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镇截污纳管工程的研究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城镇截污纳管工程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就是将污染源单位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经内部污水管道收集后纳入周边城镇污水管网,并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排放。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污水处理、城镇管网建设的现状,结合河道整治、截污纳管工程的整体情况,分析指出污染源单位实施截污纳管工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河道整治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城镇管网问题和技术难点对策与措施
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靠水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社会到生态环境建设,无一能离开水。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河道黑臭、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情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上海城市的形象,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所以,整治河道、改善水环境刻不容缓。

治理河道,污水截流是关键,就是将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这对于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2 污水处理、城镇管网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污水收集管网基本覆盖每个乡镇,全市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2.1污水处理现状
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53座,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五”期末471万立方米/日增加至684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由70.2%提高到81.9%。

其中,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达到508.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85%。

2.2城镇管网建设现状
全市排水管道总长约11000km。

其中,污水管道占40%,雨水管道占29%,合流管道占13%,各类连管占18%。

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中心城区的污水收集和输送框架,先后建成了西区污水输送干线、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污水治理二期和三期工程,共四条大型污水输送干线,干线上大型输送泵站22座。

3 河道整治、截污纳管工程整体情况
河道整治重在治本,而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就是治本的关键。

一直以来,上海坚持按照“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治理方针,采取“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生态”等有效措施,于1998年、2003年和2006年相继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历时14年(1998-2011年)。

据不完全统计,共完成3431个污染源截污纳管工作,截流污水总量292683立方米/日,基本完成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使河道两岸呈现水清、岸洁、有绿的面貌,让两岸人民能够享受“水清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河畔生活。

目前,本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虽已超过80%,但未纳管污染源仍面广量大,城乡河道水环境质量尚不稳定,截污纳管和三级污水管网改造任务十分繁重。

因此,苏州河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给闵行、宝山、嘉定等地区截污纳管、三级污水管网改造提供了成功经验。

4 面临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
在推进二级管网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河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将污染源单位内部的污水全部截流纳入到城镇污水管网中去,切实有效地推进三级污水管网改造工作。

4.1排水管道雨污分流改造
污染源单位内部的排水管道,应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进行改造。

在二级管网未覆盖区域,单位内部污水和雨水通常由一根合流管就近排入河道。

因此,在实施污水纳管、三级管网改造时,就必须将污水与雨水彻底分离开来,将内部污水全部接入到新建或改造的污水管道中去。

新建或改造的污水管道,原则上布置在污染源单位内部南北向道路中心线的东侧,或者东西向道路中心线的南侧。

利用原有管道作为雨水管的,原有管道就近排入河道,本次雨污分流改造后,雨水仍就近纳入河道。

同时,应当对原有管道进行检查,并修复破损,清理管道和检查井内的垃圾、淤泥等杂物,确保管道完好和通畅。

4.2污水预处理设施去留问题
在二级管网未覆盖区域,为使就近排入河道水体的污水达标排放,必须设置相应的污水预处理设施,对防止水污染、保护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本市污水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基本覆盖每个乡镇,同时污水预处理设
施在运行中也暴露了“运行成本高,产生的噪音、臭气对环境美化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改造或者废止预处理设施,将符合接管水质标准的污水全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势在必行。

在实施污水纳管、雨污分流改造时,根据相关规定,污染源单位纳管污水的水质,必须符合上海市《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DB31/445-2009),不满足的必须设置预处理设施,确保达标纳管。

工业废水、餐饮废水、医疗废水等一些产业废水,必须设置污水预处理设施,确保出水达标排放,如:餐饮废水设置动植物油分离装置,医疗废水设置二级生化消毒处理设施等。

对于一些居民住宅小区,根据市水务局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可以将污水预处理设施停运,生活污水直接纳管排放。

因此,在实施截污纳管工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污水预处理设施废止问题。

对于预处理设施确实无法运行的居民住宅小区,其排放的生活污水可以直接纳管,将原来的预处理设施予以废止。

4.3排水专用检测井设置
排水专用检测井,是污水纳管必须设置的排水设施之一,具有供污水检测、拦截杂物和控制水流功能。

检测井内设有间隙不大于15mm的格栅,用于拦截污水中较大尺寸的漂浮物或者其他杂物。

检测井的位置,应设在污染源单位内部污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设施前的污水总排放管路的末端上。

在现场踏勘时,通常发现检测井位置设置错误,即未将内部的全部污水通过检测井后排入城镇污水管网,这样会导致部分污水直接进入城镇污水管道,造成排水设施损坏。

所以,排水专用检测井建设要规范,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地区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4.4杜绝雨污混接现象
排水管网的雨污混接,就是污水管道接入了雨水管道,或者雨水管道接入了污水管道。

雨污混接,目前已成为分流制地区污染水体的主要原因,成为城镇排水的一个痼疾。

在实施污染源单位内部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时,由于制度不全、管理不严,造成雨污混接,最常发生的就是污水管道接入雨水管道,这不仅造成了水体污染,还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因此,要坚决杜绝雨污混接现象的发生。

在污水纳管、雨污分流改造后,必须及时封堵污水原排向雨水管的排放接口。

在现场核查时,可通过打开窨井盖直观地观察井内水流和管道接入状况的情况,判定雨水检查井内是否有污水流入或者污水管接入。

一般情况下,不下雨的时候,雨水管道不应出现大量流水现象,否则即有混接,则需进一步探查混接点位置,然后及时整改。

5 对策与措施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要求“各级
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2012年2月,《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上海市水务“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治污为本、截污为先、标本兼治的水环境治理保护体系,水环境质量和面貌持续改善”和“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的发展目标。

所以,形势逼人、刻不容缓,将继续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水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强化实施截污纳管攻坚战。

5.1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管网。

全面推进城镇二级污水管网建设,在设计和建设二级管网时,预留好与污染源单位相衔接的连接支管和支管末端检查井,方便将污水纳入管网。

注重截污纳管,在推进二级管网建设的同时,同步实施三级管网改造,优先实施重点污染源地区的污水收集管网,发挥污水处理设施成效。

5.2进一步加强排水许可证管理制度。

加强对排水户的监管,通过排水许可证制度,对排水户的三级污水管网建设情况进行统一的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雨污混接,并在日常运行中加强管理。

在污水纳管办证过程中,继续采用“市区联动、层层把关、普抽结合”的工作模式,对纳管单位内部三级管网改造情况进行核查,验收合格后核发《排水许可证》。

5.3进一步加大节水和污水回用力度。

污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用水量的多少,节水是防污的前提,用水量增加,防治污染的任务也随之加重。

因此,防治水质污染,必须从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向以污染的源头治理为主,即:大力节水并大力提高重复用水率。

政府要把节约用水管理从计划管理提升到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鼓励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5.4进一步提升水环境保护宣传效果。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意识。

总之,截污纳管是一项水污染处理工程,更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民生工程,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在实施河道整治、污水处理、三级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印发2011年1号文件)
[2]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水务“十二五”规划
[3]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排水“十二五”规划
[4]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未纳管污染源截污纳管技术指导意见(试行)(沪水务[2012]256号)
[5]唐建国.对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几点想法[J].给水排水,2007,04
[6]林洁梅,唐建国.上海市污水治理实践与发展对策[J].给水排水,2010,01
[7]李佳川,高剑,等.《上海市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调查技术导则》介绍[J].上海水务,2013,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