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图书馆的版片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本
收藏6 |全国新书目
2023.12 | 7
雕
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已有卡特、张秀民、钱存训等中外多位学者的论述,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公
认。
19世纪中期西方新式印刷术回传以前,中国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历史长达1000余年,其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影响至为深远。
雕版印刷史研究一直广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但当前研究集中于古代。
雕版印刷传承的一个关键阶段,即民国时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民国雕版印刷史研究成果较少,尤其缺乏整体性研究。
张秀民所著《中国印刷史》截止年代为19世纪末,实际上,20世纪前半期雕版印刷虽然趋向衰落,但私家、社会机构如图书馆和寺庙等,以及内地的传统书坊,刻书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中国雕版印刷终结的年代应为民国时期,而非19世纪末,民国刻书史整体研究的阙如导致无从构建一部自起源至终结的中国雕版印刷史。
二是民国时期雕版印刷的实物——版片保护研究为雕版印刷史的空白领域。
版片是书籍的母体,直接体现了中国雕版印刷文化的生产技艺、知识内容、审美标准,极具学术、艺术与文物价值,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迄至民国刻印图书逾10万种,雕镌了积如山丘的版片。
试举数例:宋初所雕《开宝藏》“费时十二年,版成,凡十三万块版,共五千四十八卷”;明末清初常熟毛晋
“在四十年内先后刊过书版逾十万块,十万九千六十七页,书约六百余种”;而“清内府刻书历经康熙、雍正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所刻书籍六百余种,所藏书版逾百万块”;民国藏书大家刘承幹“刻印古籍184种,书版39172片(其中两种古籍书版数量不详),收存他人书版10种,295片,共39467片”。
由上述例证可见,历代官府与私人刊刻了巨量的版片。
虽
民国时期图书馆的版片保护
◆文/刘洪权
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民国时期古籍出版研究》
刘洪权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21.12/98.00元
刘洪权
安徽无为人。
管理学博士,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
编有《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20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版本 收藏
8 |全国新书目
然刊行的版片为数可观,但由于自然侵蚀、兵火战乱、政治禁毁等原因,木刻版片的流传、保存已渐显惨淡,尤其是清末太平天国战乱致使传统的刻书中心东南诸省“版籍多毁于火”,中国典籍包括版片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民国时期,鉴于书版损毁过甚及雕版印刷术的式微,“数十年来,时势推移,新刊既寡,旧藏复多零落,而漫灭蠹蚀者,尤所在多有。
窃恐其或日就澌灭,或埋没终古”。
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图书馆界人士开始关注存世版片的保护。
除私人刻书家保存了少量的版片外,民国时期主要是社会机构——公立图书馆,尤其是省立图书馆和寺庙,为版片保存与流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省立图书馆如浙江省立图书馆、江苏省
立国学图书馆、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广东省立图书馆、云南省立图书馆等,寺庙如南京金陵刻经处、福州涌泉寺等,均曾致力于版片的整理、收藏与保护。
中国当代现存版片基本来自民国时期省立图书馆与寺庙的存藏。
关于民国时期图书馆界版片保护的卓越贡献,最显著的例证是雕版印刷术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述机构申报非遗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保存的版片,其中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版片主要来自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等机构的移交。
如果没有保存至今的雕版实物,能否申报成功恐怕难以预测。
然而遗憾的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古籍版片保护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至今未见学者研究。
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保护研究中包含的诸
如版片保护概况,版片的收藏与保管,版片收藏的数量与种类,以及文化贡献等问题,仍为学术界的空白点。
在此,笔者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保护的上述问题,勾勒其历史面貌,阐扬其文化贡献,既希望为当代版片保护、传承雕版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希冀填补民国雕版印刷史和民国图书馆史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一、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保护概况
中国近代图书馆肇始于晚清,伴随清末维新运动全国图书馆体系逐步建立。
民国时期图书馆建设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近代图书馆在输入新知与保存国故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其中保存国故主要表现为收藏古籍、刊刻文献与保存版片,使得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免遭断裂的危险。
在传承中国文化这一点上,民国时期其他社会机构均无法与图书馆相比拟。
依据社会演进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历史,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保护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12—1925年,即民国初造至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之前;二是1925—1937年,即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三是1937—1949年,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下面简要论述每一阶段版片保护的机构、状况及特点,以便读者了解民国时期图书馆古籍版片保护的概况。
1.1912—1925年的图书馆版片保护
民国初期,由于政府提倡民众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机构的图书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图书馆数量增长较快,公立图书馆及公私立学校图书馆纷纷设立。
经费得到保障后,图书馆开展了购买图书、
2023.12 | 9
政府奠都南京,制定《图书馆条例》,图书馆受到社会重视,加之教育普及,图书馆事业渐入普遍发展的阶段。
由于中华图书馆协会沿袭了晚清保存国故与扩充新知并重的图书馆建设思想,使得各地图书馆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影响下,致力古籍与版片的征集与收藏,因而版片保护有了显著的进展。
中华图书馆协会作为全国图书馆界联合研究的总机关,以“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图书馆之协助”为宗旨,从事各项研究与活动,其学术活动之一即为版片调查与保护。
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创立之初,就有会员刘纯的《南京家刻版片调查初录》,调查结果刊载于《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二期。
1929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于南京举办第一次年会,为执行年会决议各案及共同研究学术起见,特组织各种专门委员会,会后新组织分类、编目、索引、检字、图书馆教育、编纂、建筑、宋元善本书调查、
版片调查等委员会及季刊、会报编辑部。
在分组会议议决案中,图书馆行政组关于版片保护的议案有两则:1.调查及登记全国公私板片编制目录案 刘纯、袁同礼原案(组织板片委员会办理);2.各省官书局应由
各省立图书馆接管并在馆内附设印行所案 江西省立图书馆欧阳祖经原案(陈请教育部采择施行)。
版片调查委员会拟对全国版片广为调查,详为登记,版片不限新旧,一概著录,首先完成的有河南、江苏、江西各处。
1936年于青岛举办的第三次年会上,教育部特交协会议案七则,其中之一为“各县木刻古板保存办法”,协会特组委员会一再研究讨论,拟定办法如下:1.由县立图书馆集中保管(私家不能保藏之版本应归公家保管);2.调查;3.征购;4.登记;5.保存(通风,插架,庋藏,修补,防水、火、蚀、湿设备);6.印
推广阅读甚至刊印典籍等多项活动。
清末至20年代初期,众多省立图书馆陆续接收了晚清官书局的刻书版片。
官书局创办于同治光绪年间,全国先后成立的大小官书局共40余所,出版图书1000余种。
官书局刊刻的图书内容以正统的经史子集为主,多采用雕版刷印,经费由地方自筹,来源不稳定,到了清末已经难以为继,陆续被归并到各地省立图书馆,所存图书和木刻版片也一并移交,由各馆设专门部门管理。
1909年,浙江书局归并浙江省立图书馆。
同年,金陵书局、淮南书局、江楚编译书局的存书和版片移交江南图书馆,即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前身。
此外,尚有江苏书局1914年并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广雅书局1917年改隶广东省立图书馆,云南书局1910年附设于云南省立图书馆等。
各地官书局除湖北书局改称湖北官书处,皆并入了省立图书馆。
除了接收官书局、学堂等官办机构的版片,部分省立图书
馆如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入藏了少许私人捐赠的版片,浙江省立图书馆等还自刻了种数不多的时贤著述。
这一阶段省立图书馆接收的官书局版片奠定了民国时期图书馆乃至当代版片存藏的基础,当代现存的
木刻版片相当数量来源于这一阶段的省立图书馆馆藏。
当然,由于政局动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时断时续,又缺少国家级的图书馆机构统筹规划各地的公立图书馆业务,各图书馆主要工作为保管版片不致损毁,对清末以来的公私版片未能主动大量征集,进行有目的的保护,这是该阶段图书馆版片保护的局限性。
2.1925—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的版片保护1925年,在各地图书馆协会的基础上,全国性的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成为全国图书馆界的领导机关,有力促进了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927年,国民党
版本 收藏
10 |全国新书目
刷流通;7.制止流出海外。
可惜第三次年会后不久抗战全面爆发,各县木刻古板保存办法是否实施及实施效果无从评估。
各省公立图书馆虽然行政上不受中华图书馆协会管辖,但业务上受其指导。
在全国性机构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推动下,各级图书馆尤其是省立图书馆均将版片保护作为一项常规业务,注意访求、搜集本省所刻的古籍版片,尤其鼓励图书、版片的寄存与捐赠。
北平北海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江西省立图书馆、湖北省立图书馆、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等馆皆颁布章程,征求省内藏版,倡导私人将版片寄存或捐赠给图书馆,并制订奖励办法,使得这一阶段图书馆集藏了多种私人捐赠或寄存的珍贵版片。
私家版片容易由于无力保管致使损毁散失,作为公立机构的图书馆有组织和经费的保障,对版片的保护相对妥善。
20世纪前半期,图书馆对私人藏书和版片的征集保存成为其传承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之一。
3.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1949年的版片保护日本侵华战争不仅造成了中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又一次惨烈的浩劫。
战争中损毁的典籍不可估量,而版片沉重不好转移,导致一些图书馆收藏的版片损失惨重。
国立中央图书馆“在筹备开始,即接办国学书局——即清季江南江楚淮南三书局之后身——整批书版,分经史子集,镌刻精良,间有损毁者,经整理后可印书籍,仍有一百五十种之
多。
西迁时以版片笨重,仓促间无法运出,遂以散佚”。
1937年11月26日,苏州沦陷,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被日军富士部队占领,破坏极为严重,馆藏木刻书板漂满小西湖池塘,图书报刊被撕毁擦刺刀,景象凄惨。
据1946年统计,所藏原江苏官书局残存木刻板166种
55907片,损失22种18179片。
1938年10月19日,日军飞机轰炸长沙,湖南省立图书馆定王台馆舍所藏原思贤书局30多种古籍雕版全毁。
抗战胜利后,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对战争损失财产进行清理,对日军飞机轰炸损毁的版片进行详细的统计,共计28种,26494块版片,于1946年2月16日造册呈报给省政府。
这一阶段各图书馆克服困难,尽力安置馆藏版片。
湖北省立图书馆1938年西迁,版片先后运至秭归和恩施,并于1946年迁回武昌。
1944年衡阳市图书馆将残缺的《船山遗书》雕版暂存于市郊九里渡。
部分图书馆如浙江省立图书馆、河南省立图书馆的版片在战争期间得到稳妥保管。
1948年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还积极募征版片,使得馆藏版片有了大幅增加。
当代浙江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版片多为民国时期公立图书馆保管流传至今。
这些珍贵的版片经历战争劫难而免于亡佚,不能不归功于民国时期图书馆界人士的卓绝努力。
二、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的收藏与保管
民国时期图书馆界承继了晚清新图书馆萌芽时期保存国粹的宗旨,加上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提倡与重视,因此版片保护获得了图书馆界和社会广泛的认可,并在图书馆的典藏实践中得到了积极执行。
图书馆界的版片保护工作分为收藏和保管两方面,下文分别详细
叙述,从而帮助读者清晰认知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保护的成就。
1.收藏
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的收藏来源分为四类:一是接收清末官办机构版片,二是自刻版片,三是购买私
人刻版,四是征集私人版片。
(1)接收
民国时期图书馆接收的版片以晚清官书局版片为大宗。
晚清官书局刻书向来以底本精良、校雠审慎、刊刻考究、售价低廉著称,被称为“局本”,为学者所推重。
官书局刻书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崇文书局刻书凡320余种,江苏书局凡206种,成为官刻的代表。
后来官书局由于经费支绌,清末陆续并入新设立的图书馆,各地官书局版片由当地的省立图书馆接收,个别由国立中央图书馆和市立图书馆收藏。
各省立图书馆接收的官书局版片数量颇为可观,最多的浙江省立图书馆达124298块,超过万块的省立图书馆也有数家,说明官书局版片为各省立图书馆版片收藏的主要来源,奠定了各省立图书馆版片收藏的基础。
除了官书局之外,河南省立图书馆还接收了晚清河南学务公所的版片。
(2)自刻
民国时期公立图书馆负有搜集和传播地方文献的职责,因此部分省、市立图书馆会刻印本省乡贤未刊著述,以推进学术研究。
其中刻印较多的图书馆有浙江省立图书馆、云南省立图书馆及河南省立图书馆。
浙江省立图书馆1912年至1923年间刊刻《蓬莱轩地理丛书》《章氏丛书》等10种,其中7种共2462片,另有《台州经籍志》40卷、《老子》2卷、《庄子》10卷。
1914年民国云南巡按使唐继尧筹集款项,在云南图书博物馆内成立“辑刻《云南丛书》处”,编印《云南丛书》,至1935年共编印205种,1402卷。
《云南丛书》绝大部分是木刻,少数石印、铅印本,木刻种数为155种,15499片。
至于《云南丛书》的书版来历不同,可分为6种,新刻书接近1/3,即约5000片,使云南图书博物馆成为民国时期拥有自刻版片最多的图书馆。
1933年,河南省立图书馆有感于“本省名人著述未刻者颇多,深恐日久湮没。
兹特登报访购,陆续校刊,汇为《中州丛刻》,以广流传”,设刻版处刊刻本省先哲遗著,补刻存书缺版。
至1936年刻版处取消,已刻成《石田野语》《臆见随笔》《隐山鄙事》《书学慎余》《算法通义》《律吕心法》《几何简易》等16种,《历范》仅刻半部。
湖南省立图书馆也对思贤书局缺失的版片进行了补刊。
由此可知,自刻亦为民国时期图书馆版片的收藏来源之一。
(3)购买
晚清同治光绪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短暂的承平局面,亟待刻印图书以满足士子读书需求,加上张之洞、张海鹏等重臣学者劝导刻书,公私刊书之风盛行,形成了中国雕版印刷史的最后一个高峰期。
晚清民国之际的刊书风尚造成其时书版资源丰富,尤以私家刻书校雠审慎、写刻精工,刻成的书版为图书馆所乐意购买。
江西省立图书馆“购得南城李之鼎(字振唐)《书目举要》以及《通鉴辑要》《彭城集》《公是集》等版片,达109种,精心保管数十年”。
1935年,燕京大学图书馆购得上元吴氏铜鼓轩重雕《悔翁笔记》《悔翁诗钞》《悔翁词钞》3种,补刊印行。
1936年,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购长沙徐氏《五大家文粹》《景宋本脉经》《璧合珠联集》三书版片。
山东省立图书馆1947年购置王蒙安著述书版10种333片。
可惜民国时期图书馆经费多用于图书,对于私家书版以鼓励捐赠、寄存为主,购买书版并不多见,仅知前述数例。
(4)征集
近代图书馆苦于经费不足,馆藏建设的方式灵活多样,自清末萌芽时期始,即号召私人藏书家捐助经
2023.12 | 11
版本 收藏
12 |全国新书目
费或藏书。
受西方图书馆理念的浸润,社会普遍的藏书观念从私人收藏、保管转向公众阅览、利用,因而愿意化私为公,将私家珍藏捐赠或寄存图书馆,便于读者使用。
私人愿意将书版捐赠、寄存图书馆还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原因。
1931年,山东省立图书馆拟进行的工作之一为“代藏私家所刻书版”,即因“近年来
本省私家所刻书版,屡经变乱,多请求本馆代为保藏”。
晚清民国初期图书馆馆藏建设注重图书,忽视版片征集。
除接收官书局版片之外,仅零星有私家版片捐赠给图书馆,多数图书馆缺乏主动搜寻保存公私版片的意识。
这一状况在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后才得以改观。
中华图书馆协会谋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了解国内图书概况,因此展开了多项调查,如图书馆调查、书店调查、版片调查、永乐大典与善本调查及期刊调查。
1929年第一次南京年会更是设立了版片调查委员会,对全国公私版片进行调查和保护。
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指导下,全国各图书馆在访求图书之余,对木刻版片开始大力征集。
图书馆版片征集的方式有捐赠、寄存两类。
自19世纪20年代后期始,众多公立图书馆制订了版片捐赠、寄存规章,鼓励藏家捐赠、寄存版片。
1929年,北平北海图书馆订有《本馆收受寄存书板简章》七条。
1931年,山东省立图书馆订立了《山东省立图书馆捐赠图书规则》,加大奖励力度,发动全国各界捐赠图书,并计划“代藏私家所刻书版”,提出“详订规则,设法征集”的设想。
1931年,江西省政府省务会议通过《江西省征集图书文献委员会简章》。
其制订的《江西征集图书文献条例》第二条为“征集之种类如下:……各种图书及版本”,亦留意版片;《江西奖励捐赠图书文献条例》则根据捐物价值,分别予以奖励。
1933
年山西公立图书馆改名为山西省民众教育馆,拟有《本馆捐赠图书版片及陈列物品规章》,对捐赠木刻书版的个人或团体订有奖励纪念办法,依照规章奖励。
由于浙江私家刻书之风夙盛,浙江省立图书馆尤为注重书版征访,1930年制订的《浙江省立图书馆奖励捐赠图书文献物品章程》第二条为“捐赠之种类如
下:……二、图书版片。
奖励之等差如下”,1934年
制订《浙江省立图书馆奖励捐赠图书版片及文献物品办法》《浙江省立图书馆收受寄存图书版片及文献物品办法》,规定了寄存书版印售办法。
1934年,浙江省立图书馆于《浙江图书馆馆刊》登载“浙江省立图书馆征求书版启事”,号召浙江省藏书家捐赠、寄存版片:“……本省前贤刻书,版片藏在家中不复印刷者何限。
版片保藏不易,不印尤易蠹蚀,续印亦不易广售,何如捐入公家,广为印售,既不违前贤梓版之初衷,复足以策推进学术之宏效。
本馆对于捐版多者,曾请教部褒奖,广播盛德,更为懿事。
本馆对于版片,欢迎捐赠,寄存亦可商量,如荷家有藏版之士,将书版名称块数通函与本馆,即当走访或函接,为之保存印行,则流泽永被,较之徒饱蠹鱼为何如乎?全省热心文教之士,幸鉴其悃忱而予以赞助焉。
浙江省立图书馆谨启。
”
由于图书馆捐赠、寄存版片有明确的章程可循,并订立了相应的奖励办法,提升了各地藏家捐赠、寄存版片的积极性,征集书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各省立图书馆陆续访求到私家刻书的版片,其中多有名贵书版。
1930年,山东省立图书馆“收入十三经板六千三百零三片,捐入《毛诗正韵》一百七十八片”。
1931年,王勤生先生将家藏《论语经正录》及《筱泉先生年谱》原版490块永久寄存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3年,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赠送给河南省立图书馆《安阳四子集》书版一套。
浙江省立图书馆捐赠、寄存版片收获最丰,1935年统计馆藏书版“总计书版共:一六三、六九〇片,残版与不标号犹未计入。
其中自刻者计:一二二、四六八片。
捐赠者:四〇、一五一片。
而自民元以前及民十二至十六年间因馆档未理,无从悉其有亡捐赠者,尚未计入焉。
寄存者:一、〇五三片”。
江西省立图书馆则接收有“捐赠胡思敬‘退庐图书馆’所刻《豫章丛书》104种版片,均集中于应天禅林,由专人保管”。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的东院中三间“分庋缪氏艺风堂寄存书版及正定王氏捐赠之书版”。
抗战胜利后的版片征集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为翘楚,1945年复馆不久,即征集到昆山赵诒琛《又满楼丛书》、吴县王氏家刊《诗学评说》、邓邦述群碧楼书版,版片从55907片增至81360片;1949年6月底,又征集有《吴中叶氏家刻》书板、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书板共450片。
上述捐赠和寄存版片均为近代私家刻书的精品,各省立图书馆征集收藏之后,构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文献典籍包括版片书厄频仍,散佚毁失严重,其中私家藏书和刻版不易保管,更是难免劫运。
由此可见,图书馆征集私家藏版,私家刻书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有赖于此,功莫大焉。
2.保管
民国时期各公立图书馆收藏的版片或继承官书局,或自刻,或征集,多为经史要籍及学术名著。
同时,版片材质多为梨枣等木料,如果保管不善,有虫蛀鼠害之虞,更有遗失隐患。
因此,各图书馆均相当重视所藏雕版的保管与流布行世,以期书版长存,嘉惠学林。
图书馆的版片保管工作重点有二:一是设置专业部门管理,二是辟有专门馆舍储藏。
(1)设置专业部门管理
晚清官书局及其他公立机构版片为近代官刻的代表,“官书局印书,选择既慎,而剞劂之精良,校勘之缜密,尤为士林所推许”。
民国时期学术文化场域中,西方学理与固有文化均是构建中国新文化的思想资源,整理国故为新旧学人所认同,而官书局刻书多为国学要籍,仍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因此接收了大宗官书局版片的省立图书馆多设木印部等专业部门管理,整理、印行与保护馆藏版片,下面举例说明。
1909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接收金陵书局、江楚编译局、淮南书局书版,设立印行部继续印售。
1914年,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即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接收江苏官书局,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官书印刷所,共接收书版196种74081片,内容多为经史子集。
1930年,陈定祥馆长进行了组织机构调整,在馆长下设四股,其中之一为印行股,“掌理保管版片印行书籍推广营业事项”;1936年进行组织整顿,设四部一所,其中印行所掌理印造、刊校、发行、典板等事项。
1909年,山东高等学堂藏原山东官书局所刻书版移交山东省立图书馆管理。
1930年,《山东省立图书馆组织章程》规定暂设编藏部、阅览部、事务部三部,其中第六条编藏部之职掌为:“关于本馆金石书画及各项版片之保存整理事宜。
关于本馆书版印行事宜。
”
1909年,浙江官书局归并浙江省立图书馆,号官书印售所,旋又改称附设印行所,“民国十八年添设铅印部,以官书局印售所分隶木印及发行部,而仍以印售木印书籍为重要事业”。
2023.12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