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神奇的音箱》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神奇的音箱
教学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
2、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教学重点:理解“神奇的音箱”的神奇之处
教学难点:感知生态农业的优点
教学方法:阅读、感知、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6《神奇的音箱》,请大家把书打开。
(师板书课题)音箱平常都见过或者用过。
它神奇吗?神奇在哪里?今天要学的比你们知道的更神奇!
赶快来看看吧!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揭示目标(默读记忆)
学习目标:1、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2、理解“神奇的音箱"的神奇
(师:目标大家都明确了,你有信心完成吗?声音很洪亮,说明你们信心十足呀!那就请同学们跟着我给你们准备的学习指导,去完成这些目标好吗?)
三、出示自学指导(默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生态农业有什么好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一想法呢?
(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读一读)
2、“神奇的音箱”真的神奇吗?
(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用时8分钟,8分钟后比比谁回答的最好)
四、新授
生自学(边读边思考,八分钟后比比谁回答的最好)
师:大家都学完了吧!那我们来看看你们学些的效果
(一)出示第一题
1、师读题。
2、答案反馈。
(需要可作补充)
师:对,听了这个同学读了之后,我们知道了生态农业的好处,那我们来齐读这一段,把它介绍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吧。
3、齐读这一段
师:生态农业的好处我们知道了,可为什么人们会想到发展生态农业呢?(师指名说)
(二)出示第二题
1、学生读题
2、答案反馈(需要可作补充)
师:“神奇的音箱”真的神奇。
有了这样的产品大家高兴吗?用这种心情把它也介绍给在座的各位,让他们也高兴高兴吧!
3、生齐读.
师:“神奇的音箱"真的能用吗?课文怎么说的呀!谁来读一读?
读得不错!“神奇的音箱”这么神奇,生态农业真是太好啦!大家希望他发展起来吗?
国家对这项工程有计划有安排吗?我们一起带着希望和祝福来读一读吧!
4、生齐读最后一段.
5、课文学完了我还意犹未尽!我们再来读一读的,整体感知它的神奇。
师:读了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想象。
(当堂训练)
(1)联系生活,你对那些农产品有意见,能提出改进意见吗?(把它写在本子上)(2)展开想象,你还希望有哪些生态农业的新成果呢?(写下来和同学说说)
六、教师总结:让我们共同去关注生态农业,也希望科学家们将来推出更多更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更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知识,
将来用他们来建设祖国,发展科技。
附:板书设计
16神奇的音箱——植物声频发生器
(保护环境,利于健康)
扩张叶面气孔、增强光合作用、刺激植物快速生长
《骑鹅旅行记(节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咯咯”“刨虫子”“猫咪”等生词。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尼尔斯的形象。
3。
透过插图和部分篇章阅读,了解书中的精彩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风格,激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4.组织交流精彩片段,学习做一个善良、珍爱动物的小朋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积累“咯咯”“刨虫子”“猫咪”等生词.
2。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尼尔斯的形象。
教学难点:
1。
透过插图和部分篇章阅读,了解书中的精彩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风格,激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2.组织交流精彩片段,学习做一个善良、珍爱动物的小朋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题目解读:
(1)看到题目,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2)看到题目,你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猜想?
预设:对课文的初步认知,进行合理的丰富的猜想。
2。
出示预习清单: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选文讲述了什么?
(3)尼尔斯变小以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3.走近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女作家,1909年因为“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
4.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独自在荒岛生存的鲁滨逊,今天我们要认识另外一个奇妙的人,他的名字叫尼尔斯。
5。
走进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
二、初读感知
(一)课文导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思考:故事里的尼尔斯身上发生了什么?
2.认真朗读课文,完成任务。
要求: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发问。
(2)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3)交流主要内容。
(二)认读词语: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积累到的词语。
三、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内容这么多,咱们怎样才能很快地了解主要内容呢?
预设:浏览。
(二)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快速的阅读吧!
(三)选择学习伙伴,探究解决问题.
1.思考:
(1)读课文,说说小男孩尼尔斯是怎样变小的?
预设:他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无济于事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
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找小狐仙讲和。
读过这段话以后我们会明白:是小狐仙把尼尔斯变小的。
(2)尼尔斯打算怎样去解决变小的难题?
(3)为什么尼尔斯认为找小狐仙讲和是“最聪明的做法”?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
(4)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以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
他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
他能听懂动物们说话了。
别的东西都没有变化.
(5)能听懂禽兽语言的尼尔斯和哪些小动物交流了呢?
预设:猫、鸡、牛等。
(6)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碰到了鹅和鸡,鸡是怎样对待尼尔斯的?
预设:那些鸡没完没了地叫着:“他活该!他活该……"
(7)你从这个描写中推理一下尼尔斯以前对鸡、鹅怎么样?
预设:我猜想尼尔斯以前捉弄、欺负家禽,是个调皮的孩子。
(8)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碰到了猫,他是怎样说话的?
预设:男孩马上跑到猫跟前。
“亲爱的猫咪,”他说,“院子里各个角落和暗洞你不是都很熟悉吗?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能找到小狐仙?”
思考:尼尔斯为什么有礼貌?自由表达观点。
(9)猫是怎样对待尼尔斯的?
预设一:“我知道小狐仙住在什么地方,”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
"
预设二: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
预设三:这时猫突然一跃,径直朝他扑了过去,把他摔倒在地,跳到他身上,前爪按住他的胸口,对着他的咽喉张开了大嘴。
思考:为什么温柔的猫会这样做?自由表达观点。
(10)牛是怎样对待尼尔斯的?
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并猜想一下,尼尔斯以前是怎样对待它们的?
四、展示交流
1.小组之间交流:我们的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以后,世界上所有他熟悉的东西都变大了,他变成了弱小的小狐仙,他能听懂禽兽的话了,也知道了动物们并不都喜欢他.你能体会尼尔斯的心情吗?
预设:他很着急,不愿意一直这么小……
2.读过课文后半部分以后,你觉得尼尔斯变小以后他的心理有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后悔;懂得关心父母了。
3.合作研讨。
(1)尼尔斯无意中骑上鹅背,开始了他的旅行。
大胆预测一下,旅行回来后,他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变回小男孩,善良懂事的小男孩。
(2)如果你一觉醒来,也变成了和尼尔斯一样的小狐仙,你会做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后,举手发言。
五、名著导读
教材上的只是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呢:像“鹤之舞表演大会”、“大海中的白银”等。
书中的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一起来读书吧!根据故事的题目猜想一下这有趣的故事吧!
六、作业布置
仿照本单元第一课的故事梗概,写一篇《骑鹅旅行记》的故事梗概吧!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
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
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
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想象)
(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
6。
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
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
(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
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
(“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
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
3。
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
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
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
(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
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
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
等闲:平常。
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
2.整体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
尔:你。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
整体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
2。
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
(“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
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
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教学板书]
10.古诗三首
马诗
写景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抒情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怀才不遇杀敌报国
石灰吟
前两句:描述特征——状物
后两句:体会情操——喻人坚贞不屈
竹石
前两句:描述石中竹子的特征
后两句:抒发自身的情感不畏艰险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朗读带动讲解,并且鼓励学生自学,避免单一地进行说教。
对于古诗的教学,应当使学生养成初步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从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因为三首诗的写法一样,加之内容并不难理解,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容易,教学效果良好。
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
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
10至25厘米。
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
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
在对消耗臭氧层物(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
3.土地荒漠化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
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4.酸雨污染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
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由于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弱,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
5.水资源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
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资源量大大减少了。
6.森林植被破坏
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
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
但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全球的热带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发。
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7.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
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
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已知化学物,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
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其中对生态危害很大、并在地球上扩散最广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联苯和滴滴涕。
这类化学污染物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中释放,已广泛进入了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
第28课《我的舞台》复习检测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喝彩(hē hè) 模仿(mó mú)
憋闷(mēn mèn)绷嘴(bēnɡ běnɡ)
娇宠(lǒnɡ chǒnɡ)哭啼(tí tì)
抻直(shēn chēn)请教(jiāo jiào)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缘()练()栽()增()
绿( ) 炼()载( ) 僧( )
四、填字解义(补充词语,解释所填字义)。
一()常态:__________ 为所()为:__________
无( )以对:__________ 不()之缘:__________
五、活学活用(用上本课的四字词语)。
1.只要认真复习,考及格还是__________的。
2.我们聊得投机,__________天就要黑了。
3.旧社会__________,有理也没地方说。
4.孩子们在__________地看蟋蟀斗架。
5.你两个别再__________了,好好听课!
六、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造就成就练就
1.学校为祖国( )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2.他肯吃苦,()了一身功夫。
3.父母的自我牺牲,()了儿女的辉煌.
自然竟然果然
4.她说自己肯定能考好,这次()考了满分.
5.做了错事()不承认,真拿他没办法!
6.大家轻易不见面,( )有许多话要说。
七、句子工厂.
1.你不是常说要做老实人,认真演戏吗?(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我的舞台从床上转移到了铺着练功毯子的院子里。
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都是场场必到,直到演出结束。
(用上关联词,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我对舞台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八、修辞辨析。
1.一群灰鸽在我们面前大摇大摆的散步. ( )
2.师傅往我面前一站,像一堵墙。
( )
3.让管总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
4.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 )
九、句子推敲。
1.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一炉火,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要点扫描(课文回放)。
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岁时,“__________”以及几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__________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一、理解感悟。
(一)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
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
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
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
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①
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
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
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
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
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
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
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