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
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
”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
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
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
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
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
我绑完了回家去吃。
”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
”“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
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
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
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
钱。
”“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
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
小制作。
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
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
”“夸克”说:没完呢。
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
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
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
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
”“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
我跟娘好尴尬。
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叙事角度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的转换十分自然。
B.“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太曲折,没有什么矛盾,但文中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E.绑笤帚的老头来给“夸克”家送小炕笤帚,不幸栽进了沟里,“夸克”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帮笤帚的老头。
(2)小说对舍友们的描写贯穿始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3)骑“铁驴”的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
B项,从文中来看,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
D项,“文中人物淳厚……让人感动”不准确,应是“小炕笤帚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让人感动”。
E项,从文中可知,“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绑笤帚的老头”的人是“夸克”娘,而不是“夸克”。
(2)
①前两段写舍友们对小炕笤帚的偏爱和熄灯后的提议引出了下文讲小炕笤帚的故事。
②第三段舍友们的插话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疑问,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③最后两段舍友们的评议和安静下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从而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
(3)
①质朴厚道。
老头扎笤帚不仅便宜,而且结实好用。
②知恩图报。
因为“夸克”娘儿俩给他饭吃又救了他,他就把剩下的高粱苗苗带走扎成小炕笤帚并要送给他们。
③为别人着想。
被饭菜噎到还将碗平稳放好,因送小炕笤帚栽到沟里却当着医生的面装作不认识“夸克”娘儿俩,不想连累他们。
(每点2分;若答“讲诚信”也可给分。
)
【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任继愈:每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贾曼
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一直静静地摆放在书架触手可及之处。
先生的手泽如新,可人已悄然远行。
2007年9月27日,我有幸赴京采访先生。
那日也许是我特意说了一口绵绵亘亘的济南话,勾起了任老先生的思乡之绪,老人兴之所至,对着话筒,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俺在济南上的小学,学校在贡墙根儿。
”老人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乡语,让人听了,觉得格外动人。
当时,任老的儿子任重,对父亲能说济南话,十分惊异,他说:“几十年来,从未听父亲说过家乡话。
”于是,一屋子老老小小,开怀大笑。
两年了,此番欢乐情景,似乎还是昨日之事,谁承想,这么短的时间里,健朗谦和的先生竟然去了。
那时先生已91岁,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尚能拎着拐棍,乘车去离家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上班,上下楼梯坚持步行,不用人搀扶。
在采访结束时,我真心实意地对任老说:我们知道您的“三不”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过生日”,可我还是希望在您“茶寿”的时候,再来给您拍专题片,您一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过“茶寿”的哲学寿星。
任老当场笑着应了。
因为“茶”字拆开是一百零八,过“茶寿”是个吉利的话。
谈起他生活中经受的磨难和不公平,与许多疾言厉色声泪俱下的老人相比,任老自有一番沉浮于人世的不以为意,云淡风轻。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改造。
风灯雨屋、绳床瓦灶的生活,寒素不堪,可任老照旧淡然度日。
虽然没有了深涩繁复的学问可做,可谁说一箪食、一瓢饮的居家日子,不是尽含禅意?那段日子里,任老目睹农民看病难的生活现状,他拿着医书,在自己的身上练就了针灸绝技,竟也成了大半个赤脚医生,医好了不少病人,备受乡人尊敬。
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世态炎凉里,任继愈对世事的婉转体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斜逸而出的一枝白茉莉,在荒原冷雨里,默默地散发着馨香。
我想,先生的这分受之坦然、得之安然的古道热肠,多半来自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
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境界。
1975年,任先生从河南干校回京,长期的改造生活,使他目力有所不逮,回京不久,视网膜竟然脱落。
突然间跌入一片黑暗中,先生依然心静如水。
谈起那段岁月,任老说:“在上海治眼疾的时候,也不能闲着,我就学盲文,六个点的,我用手指头摸,认字。
”他和一同住院的小盲童结成了忘年交,出院后,小盲童用盲文给他写信,他竟然也能读懂。
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我想,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
哲学是人生的学问,为万学之母。
中国哲学里儒、释、道的融会,聚合在先生的身上,是对人情世事洞然于心,了然于目。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恰好敦煌研究会几位学人前去拜望任老先生。
几天前这几位学人还曾去301 医院探望过任老的老友季羡林,他们告诉任先生:“8月初的时候,温总理去医院看望季老,特批季老第二天回北大……”
任老凝神听完老友季羡林的近况,便叮嘱这几位学人,要他们转告季老:“人年纪大了,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大意。
”又说,“我现在坚持不在外面吃饭,你们劝他也不要去。
”
对老友季羡林的担心,其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不是一般社交场合的客套,而是深藏着对老友的牵肠挂肚,更沉潜着极深的阅世体念,还有着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让人佩服至极。
任继愈先生不愧是一位学行并重的哲人,他是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回归于朴。
”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老人在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上写道“贾曼学友存”,让我见之心惊,因为我委实不敢与任老以学友相称。
也许,对任老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每一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如今,我每每面对任老的题赠,更是见字如见人,读书做人不敢虚浮。
注:①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②作者贾曼,山东电视台制片人。
19.开头第二段写任老先生“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这一细节有何作用?(4分)
20. 任老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述。
(4分)
21. 对任继愈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要写的角度会有很多,而本文在选材及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22. 任老曾定下“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的“三不”规矩,请结合其心态、学识、修养,谈谈你对这“三不”规矩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9.公正阅世,真实地记录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超凡脱俗地气魄,傲然挺立。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第一问,写李斯,将其前后的作为做对比;写司马迁,用汉武帝的淫威衬托司马迁的不屈。
(每点1分,共2分)
第二问,将二人正反对照,揭示出泰山“站着”精神的具体内涵。
(2分,意思对即可) 21.(1)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泰山对英雄的由衷赞美。
(2分,意思对即可)
(2)只要不屈的精神存在,站立的中国人就会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2分,意思对即可) 22.前面写,侧重赞美泰山诞生的超凡脱俗;结尾写,侧重揭示泰山诞生对人类(民族)的意义。
(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
向楠
①学以致用,这个原本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问题的观念,最近遭遇不少人挑战。
有人指出,我们当前的学以致用观过于功利化,“有没有用”几乎成了衡量学问好坏的标准,使当前缺少真学问与真学术。
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3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以致用观比较流行;73.5%的人认为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
受访者中,“80后”占39.3%,“70后”占35.5%。
③调查中,受访者对于学以致用观的利弊莫衷一是:29.5%的人认为利大于弊,15.5%的人感觉弊大于利,33.7%的人觉得利弊相当,还有21.3%的人觉得“不好说”。
④今年4月,由20名大陆大学生组成的“西安世园使者团”前往台北市参加“花博会”交流活动。
广州媒体人丁晓洁也随团参加此次活动。
在台湾大学访问交流时,丁晓洁发现,台大近50个系中,竟有15个系与农学、动物学有关,比如农艺学系、园艺与景观学系、兽医学系、昆虫学系等等。
⑤“台大生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的一名教师告诉我,与大陆年轻人不同,很多台湾年轻人对动植物研究兴趣浓厚,台大农学、动物学等相关专业报考热度非常高,甚至超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好的经济、金融等专业。
学生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报考。
在他们看来,‘学以致趣’比‘学以致用’更有价值。
”丁晓洁说。
⑥不过,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学以致用观流行不但不会带来危害,反而适应当前社会实际需求。
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如果不以“用”作为指导,只会浪费时间,无益于自身发展。
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曾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以致用观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培养国人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赋予国人较多的务实精神;从消极方面来讲,功利性地以“用”为目的,使学术脱离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的应有轨道。
同时,这种观念容易使一切智力活动止步于以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发明,很少进行形而上的学理探索。
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以实用技术为追求目标是短视的,想要在根本层面上经世救国,需要把精神层面的改造也作为追求的目标。
⑧为何学以致用观越来越流行?调查中,68.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社会功利化的必然结果;59.1%的人觉得是由于“社会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长远思考”。
此外,52.4%的人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人历来重视实用性思维;51.7%的人感觉是由于“学以致用”能给人带来短期、实际的利益;34.1%的人指出,这是受到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影响。
⑨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分析,学以致用观流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儒家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与“经世致用”,这是学以致用观的直接源头;其次,近代以来,随着国人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整个社会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尽快把知识用于发展生产力上,“实用”成了学术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兴趣、好奇心等其他学习目的受到压制。
⑩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研究生谢潇看来,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导致当前学术急功近利,很多研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前瞻性思维。
即便偶尔有新观点,也经常会被批评为“不切实际”。
“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突破最开始都源于天马行空的‘空想’,‘学以致用’不过是附属品,‘学以致知’才是学术根本。
”
⑾“现在应该适时改变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了。
”赵毅衡建议鼓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以兴趣、好奇心为指导进行学习。
在应用性并不强的理论性课题申请中,不要总逼迫研究者写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者数量,中国学界都非常多。
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追求学术研究的质量,打造创新型人才。
我们应允许甚至鼓励一部分人挣脱学以致用观的束缚,做一些‘无用’的思考。
”
⑿调查中,55.7%的人表示很支持赵毅衡教授的上述建议。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17日,有删改)
19.结合全文,学以致用过于功利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20.新闻调查必须做到真实可信,简析本文主要用了哪两种手法来达到这一要求。
(5分)
21.联系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6分)
参考答案:
19. ①“有没有用”成了衡量学问好坏的标准;②很多年轻人只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不管有没有兴趣和好奇心;③学术以“用”为目的,脱离了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的轨道;④很多研究止步于以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发明,很少进行形而上的学理探索;⑤很多研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前瞻性思维。
20. ①列举数据(1分)。
本文列举的调查数据(如百分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以致用被功利化的状况,具有说服力。
(1分)②引用(1分)。
引用不同层面的人的说法,能全面反映学以致用被功利化的状况(1分),援引专家的说法更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1分)。
21. ①揭示目前存在的学以致用被功利化的现状、由此带来的后果以及学以致用被功利化的原因。
②表达作者对学以致用被功利化现象及后果的忧虑。
③希望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以兴趣、好奇心为指导进行学习,多做一些真学问和真学术。
19.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②③每点1分,答出④或⑤1分,共4分。
注:
③④亦是联系全文得出的。
20.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1.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选择题。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
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
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
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
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丙戌xū,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
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
其旁僦ji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ī,妻孥晏如,亦无怨色。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tīng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
闻客入,欲起逾垣。
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
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
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xiāo xiāo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
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
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日欲晡bū,辞客而退。
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
岁庚戌,无疾而终。
身无长物,友人醵j钱以殓。
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
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
②桯:床前的小桌。
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
④班荆:布草而坐。
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 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
死后,家中一贫如
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 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
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 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渡东桥投江而死。
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 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状态,表现了他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C. 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地表明他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 作者对余若水既赞赏又同情,认为他既有志节又有智慧,长期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真是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
3. A
4. 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说法错误,时间表述上错位,“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根据文章第二中“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意思是“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由此可见“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答此类题小技巧:(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
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
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
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
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
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
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
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
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
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
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
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
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
”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
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
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
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
傍晚,辞别朋友退下。
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
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
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
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
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