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备考】一轮复习: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 .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O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意象的作用
1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提问方式: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
1 .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

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表述方式:
①诗中(通过……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
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声与色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舟乍猛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
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鉴赏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
一、自然景物形象鉴赏概说
(-)关于意•象的理解
大学问家王国维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是这样。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比如景物、山川、草木等,来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诗歌中的客观景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一一诗人的情感一一的形象,即“意象” O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所以,鉴赏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首先要能造出意象,并能够分析出其表现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

(-)关于意•境的理解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名词术语一一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一一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三)关于鉴赏的过程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 .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 以求对诗歌
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 .理解形象的意义
(1)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

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鹏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2)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

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

(3)从形象特定的固化了的含义上思考。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

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

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
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

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

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鹦鸠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二、自然景物形象鉴赏分说
题型一:分析意象类试题
(-)答题规范:
1、提问方式:
(1)直接方式:这首诗写了表现某种特点的哪些意象?
(2)间接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答题步骤:
(1)直接写出诗歌中要求的意象;
(2)写出诗歌中特定的景物,然后说出它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