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评语成为学生习作的助力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习作评语成为学生习作的助力器
习作评改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延伸,目的在于充分肯定学生脑力劳动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指导他们的写作实践。
然而,一些教师常常在学生习作上恣意挥洒,习作上一片“鲜血淋淋”。
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不问学生是否愿意如此被动。
而学生呢?常无视老师的“辛勤耕耘”,打开作文只看看分数,而“血迹斑斑处”几乎无人问津。
教师生硬刻板的传统评语侧重于写法指导,理论说教,缺乏个性,缺乏激励,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
这种习作评语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们主张评语的双向互动性,强调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
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自己存在什么问题。
这样的评语,犹如一次亲切的交流和真挚的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一、一句赞美的话
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给予激励。
在习作评语中,教师用欣赏珍惜的心态感受每一篇稚嫩的文章和每一个鲜活跳跃的生命,并由衷地为文中的亮点喝彩、赞美。
哪怕只是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形象、一个标点用得正确,也要为其叫好,给予表扬,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
如在《一次传话游戏》一文中,一个学生写到:“我把刚才听到话,对着他的耳朵说了一遍,自以为说得很清楚,可他却皱着眉头,死死地盯着我,焦急地说:‘你刚才说什么?’天啊!白费功夫了,只好又重复一遍,唉!是不是急傻了,怎么还是呆呆地一脸迷惑?!”教师给这段话的评语是“老师从你的描述中似乎看到游戏时你的焦急和同桌的无奈,传神的描写让老师身临其境,真不简单!”
又如,“这只小乌龟穿着一件深褐色的格子外衣,油光闪亮,像是一位将军身上的铠甲。
”教师在“外衣”和“铠甲”下面注上记号,并旁注“这两个词用得很贴切,棒极了!”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蕴藏着老师真诚的赞美、由衷的喜悦。
尤其是“学困生”的作文,教师更应致力于劣中选优、沙里淘金。
赏识会令人产生欢乐的情绪,欢乐的情绪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信这样的评语孩子们读了后会倍受鼓舞,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一句知心的话
习作是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认识和反映,是映射学生心灵的一面镜子,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
它不单单是学生书写文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读者阅读文章并在此过程中加入自己感受并赋予文章新的意义的过程,而教师的评语将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清泉。
对学生习作的任何褒贬,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冲
击,尤其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呼应。
作为小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_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感受。
如《那次我哭了》一文中,一个男孩讲述了自己由于单元测验没有考好,父亲为了惩罚他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跪在讲台上。
读后老师的心情无法平静,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汉城,读了你的文章,老师和你一样泪流满面,老师知道你心中的委屈,爸爸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他是希望你能学好。
如果你把文章悄悄地放在爸爸的床头,让他看看,相信爱你的爸爸读后会和老师一样感动。
”
又如一位学生写完《我的妈妈》,教师的评语是“真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妈妈,我真羡慕你有这样的好妈妈。
”评语简洁明白,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习作的成功之处,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坚定了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信心。
三、一点商量的口吻
给学生的评语应以表扬为主,以正面的鼓励为主。
但不能对文章中的错误视而不见,一律“绿灯放行”,该批评就要批评。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平等民主的态度。
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式和盛气凌人的说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果教师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其中,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因此评语中应尽可能多用启发的方式和商量的口吻。
如一位学生在《参观罗汉岩》的文章中,写去罗汉岩的路上见闻占了绝大篇幅,而对罗汉岩风景的描述却不多。
教师的评语是:“早点好香,蓝天真美,行人车辆看得老师眼花缭乱,可罗汉岩到底在哪儿呢?”当学生的书写特别潦草时,教师这样写道;“什么时候老师能看到和文章一样出色的书写,别让老师等得太久哟!”又如“小文,这样的结尾老师觉得不太合适,你能结合开头写一个更棒的结尾吗?老师相信你。
”这样亲切平和的语言把老师和学生摆在了平等对话的位置上,创设了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愿意接受。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更是“良师诤友”。
有了这样的评语孩子们的心永远是暖的。
这样就改变了传统评改中的生硬难懂无效,作文评语就像是温暖的阳光、潇洒的春雨,给学生带来习作的快乐和自信,并指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表达。