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为例
□王

【内容摘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造品牌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市场以及企业的能力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品牌专业的建设对中职学校人才模式的创新培养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为切入点,探讨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如何建设。

【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简介】王菲(1987 ),女,安徽宿州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经济师,硕士
近年来,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然而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训条件以及发展速度等参差不齐,加之为了获得更多生源,许多院校盲目开设专业,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最终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一、品牌专业的内涵品牌是一种附加值,它能给产品本身带来溢价和增值效用,是一种无形资产。

将这一术语借用到教育学科的某种专业上,可视为这一专业具有一流的专业条件、师资队伍、人才
培养质量等,它是一个学校的一道亮丽的“名片”,是在学校
长期文化积淀中形成起来的特色和优势,对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影响力以及辐射带动学校整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且与企业、市场及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相脱节,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第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产学研
没有衔接起来,
不能按照市场、企业、行业的要求制定教材和课程。

第三,不能因地制宜,根据本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

三、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作为广西唯一的一所主要培养纺织服装行业技术人才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不断创新发展职教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品牌专业建设之路。

(一)以服装设计专业为核心,对其它专业进行延伸。

学校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以服装设计专业为核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针对服装企业中的设计、生产、制作等各个环节,拓展延伸了制版工艺、销售陈列、服装展示与礼仪等专业,学校还利用文化资源差异,突出地方文化资源特色,设置了民族服饰与服装专业。

学校专业设
主体、推广“双创”示范基地,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

做好市场监管,做好服务工作,让互联网助力农业腾飞。

三、各级政府要严格督查,确保收到实效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双创双服”活动事关发展、事关民生,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迅速行动,逐项逐级明确时间
表、路线图、责任人,强化督导促落实,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成果获得群众认可。

成立省、市、县三级“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级活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活动领导小组实行月督查、季调度、年考核,各分包责任人与对口帮扶对象常联系、常对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同时,明确责任主体,详细制定督考办法,对各项督办事项都有明确要求,严格考核抓实效,确保督考结果与领导班子考核相结合,督考结果与干部选任相结合,对工作不称职、任务不落实、群众意见大的干部进行组织处理,对工作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干部提拔使用,真正使有为的干部有地位、有实惠。

四、结语
自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以来,河北省农村各地各部门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创新创业、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活动成效逐步显现。

但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过程,
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要打突击战,更要打持久战。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要部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努力在农村“双创双扶”工作中健全体制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农村,美丽乡村,且行且近,让大家一起共创农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1]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全省“双创双服”活动动员部署大会上的讲话[Z ].2018[2]高佳,高健.双创背景下中国农村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J ].研究农业经济,2016,10
·
632·
置紧贴市场需求,以市场为“风向标”,不断调整专业方向。

(二)突出文化内容,注重原创的设计。

内容是否原创是在服装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原创性的设计在整个服装产业中居于核心竞争力,是行业中附加值最高的要素。

学校在服装设计上善于将富有内涵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出来结合现代元素,赋以新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

例如学校每年服饰文化艺术节上展示出来的师生作品、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上荣获一等奖的民族服饰
作品《桂乡盛景》以及“绣织坊”品牌开发生产的一系列产品等,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三)同基分向,产训融合人才模式的培养。

将校内专业
技能实训与“校中店”———服装工作室生产任务融合,以岗位
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任务和业务流程为主线,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突出区域民族特色,制定建立了与岗位技能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课
程标准。

同时,依托校企共建“服装工作室”进行基础技能实
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模拟师傅和学徒,学生专业作品与企
业生产产品合一,让学生的“作品产品化”,通过服装工作室
中的营销实训店进行展示和销售,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真正实现生产和实训的融合。

(四)树立版权意识和服务,注册“绣织坊”商标。

作为广
西最完整地传承“织———染———绣”传统文化的中职学校,为
了弘扬桂绣文化,学校于2015年注册“绣织坊”商标,打造“桂绣”文化品牌,该品牌将民族和现代元素相融合,目前学校师生已设计、制作开发了服装、包具、文具以及旅游纪念品四个系列的织绣产品,并获12项国家专利,与此同时,学校
还在淘宝网注册开办“民族绣织坊”网店,在微信平台注册开
办“绣织坊”微店,通过实体店、网点和微店三线结合,构建了一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

(五)以赛促进,承办服装技能大赛,增强专业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技能比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成果检验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

学校引入职业技能竞赛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产教对接,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学校服装专业自2014年至今,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个,参加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16人次。

(六)举办服饰文化艺术节,打造学校服装专业名片。

学校从2012年起至今,每年举办一期服饰文化节,现在已发展
成为学校的“名片”。

在服饰文化节上,师生将设计出的优秀
服装作品通过T 台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这些服饰作品将个性、时尚、潮流融于一体,将高贵、华丽等民族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

通过服装服饰艺术节,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到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发展情况,同时还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前的服饰文化交流。

(七)名师进课堂,建立名师工作室。

学校组织了专业教师邀请区非遗传人和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并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对师生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指导。

学校曾邀请罗城仫佬族刺绣传承人谢秀荣教授制作马尾绣的要点和技巧,邀请广西河池南丹里湖乡民间艺人黎敬珍教授白裤瑶刺绣技艺等。

名师进课堂让师生近距离接受名师的指导,提
升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

四、品牌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的成效(一)以服装实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建立了“一心两室
一平台”。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已建成广
西中职学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
建立了“一心两室一平台”,即服装创意设计中心,服装商务实训室,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一次性为2 600人提供实训,是连续4年广西中等职业院校服装技能比赛承办基地。

(二)建立起一支“校企对接,专能通向,多层递进”的师资队伍。

学校服装专业通过多渠道、分方向对教师进行培养,建立了一支专能通向、多层递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其中高级职称7人,专业带头2人,广西中职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高级技师5人,技师9人,高级双师型教师2人,引进广西技能大师1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1%。

(三)专业吸引力增强,招生就业火爆。

近年来,通过考
察和市场调研,学校通过“同基础,分方向”的教学,在提高了
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的实训和教学更加对接企业、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吸引力增强,招生也随之火爆起来,现已形成良好的招生就业局面。

每年的毕业季还未来临,该专业的
毕业生早已被“提前预订”、“抢购一空”,成了用人单位竞相
争抢的“香饽饽”,毕业生就业率达99.5%以上,专业对口率99%以上。

(四)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学校通过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广西服装研究所、南宁圣祺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丝绸集团等多家区内企业开展产学
研合作,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每年开发
“绣织坊”系列新产品近100个,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老木棉·匠园、南宁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创意及时上销售学生制作的民族服饰手工产品,深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五)以服装设计专业为核心,形成专业链,带动其它专业。

学校以服装设计专业为核心,除了带动本系部民族服装与服饰、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发展以外,还带动了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丝绸工艺、电子商务等其它专业及相关课程,形成专业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对接了产业和企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学校作为广西纺织服装行业、企业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紧缺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和优势,立足于区域经济与民族文化特色,探索出了一条品牌专业建设之路,该模式不仅在服装专业取得显著成效,而且在校内其它专业也不断推广应用,推进了学校示范校建设,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为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实现千亿元产业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1]陈莉玲,曾茂林.打造中职学校品牌的路径选择[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冯子川等.“专业对接产业链”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与实践[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7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