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穴位同时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位同时使⽤
治痛对⽳是指⼆个⽳位相配同时使⽤,具有较好的治痛作⽤。

⽽把⼆个⽳位单独使⽤,治痛作⽤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

临床中,常常选⽤两个⽳位组成⼀组对⽳,针对⼀类“症候结构”配伍其他腧⽳灵活运⽤,收到较好效果。

还可以在治疗前后对照主症的变化,检验“辨证”的准确与否。

对⽳是⼀个新的腧⽳配伍概念,研究对⽳并在临床不断加以总结,可使我们更加深⼊认识腧⽳特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合⾕---太冲
功⽤:⼆⽳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

合⾕与太冲相配称四关⽳,⼆⽳均为原⽳,前才为⼿阳明⼤肠经,后者为⾜厥阴肝经。

五脏有疾,取之⼗⼆原。

肝与胆相表⾥,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痛,合⾕调和⽓⾎,⽓调痛⽌。

⼆、内关---⾜三⾥
功⽤:⼆⽳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降逆⽌呕,宁⼼安神的作⽤。

内关为⼼包经的输⽳,⼜为该经之络⽳,⼋脉交会⽳,与阴维脉相通,宽胸理⽓之功为主。

⽽⾜三⾥为胃经之合⽳,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机,健脾和胃⽌痛。

三、粱丘---公孙
功⽤:⼆⽳相配具有解痉⽌痛、健脾和胃的作⽤。

粱丘为胃经的郄⽳,郄⽳是经脉之⽓深居之处,治痛作⽤最强。

公孙为⾜太阴脾经输⽳、络⽳,⼜为⼋脉交会⽳之⼀,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腹络于肠胃。

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更为适宜。

四、⽀沟---阳陵泉
功⽤:⼆⽳相配具有疏肝理⽓,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的作⽤。

⽀沟为三焦经输⽳,可疏通三焦⽓机,通调腑⽓。

阳陵泉为胆经合⽳,⼜是⼋会之⼀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效。

五、外关---悬钟
功⽤:⼆⽳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通调经络之⽓这作⽤。

外关为⼿少阳三焦经这络⽳,以是⼋会之⼀,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

悬钟为⾜少阳胆经之输⽳,以是⼋会⽳之⼀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通调肝胆之⽓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

六、⽓海---三阴交
功⽤:⼆⽳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

⽓海为任脉经之输⽳,为⼀⾝元⽓聚集之处,本⽳能助全⾝百脉之沟通,凡⽓之所⾄,⾎乃通
之,所以本⽳有调⽓活⾎之功。

三阴交乃⾜三阴之交会⽳,调理肝脾肾三经⽓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七、合⾕---内庭
功⽤:⼆⽳相配具有泻胃⽕,降呕 化积滞,理⽓⽌⽓⽌痛之功。

合⾕为⼿阳明⼤肠经原⽳,具有清热利咽,清炎⽌痛的作⽤。

内庭为阳明胃经荥⽳,具有清热 泻⽕作⽤。

所以胃肠⼆经之热 ,本对⽳有清泻之功。

如对风⽕⽛痛及⼝腔粘膜糜烂的病⼈,取本对⽳,针⽤泻法,可起⽴⽴竿见影之效。

⼋、中脘---⾜三⾥
功⽤:⼆⽳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痛的作⽤。

中脘为胃的募⽳,⼜是⼋会⽳之⼀的腑会。

滑伯仁⽈“太仓,⼀名中脘。

”意为胃之纳⽔⾕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治疗胃病的必⽤⽳。

⾜三⾥为胃经的合⽳,“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之⼀。

九、中渚---⾜临泣
功⽤:⼆⽳相配可疏肝胆之⽓滞,解少阳之郁热。

中渚为⼿少阳三焦经脉⽓所注,⾜临泣为⾜少阳胆经脉⽓所注。

在经居半表半⾥,其症可见寒热往来,⼝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常显著。

⼗、⼈中---委中
功⽤:⼆⽳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痛。

⼈中为督脉的输⽳,位于⼝⿐之间,⼝通地⽓,⿐通天⽓,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

委中为⾜太阳膀胱经合⽳,在舒经活络,⾏⽓活⾎,善治腰痛之功。

因腰为肾之府,⾜少阴肾经之⽓,由内踝上⾏⾄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经于委中⽳相会,太阳下⾏,少阴上⾏。

⼗⼀、膻中---内关
功⽤:⼆⽳相配可宽胸理⽓,强⼼安神,通胸阳,⽌⼼痛。

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

⼼者君主之官,说明本⽳与⼼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包络这募⽳,以是⼋会⽳之⼀的⽓会,调⽓之功较强,凡⽓病有之甚佳。

内关为⼼包经之络⽳,以是⼋脉交会⽳之⼀,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温通⼼阳。

⼗⼆、鱼际---复溜
功⽤:⼆⽳相配可清热泻⽕,⽣津⽌咳。

治痛范围:1.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津不能,咽喉⼲燥疼痛。

2.咳嗽引起的胸痛。

⼗三、外关---后溪
功⽤:⼆⽳相配可疏风清热,调⽓⽌痛,通经和络。

外关为⼿少阳三焦经输⽳,以是⼋脉交会⽳之⼀,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散寒清热。

督脉总督⼀⾝之阳,后溪为⼿太阳⼩肠经输⽳,⼜是⼋脉交会⽳之⼀,通于督脉,所以本对⽳可治疗以热 痛为主的头痛,⽽后颈⼩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四、印堂---合⾕
功⽤:⼆⽳相配可和络⽌痛,疏风清热,宣通⿐窍。

印堂为经外奇⽳,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和络⽌痛之功。

“⾯⼝合⾕收”,说明合⾕对头⾯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

⼗五、归来---三阴交
功⽤:⼆⽳相配可通调下焦⽓机,⾏⽓⽌痛,利湿消炎。

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但与⼥⼦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相配对治疗⽣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常明显。

⼗六、太溪---太冲
功⽤:⼆⽳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痛。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

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循⾜,合⽽盛⼤,故⽈太冲”。

凡肾阴不⾜,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之。

针刺时太溪⽤补法,太冲⽤泻法。

⼗七、阳⾕---侠溪
功⽤:⼆⽳相配可清热泻⽕,消肿⽌痛,通经和络。

阳⾕为⼿太阳⼩肠经⽕⽳,侠溪为⾜少阳肝经荥⽔⽳。

根据五⾏学说,“⽔克⽕”,所以临床应⽤本对⽳时补侠溪、泻阳⾕。

⼗⼋、⾜三⾥---三阴交
功⽤:⼆⽳相配可健脾和胃,⾏⽓⽌痛。

⾜三⾥为阳明经合⽳,本经由头到⾜为降但⾜三⾥⼀⽳为降中有升。

三阴交为脾经之输⽳,⼜是⾜三阴经的交会⽳,由⾜⾄脾为升,但三阴交⼀⽳升中有降。

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升⼀降,维持升降平衡。

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九、曲池---上巨虚
功⽤:⼆⽳相配可清热 利湿,⾏⽓⽌痛,制⽌泻痢。

曲池为⼿阳明⼤肠经的合⽳,上巨虚为其下合⽳,“合治腑病”,所以本对⽳善治⼤肠诸疾,针后能消炎⽌痛,清热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风池---昆仑
功⽤:⼆⽳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益聪。

风池为⾜少阳肝经与⼿少阳三焦、⾜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

⼜是眼部疾病治疗要⽳。

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

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

⼆⼗⼀、头维---列缺
功⽤:⼆⽳相配可祛风⽌痛,解表祛邪。

头维为阳明胃经的输⽳,⼀般针刺时向后沿⽪刺1.5⼨,列缺是⼿太阳肺经的络⽳,⼜是⼋脉交会⽳之⼀,通于任脉,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般向上斜0.5-1.0⼨。

⼆⼗⼆、命门---委中
功⽤:⼆⽳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命门是⽣命之门,有助阳固精,强壮之功。

本⽳属于全⾝补⽳之⼀,没有泻的作⽤,通常⽤灸法为主。

委中属全⾝泻⽳之⼀,没有补的作⽤。

这样⼀补⼀泻互⽤,虚实腰痛均可⽤之,委中以刺⾎为主。

⼆⼗三、中渚---后溪
功⽤:⼆⽳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

中渚与后溪相配,对治疗颈椎综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后颈部侧不灵活,有其特殊的作⽤。

但针刺时必须注意,使针感向上传导⾄肩部效佳。

⼆⼗四、百会---涌泉
功⽤:⼆⽳相配可引阳下⾏,平息肝阳。

涌泉为肾经井⽳,肾⽔涵养肝⽊,如肾阴不⾜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涌泉
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

百会为⼿、⾜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本⽳属补⽳,与涌泉泻⽳同⽤,⼀补⼀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五、少商---厉兑
功⽤:⼆⽳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痛。

少商⼀般采⽤点刺出⾎。

厉兑针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