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图像,活化生物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运用图像,活化生物课堂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冯俊/文
图像是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直观、形象等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各种各样的图像使新教材内容显得生动丰富、多姿多彩。

那么,在生物课堂上如何巧用图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以图开路,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初中学生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一幅好的图像会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特别是一些色彩清晰逼真的图像,会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比如,在教学《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节复习课时,首先用一幅清新自然的大森林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象:当漫步在这片美丽的森林中,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再如,《预防艾滋病》这节课中,先用课件播放一幅幅濒临死亡的艾滋病人痛苦绝望的照片,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学生露出惊愕的神情,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造成这些人不幸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这么可怕?
二、以图铺路,突出重点
生物学中很多概念相似或相近,学生容易混淆不清,而这些概念对于初中生后续学习生物学知识非常重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可将相似或有联系的几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对比,通过比较找出乍看相似而实际有所不同,或初看差别很大而实际存在共同点的地方,使学生根据亲身体验或联想接受知识,理解概念。

比如,巧妙利用教材中光合作用示意图,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联系在一起,设计问题,进行类比,学生对此很
感兴趣,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再如,类比三种血管图,使学生对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位置、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类比小肠、大肠长度和内壁结构特点,深刻理解小肠作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备的独特结构特点。

教材中有些插图的设计直接针对教材的重点,此类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节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的关系是一个重点,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树叶、虫、鸟三者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很自然地理清了它们三者的关系。

通过插图,启迪学生思路,使学生对食物链这一概念有了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再如,在讲解“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重点是理解细胞数量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的两幅插图,由此得出细胞分裂时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的结论。

这样以学生和教材特点“因图施教”,重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图像增强了直观性,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文为图、化抽象为形象,从学生的理解水平出发,形象直观,向学生传递了丰富的形象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课中,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图片,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让知识活化起来,以加深学生印象,加深其理解和认识。

先用线条勾画出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然后用箭头表示出水、无机盐、尿素和葡萄糖经过肾小球过滤后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再用箭头表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的过程;最后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形成终尿。

这样,边画边讲解,肾单位结构平面化,学生一目了然。

接着描述尿液的形成途径,教师边讲边画,学生结合教材立体图示,跟随教师的画笔一步步完成。

最后呈现出的是一幅由线条组成的肾单位简图,学生既感到浅显易懂,又明朗清晰,理解
创 新 经 验
创新时代 2018.0659
60 INNOVATION TIME 2018.06
效果非常好。

这不仅说明了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打手势形象地记忆了肾单位图,并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手势互相考,互相问,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既加深了理解,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中,用画图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的生成过程,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

四、以图筑路,升华情感
教材中有一些插图是关于大自然、人物、景观等的内容,看
这些图时,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如教学《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课时,教师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从而使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应如何保护,才能维持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优美的图片也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陶冶情操,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好图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且印
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攻破难题,在快乐中完成学业,在学习中成长,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 王献/文
让语文进入“微时代”
—浅谈我的语文“微课”建设观
当下,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中国,从“微电影”到“微访谈”,我们的生活被“微”化,我们进入了“微时代”。

教育界也紧随其后,从2011年4月佛山市教育部门首次向全市教师征集“微课程”作品起,短短两三年时间,“微学习”“微课程”悄然兴起,微课竞赛逐渐成为赛课的“新宠”,微课作品逐渐成为各个学校一种新兴的校本教学资源,并且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作一定数量的“微课”,建设形成新的
系统的教学资源,成为新型“校本教材”,使“微课”融入教学,发挥作用,而不是束之高阁,成为“鸡肋”,这是目前各中小学校值得考虑的问题。

笔者仅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谈一谈如何认识微课的典型特点,打造属于语文学科的“微课程”,让语文学习真正进入“微时代”。

一、正确认识微课,开发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
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有待于我们的开发与利用。

二、精心打造微课,形成语文微课教程
“微课”的学习方式被称为“5分钟学习”模式,强调的是
“微”的概念,即短时间学习、碎片化学习,每段课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5分钟。

微课的这种“知识脉冲”式的学习特点与语文学习注重点滴积累十分吻合,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精心选择知识点,打造出系统的语文学科微视频,形成语文“微课程”。

具体来讲,语文“微课”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
受众选择内容,制作视频。

1.针对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
对于学生,语文微课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查漏补缺,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因此,面
创 新 经 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