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6 •江苏预防医学 2021 年1月第32 卷第1期Jiangsu J Prev Med,Jan.,2021,VoL 32,No. 1
•综述.
碳水化合物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朱谦让,戴月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和超重人群逐渐增加,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证实,肥胖是心脑血管
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的危险因素。
作为主要的供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的摄人与人体体重息息相关。
本文对不同类型的碳
水化合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碳水化合物;超重;肥胖;BMI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70(2021)01-0046-0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食品种类日益丰富且供应 充足,肥胖人群逐渐增加。
与1980年相比,当前全世 界肥胖患病率增加了一倍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 性公共卫生问题[1]。
中国有接近46%的成年人及15%的儿童为超重或者肥胖[2]。
碳水化合物作为膳 食提供给人体最主要的供能营养素,对于体重的影响 不可忽视。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着手,探讨 分析碳水化合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1总碳水化合物和肥胖的关系
三大供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效率低于脂肪,但总量大,是人体所 需能量的最重要来源。
日前,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 供能比与肥胖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
有研究显示,碳 水化合物摄人量与B M I之间呈现负相关我国2002年营养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成年人随着碳 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增加,人群B M I水平下降,超重及 肥胖的患病风险降低,当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于75%时,低体重风险显著增加[3];另一项为期30年的队列 研究表明,丹麦男性和女性随着碳水化合物摄人量的 提高,体重和体脂率均下降[1]。
部分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摄人与体 重呈现U型曲线关系,一个适宜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范围可降低成年人超重肥胖风险,摄人过高或过低均 会增加超重和肥胖风险[5_6]。
加拿大2004—2005年社 会健康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成年人低碳水化合物 供能比(<45%)与超重肥胖相关,预防超重肥胖的理 想最佳供能比为(47%〜64%);B M I随碳水化合物摄人量的增加而稳步下降,在290〜310 g/d时B M I水 平最低,超过此水平后B M I随着碳水化合物摄人量增 加而增加[5]。
我国哈尔滨市2012年的研究表明,与均 衡膳食结构组相比,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组和低碳水化 合物膳食组均增加肥胖的患病风险[6]。
也有不少研究发现,低碳饮食(碳水化合物供能 比<40%)可以有效使肥胖、超重人群的体重降低[79]。
包括14个随机对照研究、1 416名肥胖受试者 Meta研究结果发现,低碳饮食后体重、脂肪体重下降;亚组分析发现,低碳饮食超过12个月的受试者中,体 重没有继续下降,但是脂肪体重持续降低,极低碳饮 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10%或者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50g/d)受试者脂肪体重下降更加明显Hu T 等[9]发现低碳饮食不仅降低体重,还能降低心血管疾 病患病风险。
2碳水化合物种类与肥胖的关系
2. 1血糖生成指数、血糖负荷与肥胖的关系血糖生成指数(G I)是反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与血 糖升高速率的指标,一般而言G I反映碳水化合物的 质量;而血糖负荷(G L)则综合考虑到G I和吸收的碳 水化合物的总量,反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总 的影响[1°]。
增加低G I食物的摄人,是公认预防肥胖的有效 措施。
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 I与B M I呈正相 关[1("11],但有一些队列研究却表明G I和B M I之间存 在负相关[1214],〇1最高四分位组的B M I比最低组高1.5 B M I单位%。
1项干预性研究中,女性在为期12
D()I: 10.13668/j.issn. 1006-9070.2021.01.0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016YFC1305201-02)作者简介:朱谦让(1985—),男,江苏如皋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公共营养方面工作
通信作者:戴月,主任医师,E-mail:189****9341@
江苏预防医学 2021 年1月第32 卷第1期Jiangsu J Prev Med,Jan.,2021,V ol.32,No. 1• 47 •
周的低G I饮食后(GI=40)体重下降,但低G I高蛋白 膳食对体重的影响不如高蛋白质高G I膳食显著,可 能意味着G I对于降低体重而言并非关键因素,性别 或代谢状态更为重要[14]。
1项限制能量摄人的长期 试验研究显示,低G I饮食促进高胰岛素分泌超重人 群的体重减轻,但低胰岛素分泌超重人群的体重没有 降低D5]。
多项队列研究结果表明,G L与B M I之间没有显 著相关[1618],但也有干预研究显示低G L饮食有助于 降低超重肥胖人群体重[〜2°]:国内1项对19例超重合 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低血糖负荷饮食干预实验,干预 3周后结果显示体重、BM I、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及 腰围均下降,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显 著降低[2°]。
2.2膳食纤维及全谷物食品与肥胖的关系各类人 群的多项队列研究证实,膳食纤维与体重呈负相关[2122]。
1项为期8年的男性队列研究显示:每天多 10 g膳食纤维摄人平均可以降低2.25 k g体重。
1项为期2年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180名代谢综合 征患者接受富含膳食纤维饮食的干预,干预组接受个 性化饮食建议,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薯类等富含 膳食纤维食物,脂肪供能比低于30%,碳水化合物供 能比为50%〜60%,而对照组仅仅对供能比进行推 荐;2年后干预组、对照组平均体重下降4 k g和1.2 kg,差异与16 g额外的每日膳食纤维摄入、推荐供能 比和相关的教育与减重有关[23]。
值得注意的是,当膳 食纤维来源于膳食补充剂而不是日常饮食时,膳食纤 维与肥胖的关系则并不显著。
这可能与含有较高膳 食纤维食物一般有较低的能量密度、粘性纤维与水接 触形成粘性凝胶,增加饱腹,从而减少能量摄人、膳食 纤维增加胃肠道转运时间,减缓葡萄糖吸收等因素 有关[24]。
全谷物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全谷物食物与B M I呈 现负相关[25_26]。
美国1项研究发现,增加全谷物摄人 可以达到减重效果,而只增加精制谷类(如白米饭)摄 人对象的体重无明显变化;摄入45. 8 g/d全谷物的人 群与只摄入〇. 68 g/d的人群相比,体重、BM I、腰围平 均分别下降2. 6 kg、0. 7、2.4 cm;但摄人102. 7 g/d精 制谷物的人群与只摄入39. 0 g/d的人群相比,在以上 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
2.3游离糖与肥胖的关系游离糖指添加到食品中 的所有单糖和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和果 汁中的糖。
W H O认为游离糖增加了膳食整体的能量 密度,总能量摄入也随之增加,并促进能量正平衡;富 含游离糖的饮料,能降低人们对食欲的控制,提高总 能量摄人[27],过多摄人易导致肥胖和超重。
但不同类型的游离糖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不同。
由于缺乏胰岛 素反应,过高的果糖摄入带来更多的能量摄入。
1项 研究结果显示,每日额外摄入50〜60 g果糖,持续23 周会导致体重的增加[28]。
而固体含糖食物与肥胖之 间关系尚不明确,但含糖饮料与肥胖之间的关系较为 明确[27_3°]。
每天每增加1份(12盎司,335〜350 m l)
含糖饮料摄人,可以使儿童BMI 1年内增加0.03,或 成人体重4年内增加2.01 kg[31]。
3小结
当前总碳水化合物与肥胖之间尚未十分明确,正 常人群保持一定供能比对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是相对 合理的选择。
虽然各国膳食指南对于总碳水化合物
的供能比推荐有所不同,但一致认为髙总碳水化合物 摄人,可使血脂升高、增加冠心病风险;低碳水化合物 摄人带来的高脂肪摄入可能使体重增加,从而增加肥 胖风险[32]。
我国当前推荐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0%〜65%[33]。
针对食物的G I和G L对超重肥胖的 影响尚无定论,各国也未将其列入膳食指南或建
议[32]。
全谷物食物对超重和肥胖有预防作用,且效果 优于膳食纤维,得到各国广泛推荐。
我国建议全谷物 和杂豆类食物摄人量为50〜150 g/d[3«。
含糖饮料与 超重肥胖有显著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饮料摄入饱腹感 低,从而摄入更多能量导致。
固体含糖食物一般而言 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因此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超 重和肥胖。
各国较多采用限制能量供应百分比形式 来控制游离糖摄人,我国当前推荐游离糖供能比低
于 10%[32_33]。
综上,肥胖和超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 题之一。
应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群对营养和摄 人的认知水平,促使正常成年人将碳水化合物控制在 推荐的供能比范围内,并合理增加全谷物食物的摄人,减少游离糖的摄人,达到有效预防超重和肥胖的
目的[35—36]。
参考文献
[1] Gregg EW.Shaw JE.Glob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〇-
besity[J].N Engl J M ed,2017,377(1) :80-81.
[2] Wang Y,Xue H,Sun a/.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besity in
China[J].Lancet Glob H ealth,2019»7(9) :ell66-ell67.
[3]陈春明,赵文华,杨正雄,等.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
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 739-743.
[4] Hare-Bruun H»Flint A,H eitm ann B L.Glycemic index and glyce-
mic load in relation to changes in body weight, body fat distribu-
tion»and body composition in adult D anes[J]. Am J Clin N utr,
2006,84(4);871-953.
[5] Merchant A T, Vatanparast H. Barlas S,et al.Carbohydrate
intake an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healthy adults[J].J Am
• 48 •江苏预防医学 2021 年1月第32 卷第1期Jiangsu J P revM ed,Jan.,2〇21,V ol.32,No. 1
Diet A ssoc,2009,109(7): 1165-1172.
[6]五茜,黄嘉欣,孙长颢.不同三大供能物质比例影响矿物质对肥胖
的作用[J].卫生研究,2019,48(3) :380-387.
[7] Brouns F.Correction to:Overweight and diabetes prevention:is a
low-carbohydratc-high-fat diet recommendable? [J].E u r J N utr.
2018,57(4):1301-1312.
[8] Hashimoto Y^Fukuda T^Oyabu C^et a/.Im pact of low-carbohy
drate diet on body composition: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
trolled studies[J].()bes R ev,2016,17(6) :499-509.
[9] Hu T,Bazzano L A.The low-carbohydrate die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 studies[J].N utr Metab
Cardiovasc D is,2014,24(4) :337-343.
[l〇3 Hodge A M,English D R»0"D ea K*et al.Glycemic Index and Dietary Fiber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J]. Diabetes Care,
2004,27(11):2701-2706,
[11] Kentaro M,Satoshi S, Yoshiko T-,et al.Dietary glycemic index
and load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Japanese female
farmers with traditional dietary habits[J].A m J Clin N utr, 2006,
83(5):1161-1169.
[12] Higginbotham,S.Dietary Glycemic Load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the Women’s Health Study [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2004,13(1):65-70.
[13] Silvera S A N,Jain M,H ow e G a/.D ietary carbohydrat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roles of overall gly-
cc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J]. Int J Cancer, 2005, 114 (4 ):
653-658.
[14] McMillan-Price J»Petocz P, Atkinson ¥•, et a/. Comparison of 4
diets of varying glycemic load on weight lo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young adul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 rch Intern Med,2006,166(14):
1466-1475.
[15] Pittas AG,Das SK,H ajduk CL, et al.A I.ow-Glycemic Ix>ad Diet
Facilitates Greater Weight I^)ss in Overweight Adults With High
Insulin Secretion but Not in Overweight Adults With Low Insulin
Secretion in the CALERIE T rial[J].D iabetes C are,2005,28(12):
2939-2941.
[16] Ma Y,01endzki B,Chiriboga D-,et^/.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carbohydrates and body weight [J]. Am J Epidemiol,2005,161
(4):359-367.
[17] Liese A D. Schulz M.Fang F,^/ «/. Dietary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x)ad. Carbohydrate and Fiber Intake, and Measures of
Insulin Sensitivity,Secretion,and Adiposity in the Insulin Resist
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 [J ]. Diabetes Care* 2005» 28 ( 12 ):
2832-2838.
[18] Sahyoun NR. Anderson A L.K anaya AM, e»/ a/. Dietary glycemic
index and load.measures of glucose m etabolism»and body fat dis
tribution in older adults [J].Am J Clin N utr, 2005, 82 ( 3 ):
547-552.
[19] Maki KC,Rains TM,K aden VN,p/ a/.E ffects of a reduced-glyce-
mic-load diet on body weight, body compos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marker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A m J Clin N u tr,2007,85(3):724-734.
[20]唐奇,杨华珍,文冶,等.低血糖负荷饮食对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
干预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17U6):78-80,85.
[21] Bes-Rastrollo M, Martinez-Gonzalez MA, Sanchez-Villegas A*et
al. Association of fiber intake and fruit/vegetable consumption
with weight gain in a Mediterranean population. [J]. Nutrition,
2006,22(5):504-511.
[22] Koh-Banerjee P, Franz M, Sampson L, et a/. Changes in whole-
grain, bran, and cereal fiber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8-y weight
gain among m en[J].A m J Clin N u tr,2004,80(5) : 1237-1245. [23] Esposito K» Marfella R, Ciotola M, ^al.Effect of a
mediterranean-style diet 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markers
of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trial[J].JA M A,2004,292( 12): 1440-1446.
[24] Slavin JL. Dietary fiber and body weight [J]. Nutrition. 2005, 21
(3):411-418.
[25] Koh-Banerjee P, Franz M, Sampson L, a/. Changes in whole-
grain* bran, and cereal fiber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8-y weight
gain among m en[J].A m J Clin N u tr,2004,80(5) : 1237-1245. [26] Tucker KL, Muller D, Newby P K»^ a/. Intake of whole grains,
refined grains»and cereal fiber measured with 7-d diet records and
associations with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 [J]. Am J Clin
N u tr,2007,86(6) : 1745-1753.
[27] W HO.Diet,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M j.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
[28 ]Heshka S, Anderson JW, Atkinson RL, et a/. Weight loss with
self-help compared with a structured commercial program:a ran
domized trial[J].JA M A,2003,289( 14): 1792-1798.
[29] Qi Q,C hu AY,Kang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ge
netic risk of obesity[J].N Engl J M ed,2012,367(15) : 1387-1396. [30] PavlicekV.Sugar-sw eetenedbeveragesandobesity[J].D erI)iabe-
tologe,2012,8(7) ,583-583.
[31] 丁彩翠,郭海军,宋超,等.含糖饮料消费与肥胖及体重改变关系
的M eta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7) :506-511. [32] Buyken A E,M ela DJ,D iissort P,et a/. Dietary carbohydrates: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derive them[J].E ur J Clin N u tr,2018,72(12) : 1625-1643.
[33] W S/T578.1 — 201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1部分:
宏量营养素(发布稿)[S].
[34]杨月欣,张环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简介[J].营养学报,
2016,38(3) :209-217.
[35]周金意,覃玉.江苏省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发展报告[J].江苏预防
医学,2019,30(1):7-9.
[36]吴雪霁,陈雄飞,潘冰莹,等.社会工作者引导的中老年超重肥胖
人群健康行为管理效果评价[门.江苏预防医学,2019, 30(4):
396-400.
收稿日期:2020-05-15 编辑: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