预经济
C.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发生颠倒
D.政府除保护企业外,还增加了宏观干预企业的职能
解析:政府在新政前只是“守夜人”,新政后兼“二老板”,“守夜人”政府只保护“企业”即资本家利益,而“二老板”则有干预企业的权力,但不如“企业主”“老板”权力大。

结合新政前后的历史史实判断,D项最能概括说明这种变化。

答案:D
14.★有人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用“三R”来概括,即“RECOVERY”“RELIEF”“REFORM”。

在“RELIEF”方面的举措是( )
A.整顿金融财政体系 B.制定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三R”的含义,“RECOVERY”是复兴之意,措施有选项中的A、B、C;“RELIEF”是救济之意,措施是D。

“REFORM”是改造之意,指国家干预经济。

答案:D
15.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调整了财政金融体系
C.对工业加强了技术指导
D.调整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总称。

它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这组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A、B、C三项是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具体的、直接的原因。

故选D项。

答案:D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主要矛盾,最终反法西斯战争获得胜利。

据此回答16~23题。

16.法西斯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中,它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①实行“一党专政”②抛弃了议会民主制③对外争夺殖民地④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③是两者的相同点,据此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C
17.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违背了( )
①《国联盟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条约》④凡尔赛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可确定①②符合题意,③与中国无关,④未限制日本的在华活动。

答案:D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想泛滥
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

A、B、C三项是德、日的共性,而D项是德国的特性。

答案:D
19.★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在法西斯德国的强迫下签订的
B.都有利于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
C.都有利于维护邻国的利益
D.都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A项不适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B项正确,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表现,利于法西斯侵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客观上起了推动法西斯侵略的作用;两个条约都不利于维护邻国利益,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是绥靖政策,注意理解绥靖政策这一概念,故C、D两项都不合题意。

答案:B
20.观察下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法西斯德国扩张的地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①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②1939年德国全部控制捷克,③1938年9月通过《慕尼黑协议》占领,④1938年3月被吞并。

答案:C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占领波兰国土的外国军队是( )
A.德奥军队
B.德意军队
C.美法军队
D.德苏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

德军突袭波兰,苏联趁机侵入波兰,并西扩建立了“东方战线”。

答案:D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海战
D.阿拉曼战役
答案:B
23.《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精神是( )
A.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B.提倡和平、合作、发展
C.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往
D.保卫生命、自由、独立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联合国家宣言》签订时的世界主要矛盾及目的便可判断答案为D。

答案:D
观察分析下面的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德国侵略以上国家期间,中国抗日战争发生的重大战役有( )
①淞沪会战②百团大战③枣宜会战④豫湘桂战役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
解析:解此题首先判断上面示意图发生的起止时间,然后分析选项,上面示意图是德国1939~1941年的进攻经过。

此间,中国发生了百团大战(1940年)、枣宜会战(1940年)。

①在1937年,⑤在1938年,④在1944年,因此正确选项应是D。

答案:D
25.德国纳粹恐怖势力在此期间如此猖狂的原因有( )
①德国纳粹政府采取突袭战和闪电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一时形成难以阻挡之势②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或中立自保政策③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没能及时形成④欧洲国家各自为战或战术思想陈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原因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德国的作战方式,二是西方大国的政策及国际关系,三是具体作战思想。

据史实分析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第一,沙皇君主制在政治上非常落后(就20世纪的欧洲来说)使得群众的革命攻击力异常强大。

第二,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阶级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这样容易取得胜利。

第三……1905年革命使工农群众受到非常多的政治教育。

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1917年的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

——列宁请回答:
(1)材料中“欧洲”“各先进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
(2)结合材料内容和你所学知识,谈谈俄国的落后有哪几方面表现。

(3)材料中说,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若从俄国国内阶级力量状况看,其优越条件是什么?
(4)材料四中所说的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的功绩是什么?
(5)你认为十月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上考查了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第(1)问较简单,注意限制词“欧洲”;第(2)问分析时结合史实,注意理清思路,从政治、经济两大方面概述;第(3)、(4)问较简单,直接源自教材,信息明确;第(5)问旨在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原因的理解,没有成熟的政党,便不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参考答案:(1)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上:保留着沙皇君主制;经济上:保留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农业仍占优势,虽然产生了垄断组织,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一半,且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强。

(3)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有广大农民作为同盟军。

(4)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和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5)成功的关键是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批失业和半失业工人,饥寒交迫,被抛上街头,各城市“贫民窟”迅速扩展。

以破铁皮和木板搭成的“胡佛小屋”鳞次栉比。

胡佛被称为“饥饿总统”。

胡佛声称救济失业是政府的耻辱,不过他却拨出巨款给垄断公司以支持他们免予破产。

材料二:美国法西斯的威胁也一度增长,新的法西斯团体也纷纷成立,老牌的恐怖组织“三K党”和“美国军团”迅速扩大。

1930年5月,众议院通过成立“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集中
破坏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使法西斯势力一时甚为猖獗。

——以上选自彭树智《世界现代史》材料三: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政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材料四:斯大林说:“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首领中间,罗斯福是一个最有才能的人物……新政意味着稍微抑制一下个别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采取什么措施抑制了它?
(3)材料三中罗斯福“烤百万富翁”的出发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新政的实质。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胡佛与罗斯福的做法有无根本的差异?罗斯福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解析:此题以材料组合的形式对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实质、影响等进行考查,难度不大,认真读取材料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即可。

第(1)问将材料一所述与经济危机的表现联系起来;第(2)问从材料中得出政治危机,结合教材回答措施;第(3)问用阶级分析法;第(4)问考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联系,注意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新政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1)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的经济状况。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说明了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策来抑制。

(3)出发点是保障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无。

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满洲国以五族(指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

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

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

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日本文部科学省今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二:1948年后,日本实行教科书审定制的20世纪50年代,有人发表《令人忧虑的教科书问题》,认为教科书“贬低祖国日本”,意欲掩盖二战罪行。

20世纪80年代后,由文部省一再通过的与复活军国主义相呼应的教科书,篡改和美化二战中许多重大侵略行径。

后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又通过了“新教科书编撰会”主编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编撰会”几乎网罗了所有的右翼学者,在三菱、东芝、马自达、日野、富士通等百余家企业和财团的捐助下,其每年的活动经费多达4.2亿日元。

“新教科书”出笼和审定“合格”前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许多史学工作者和民间团体举行了各种抗议活动,指出:二战中的日本侵略者,不仅对亚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也将日本人民推进了火海。

肆意篡改历史是一股反动逆流,虽然由来已久,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原因,得到了日本上层和大发战争横财的某些人的支持,但是最终必将被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人民所唾弃。

——有关报道
提取和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公开信:明辨事实真相,昭示产生“新教科书”逆流的原因。

解析:该题要求学生带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和关注人类命运发展的责任感答题。

读懂材料,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理出自己的认识,写封告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信。

参考答案:(1)事实真相:①“满洲国”问题。

“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满洲国”是一个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
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②“南京事件”问题。

“南京事件”其实是日军在占领区的暴行之一,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③“独立”契机问题。

其实,亚洲国家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之下。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乃至世界的霸权,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原因:①“由来已久”应引用本题材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

②“军国主义”应指出其“封建”“军事”的历史原因是战后改革的不彻底。

③“国际原因”应指出战后美国对“国内原因”的扶持。

④“某些人的支持”,应引用本题材料二中的信息或其他课外信息,指出政府和大企业中少数人的这种做法是复活军国主义。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从一战到二战的和平与战争的一个关键点,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世界由和平又走向战争。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凡尔赛体系由哪些条约构成?
(2)凡尔赛体系内部有哪些基本矛盾?怎样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3)华盛顿体系包括哪些条约?体系内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
(4)国联是针对什么情况建立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未能制止二战爆发?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德、意、日等国对该体系不满,与20世纪30年代的法西斯侵略、二战爆发及该体系的瓦解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国联的宗旨是在战争造成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它制止不了战争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战争有它必然发生的原因,是国联解决不了的。

参考答案:(1)《凡尔赛和约》以及协约国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

(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和约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引起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20世纪30年代德国正是利用这一情绪,扩军备战,逐步打破凡尔赛体系,将世界大多数国家卷入二战。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对凡尔赛体系不满的战胜国如意大利,也成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

(3)《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体系内部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华盛顿体系中受到抑制的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增强逐步破坏了华盛顿体系,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而美国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日本的破坏采取绥靖政策,终致太平洋战争爆发。

(4)国联是针对一战的巨大破坏性而建立的。

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原因: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外部矛盾演变的结果;国联的绥靖政策;大国强国的退出、不参加削弱了国联的作用等。

30.恐怖主义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

当德、意、日法西斯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

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

……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2001年纽约“9·11”恐怖事件
请回答:
(1)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
(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是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的。

(3)历史如何表明了江泽民同志总结的这一重要经验?
解析:该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关注热点,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用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人类必须和平安定,才能进步发展。

该题发问新颖,只有分步作答,才能全答好。

参考答案:(1)60周年。

(2)坐失良机:英法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态度;慕尼黑阴谋;英、法、苏三国谈判不了了之;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侵华实施制裁;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宣而不战等。

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大空袭;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

(3)联盟形成:英、美声明援助苏联;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苏、美、英三国协定;《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等。

联合反击: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国战场大反攻;苏联对日作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